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豹眼说说老王家的那些事儿

 梦想童年594 2022-01-21
豹眼说说老王家的那些事儿——琅琊王氏是如何成为一时望族的

核心提示:

1.太原王氏包括祁县王氏和晋阳王氏,在东汉三国时期混得真不错。

2.到了西晋时期,太原王氏与琅琊王氏可谓比翼齐飞,堪称旗鼓相当。

3.但在东晋时期,太原王氏的表现就比琅琊王氏差了一截。

4.琅琊王氏的崛起,还是得益于品行、境界方面的修为和沉淀。

琅琊王氏人才辈出终成望族

豹眼在介绍琅琊王氏那些牛人祖先之前,先复习一下琅琊王氏的世系族谱:

琅琊王氏世系源流一线谱


第一世: 太子晋,王氏始祖。
第二世: 王宗敬,一子:凤。
。。。。。。
第十六世: 王翦,六子:贲、戊、勇、刚、毅、乙。
第十七世: 王贲,字典,封武陵侯。一子:离。
第十八世: 王离,字明,封武城侯。二子:元、威。


第十九世 王元(琅琊王氏始祖)
第二十世 王忠
第二十一世 王浑
第二十二世 王曜
第二十三世 王袭
第二十四世 王吉
第二十五世 王骏
第二十六世 王崇
第二十七世 王遵
第二十八世 王音
第二十九世 王仁
第三十 世 王融
第三十一世 王览
第三十二世 王裁
第三十三世 王导
第三十四世 王洽
第三十五世 王珣
。。。。。。。
第五十二世 王抟


据琅琊王氏世系源流一线谱记载:王元六世孙王吉,在西汉宣帝朝廷为谏议大夫,开创了琅琊王氏再次显贵的先河,这就是有时候琅琊王氏以王元为始祖,以王吉为开基始祖的缘故。

王吉(?—公元前48年),字子阳,西汉时琅琊皋虞人(今青岛市即墨区),后徙家于同郡的临沂县都乡南仁里(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 迁居官至博士谏大夫。

琅琊王氏世居琅琊郡,这没有问题,但秦汉时期的琅琊郡治所屡有变迁。

秦始皇一统天下,将中国设三十六郡,琅琊郡为其一,郡治琅琊县(今山东青岛市即墨琅琊镇),在当时是秦帝国最大的港口。

西汉时,琅琊郡郡治迁至东武(今山东诸城市境内),隶属于徐州刺史部管辖。

东汉建武十七年(41年),汉光武帝刘秀封其子刘京为琅琊王,改琅琊郡为琅琊国,建都于莒(今山东莒县)。建初五年(80年),琅琊国移都开阳城(今山东临沂市市区),领13县。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杀琅琊王刘熙,废除琅琊国重新改为琅琊郡。

琅琊王氏世居琅琊,但祖居地也有一次郡内迁徙。

太子晋第十八世孙王离(秦大将军王翦之孙)战败,被项羽俘杀。其长子王元逃难到了琅琊郡,世居皋虞城(今青岛市即墨区温泉镇西皋虞村)。

王元--王忠--王浑--王曜--王袭--王吉

王元之后,经五传至王吉时,举家迁徙琅琊郡临沂县都乡南仁里(今山东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

王氏宗族在此繁衍生息长达四百多年,遂成望族,以郡望为名,称“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始于曹魏、西晋,确立于东晋初年并达到最鼎盛时期,史称“王与马,共天下”。其昌盛延续到唐末五代,在南朝以后走向衰弱。

在这七百年的时间里,正是中国大分裂时期,琅琊王氏不仅能够繁衍昌盛,而且在政治、伦理道德、朝章国典、文学艺术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得不说,琅琊王氏以孝友立世,是其家族兴盛的根本原因。这一点,值得后世深思。

琅琊王氏所居地名南仁里孝友村,从这个名字也可见一斑。

《二十四史》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共培养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等人为代表的九十二位宰相和六百多位文人名士。

