分享

《芳华》:满屏的青春演绎灼灼其华

 走走停停blabla 2022-01-21


《芳华》上映,第一时间跑去看了。而手上《芳华》的小说,一直还没读完,喜欢看完电影再去读小说的结尾。

《芳华》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以1970至1980年代为背景,塑造了一组文艺兵群像。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在爱情萌发时经历了残酷战争的洗礼和各自充斥着变数的人生命运故事。

小说用四十余年的跨度,展开他们命运的流转变迁,有着对一段历史、一群人以及潮流更替、境遇变迁的复杂感怀。

影片从萧穗子的独白即回忆展开,何小萍是女主角,刘峰是男主角。但这两个人都不是命运的宠儿,波折跌宕的坎坷伴随了一生。

在电影前半段,“好人”刘峰,他超乎常人的心灵手巧、超越自我本能的善良和利他心,以“模范标兵”的姿态在被需要中活得心满意足,却因一次“触摸事件”遭遇人生巨大转折。

沧桑经年,“活雷锋”刘峰和“万人嫌”何小萍这两个没被生活善待的人,终于互相体谅,幸而走到了一起,最终印证了影片中的一句台词——“没有被善待的人,最容易识别善良。”

毫无疑问,冯小刚对文工团是有情结的。岁月芳华,历久弥香。影片中表现的青春、时代、战争、人生,总会被其中的什么所感动。个人认为全片最打动人的部分就是穿着病号服的何小萍那场似乎清醒了的独舞。

这部影片,观众对其的解读和评论层出不穷,且呈两极分化之势。歌颂青春本身就是美好的,影片浸入到那个时代,描述青春芳华的美十分动人,从某种程度上说,冯小刚用心地呈现了这种美。

但过分美化的呈现,同时也消解了电影后段的力量。正如很多人所说,电影后半段的表达有点散掉了。尤其是遭人诟病的那一场散伙饭,抒情、煽情的东西太多,反倒有点失真了。

这也正是口碑与争议并存的影片给人的观感。故事可看性不错,从青春芳华到残酷战争再到一切的幻灭,颇有些伤感。

其中,色彩影调和镜头调度很出色,但主线表达不够突出,这也想交代,那也想表现,结果有点顾此失彼的意味。

也许只有经历过那一代人的普遍语境,才能更真切地体会到电影想要传达的情感并找到一些共鸣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