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上“摧枯拉朽”的帽子,不是真就所向披靡,关键时候果断太重要

 梦想童年594 2022-01-21

“摧枯拉朽”原意是摧毁枯草朽木,很容易被大家引申来用,比喻气势很盛,优势明显,而对方很弱,不堪一击。

这个词最早见于《晋书·甘卓传》:“将军之举武昌,若摧枯拉朽。

甘卓是谁?又是说谁“摧枯拉朽”呢。

西晋是个短命王朝,延续51年就被北方蛮族所破,一方面的确是西部北部民族成分复杂,内陆常年战乱国力衰弱,但也跟司马氏三国时代起就长期掌握实权导致腐朽官僚集团早已成型有关。

西晋被灭后,已在江南经营数年的偏远皇族司马睿顺理成章在建康称帝,开启了东晋偏安一隅100多年的历史。

要知道,司马氏征服东吴也没多少年,晋朝权贵在江南本没有太多根基,深得老百姓拥戴那也是瞎扯,因此司马睿能在江南建国,应该是多亏了南方传统士族的拥戴,所谓“王与马共天下”说的就是那时候这个事。

带上“摧枯拉朽”的帽子,不是真就所向披靡,关键时候果断太重要

王家是东晋望族,这从东晋建国前就已经是个事实。王导、王敦几兄弟大力支持下,司马睿才逐渐站稳脚跟。

王敦娶了司马炎的闺女,也算晋朝老臣,特别是东晋建立出力很大,被委任为大将军,江州牧,成了一方枭雄。

带上“摧枯拉朽”的帽子,不是真就所向披靡,关键时候果断太重要

有意思的是,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的祖父跟司马炎是兄弟,如此算来,王敦还是司马睿的姑丈。

眼看王敦势力做大,司马睿开始收权,看起来他远没有赵匡胤释兵权的韬略,一来二去把王敦给逼反了。

带上“摧枯拉朽”的帽子,不是真就所向披靡,关键时候果断太重要

王敦造反时跟另一位实权人物甘卓有约定,甘卓那时是安南将军,梁州刺史,实力雄厚。如果说东吴传统势力,甘卓肯定算一位,他是甘宁的曾孙,东吴被灭后归附晋朝,但在后期东吴陈敏叛乱时还曾一起并肩战斗过。只是后来看到陈敏成不了大器,犹犹豫豫中最后赌对了方向,反戈一击,协助平定了陈敏叛乱。

司马睿称帝后,甘卓也得到重用,兵力不比王敦少。但没有变的依然是甘卓的性子,犹豫不决,这给甘卓带来过运气,也导致了他最后的悲剧。

带上“摧枯拉朽”的帽子,不是真就所向披靡,关键时候果断太重要

王敦举兵时,发现甘卓没出现,更没派兵,赶紧让甘卓派遣的参军回去劝甘卓出兵,许以好处,不过甘卓仍没同意。

这时的东晋,各方势力站队已清晰,湘州刺史司马承是坚决反对王敦反叛的,他派主簿邓骞去说服甘卓忠于朝廷,讨伐王敦。

甘卓自己的参军李梁劝甘卓伺机而动,不要匆忙行事。因为无论王敦还是司马睿谁取胜,甘卓都是稳赚不赔。

而邓骞则大力反驳,说这样谁也不得罪,必然会招来祸患。而且甘卓的军队超过王敦一倍,而王敦老巢武昌守军更不多,如果甘卓攻击武昌,就好像摧毁干枯的草和朽烂的树木那样容易,不应顾虑什么。

高帽也戴了,甘卓还是犹豫不决。后面又是几波人反复劝说甘卓,甘卓这做了决定,写檄文声讨王敦罪状,同时调兵遣将讨伐王敦。

哪知王敦派人劝甘卓回师襄阳,别掺和,甘卓竟然听进去了,回师襄阳后,松松垮垮马放南山。这么看,当初甘卓的出兵也许就是做做样子,策略还是老一套,作壁上观。

但这次没算对,襄阳太守周虑被王敦忽悠,找机会杀掉了甘卓。一把好牌,最后落得最差的结果。

犹豫不决在领兵打仗时是最忌讳的,公司治理上也很不利。所谓将熊熊一窝,哪怕拥有摧枯拉朽的势力,没有决心和明确的方向,也仍会丢失良机,导致惨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