琅琊王氏的开基始祖王吉,在西汉时出任谏议大夫,颇有名声。豹眼在前面已经详细地介绍过,这里就不再啰嗦了。

在这里着重说一下其后裔的表现吧。

豹眼说说老王家的那些事儿——琅琊王氏是如何成为一时望族的

'卧冰求鲤’的王祥

太子晋二十九世孙、王元十一世孙、王吉六世孙王仁,东汉时官至青州刺史。其子王融是当时名士,朝廷屡次征召,固辞不就。

王融先娶薛氏为妻,生子王祥。薛氏早逝,续娶朱氏,再生子王览。

王祥家世关系: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家世

祖父

王仁

东汉时官至青州刺史。

父亲

王融

名士,屡辞朝廷辟命。

生母

薛氏

高平人,生平不详。

继母

朱氏

庐江人,生平不详。

子辈

长子

王肇

被称为“孽庶”。

次子

王夏

早逝。

三子

王馥

官至上洛太守,袭封睢陵郡公。

四子

王烈

与王芬一并知名,早逝。

五子

王芬

与王烈一并知名,早逝。

据《晋书·卷三十三·王祥列传》记载:

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有丹柰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

王祥(184或作180--268年),字休徵。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很不慈爱,经常在其父面前说王祥的坏话,因而也失去了父亲的疼爱。

继母还经常故意刁难、甚至要陷害王祥。

朱氏总是驱使王祥打扫牛圈,但王祥不仅不违背继母的意志反而越来越恭谨。父母生病,王祥衣不解带,喂汤喂药,而且必定自己先亲口尝一下。

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当时正是天寒地冻,无处寻获。王祥来到河面,解衣准备破冰捉鱼,忽然冰裂,从裂缝中跳出两尾鲤鱼。王祥大喜,拿回家侍奉继母食用。

这就是王祥“卧冰求鱼”典故的由来。

《二十四孝》有诗赞道: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王祥此举,在十里八乡传为佳话,人们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

王祥的故事家喻户晓,在西晋时被树立为典范、旗帜,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后世有人对这件事持有怀疑态度,认为是封建社会为了教化民众捏造的故事。

《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引东晋孙盛所著《晋阳秋》记载:

“祥解衣欲剖冰求之”句下作:“会有处冰小解,鱼出。”

这就比较靠谱了。

王祥又不是傻小子,他要去河里捉鱼,岂能脱光衣服趴在冰上,以等待冰化鱼出吗?

脱衣服或许是刨冰不方便或者身体热了的缘故,冰破鱼出,今天看来也是很正常的事。

鱼在冰下,因为缺氧憋得难受,如果突然出现冰裂或者洞口,就会自己跳出来。

“卧冰求鱼”恐怕是出于宣传的需要或后世以讹传讹,但王祥大冬天去为继母捉鱼恐怕也是真的,鲤鱼自己跳出来也不奇怪。

但在缺乏自然常识的古代,这事感觉的确神奇,难免会被神化。

后来,朱氏又想吃烤黄雀,王祥就结网捕鸟。有黄雀数十只又自投罗网,以使王祥供奉其母。

这事也没有那么玄,只能说明王祥是捕鸟的高手而已。

王祥家里有棵红色的李子树结满果实,继母命王祥看守。每每遇到风雨,王祥就抱着李子树哭泣。

这倒是很令人感动,豹眼理解,王祥是因为害怕风雨把果实刮落,会引起继母不高兴的缘故。

当然了,如果你认为王祥是害怕挨揍,那豹眼也木得办法哦。

王祥的至纯至孝到了这个程度,的确是难得。“卧冰求鲤”的王祥入选“二十四孝”,并不奇怪,王祥遂有“孝圣”之称。

琅邪临沂王氏

王仁

王融

王祥

王肇

王俊

王遐

王恪

王欣之

王览

王裁

王导

王洽

王珣

王弘

王僧达

王正

王旷

王羲之

王献之

王靖之

王悦之

王廙

王颐之

王胡之

王茂之

王敬弘

王和之

王耆之

王羡之

王彬

王彭之

王彪之

王基

王敦

王含

王瑜

王应

王会

王舒

王允之

王宴之

王邃

王彦

王琛

王棱

王侃

王叡

王雄

王乂

王衍

王玄

王景风,嫁贾谧

王惠风,嫁司马遹

王氏,嫁裴遐

王澄

王詹

王徽

王诩

王浑

王戎*

王绥

王兴

王氏,嫁裴頠

注:《晋书》称王戎是王祥的族孙。

豹眼说说老王家的那些事儿——琅琊王氏是如何成为一时望族的

王祥出仕


王祥传:汉未遭乱,扶母携弟览避地庐江,隐居三十馀年,不应州郡之命。母终,居丧毁瘁,杖而后起。徐州刺史吕虔檄为别驾,祥年垂耳顺,固辞不受。览劝之,为具车牛,祥乃应召,虔委以州事。于时寇盗充斥,祥率励兵士,频讨破之。州界清静,政化大行。时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王祥扶持继母、携带其弟王览避难庐江。州郡征辟,王祥一直没有出仕,隐居三十余年。

其母病逝,王祥在居丧期间,由于过分悲伤身体憔悴哀毁,需要拄着拐杖才能站立起来。

魏文帝曹丕在位时,徐州刺史吕虔慕名欲征辟为别驾,王祥此时已经奔耳顺之龄,固辞不受。

王祥的同父异母弟弟王览就劝谏他,并亲自准备了牛车送王祥上任,王祥这才答应出仕。

吕虔把州里的事委托给王祥,当时盗寇猖獗,王祥亲自率领兵士频频征讨,州内才清净下来,政化得以大行。

当时就有人作歌谣称颂道:

“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

之后,王祥被举荐为秀才,朝廷任命为温县令,累迁大司农。

正元元年(254年),高贵乡公曹髦即位,王祥因参与定策之功,被封为关内侯,拜光禄勋,转司隶校尉。

正元二年(255年),王祥跟随司马昭讨伐毌丘俭,而增加食邑四百户。

甘露元年(256年),朝廷任命尚书仆射卢毓为司空。卢毓辞让给骠骑将军王昶、光禄大夫王观和王祥。

此后,王祥升迁太常,封爵万岁亭侯。曹髦到太学巡查,任命王祥为三老。

王祥以师长的身份凭着几案,扶着手杖面南而坐,曹髦则面北以对,向王祥询问治国之道。

王祥陈述明王圣帝、君臣施政化民的要领,来训导曹髦。在座旁听的人,无不受到激励。

甘露五年(260年),曹髦不满司马氏独掌大权而率宫奴数百人讨伐司马昭,遭到太子舍人成济杀害。

朝臣为之哀悼,王祥大声号哭道:“这是老臣的罪过啊”!涕泗横流,众人无不感到惭愧。

司马昭立曹奂为新帝,不久后,王祥升迁为司空,位列三公。

咸熙元年(264年),王祥升任太尉,加职侍中。同年,朝廷实行五等爵制,封王祥为睢陵侯,食邑一千六百户。

同年,司马昭受封晋王,王祥与荀顗一起去拜见他。

荀顗对王祥说:“相王(指司马昭,时为丞相)地位尊贵,何侯(何曾)已经向他行过大礼,今日我们前去也应当下拜。”

王祥回答说:“相国确实很尊贵,然而还是魏国宰相。我们是魏国三公,公与王相差不过一个等级,上朝时班列也是相同的,哪有天子的三公动辄就去随便拜人的道理?这样不仅损害魏国的威望,也有损晋王的品德。君子爱护一个人应按礼行事,我不会去拜他。”

等见到司马昭时,荀顗立即下拜,而王祥只是长揖。

司马昭并没有因为王祥不拜而恼怒,反而说:“今日才知道您是多么看重我啊!”

由此可见,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司马昭还没有到了忘乎所以不要脸的地步,基本礼仪还是遵守的。

豹眼说说老王家的那些事儿——琅琊王氏是如何成为一时望族的

王祥逊位就第

王祥传:武帝践阼,拜太保,进爵为公,加置七官之职。帝新受命,虚己以求谠言。祥与何曾、郑冲等耆艾笃老,希复朝见,帝遣侍中任恺谘问得失,及政化所先。祥以年老疲耄,累乞逊位,帝不许。

泰始元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接受曹魏禅让,建立西晋,拜王祥为太保,进封睢陵公,府中允许设置七官。

司马炎刚刚即位,虚心征求直言。武帝派遣侍中任恺向王祥及何曾、郑冲等德高望重的老臣询问朝政得失及急需解决的施政教化问题。

王祥因为年老疲倦,多次请求逊位,但司马炎不许。

御史中丞侯史光认为王祥久病,不能按时朝会尽臣礼,请求免去他的职务。

司马炎下诏说:

“太保元老高行,朕所毗倚以隆政道者也。前后逊让,不从所执,此非有司所得议也”

司马炎的意思是王祥等人德高望重,我正想依赖他们兴隆教化呢!这岂能是你们可以随便议论的吗?

侯史光这脸被打得啪啪的,实在是没法看了。

王祥坚决要求辞官回故里,武帝最后下诏,同意王祥以睢陵公的身份逊位,地位和太保、太傅一样,在三司之上,俸禄赏赐与以前一样。

并专门下诏:

诏曰“古之致仕,不事王侯。今虽以国公留居京邑,不宜复苦以朝请。其赐几杖,不朝,大事皆谘访之。赐安车驷马,第一区,钱百万,绢五百匹,床帐簟褥,以舍人六人为睢陵公舍人,置官骑二十人。以公子骑都尉肇为给事中,使常优游定省。又以太保高洁清素,家无宅宇,其权留本府,须所赐第成乃出”。

这是何等的荣耀哦!

高官恋栈最为不齿,但主动请辞也是很高的境界。王祥屡屡请辞,值得朝野尊敬。

泰始四年(268年),王祥病重,写遗嘱训诫子孙说:

《训子孙遗令》:“夫生之有死,自然之理。吾年八十有五,启手何恨。不有遗言,使尔无述。吾生值季末,登庸历试,无毗佐之勋,没无以报。气绝但洗手足,不须沐浴,勿缠尸,皆浣故衣,随时所服。所赐山玄玉佩、卫氏玉玦、绶笥皆勿以敛。西芒上土自坚贞,勿用甓石,勿起坟陇。穿深二丈,椁取容棺。勿作前堂、布几筵、置书箱镜奁之具,棺前但可施床榻而已。糒脯各一盘,玄酒一杯,为朝夕奠。家人大小不须送丧,大小祥乃设特牲。无违馀命。高柴泣血三年,夫子谓之愚。闵子除丧出见。援琴切切而哀,仲尼谓之孝。故哭泣之哀,日月降杀,饮食之宜,自有制度。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颜子所以为命,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王祥的子孙都一直奉行其遗言,这也是琅琊王氏长盛不衰的根源。

当年四月初二(4月30日),王祥去世。司马炎下诏,赐棺椁一副、朝服一套、衣服一套、钱三十万、布帛各百匹,以为王祥殡葬之用。

当时,文明皇后王元姬才崩逝一个多月,事务繁忙,故而司马炎未能顾及其丧礼。

事后,司马炎下诏说:“睢陵公的丧事已经过去,朕尽管每每为他的死哀伤,但还没有痛抒哀情。现在就为他大哭一场吧。”

泰始五年(269年),司马炎下诏,追谥王祥谥号为元。

王祥作为西晋的道德楷模去世了,其后裔却因为其超级威望而得到荫庇,琅琊王氏遂成为一时望族。

接下来,豹眼会继续述说琅琊王氏的故事,而且故事更为经典。

想了解老王家史上那些事儿,就关注豹眼看历史吧。

码字不易,如果您有所获益,敬请不吝赞赏!!!

豹眼说说老王家的那些事儿——琅琊王氏是如何成为一时望族的

注:图片及部分史料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