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太原王氏包括祁县王氏和晋阳王氏,在东汉三国时期混得真不错。 2.到了西晋时期,太原王氏与琅琊王氏可谓比翼齐飞,堪称旗鼓相当。 3.但在东晋时期,太原王氏的表现就比琅琊王氏差了一截。 4.琅琊王氏的崛起,还是得益于品行、境界方面的修为和沉淀。 琅琊王氏人才辈出终成望族 豹眼在介绍琅琊王氏那些牛人祖先之前,先复习一下琅琊王氏的世系族谱:
据琅琊王氏世系源流一线谱记载:王元六世孙王吉,在西汉宣帝朝廷为谏议大夫,开创了琅琊王氏再次显贵的先河,这就是有时候琅琊王氏以王元为始祖,以王吉为开基始祖的缘故。
琅琊王氏世居琅琊郡,这没有问题,但秦汉时期的琅琊郡治所屡有变迁。 秦始皇一统天下,将中国设三十六郡,琅琊郡为其一,郡治琅琊县(今山东青岛市即墨琅琊镇),在当时是秦帝国最大的港口。 西汉时,琅琊郡郡治迁至东武(今山东诸城市境内),隶属于徐州刺史部管辖。 东汉建武十七年(41年),汉光武帝刘秀封其子刘京为琅琊王,改琅琊郡为琅琊国,建都于莒(今山东莒县)。建初五年(80年),琅琊国移都开阳城(今山东临沂市市区),领13县。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杀琅琊王刘熙,废除琅琊国重新改为琅琊郡。 琅琊王氏世居琅琊,但祖居地也有一次郡内迁徙。 太子晋第十八世孙王离(秦大将军王翦之孙)战败,被项羽俘杀。其长子王元逃难到了琅琊郡,世居皋虞城(今青岛市即墨区温泉镇西皋虞村)。
王元之后,经五传至王吉时,举家迁徙琅琊郡临沂县都乡南仁里(今山东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 王氏宗族在此繁衍生息长达四百多年,遂成望族,以郡望为名,称“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始于曹魏、西晋,确立于东晋初年并达到最鼎盛时期,史称“王与马,共天下”。其昌盛延续到唐末五代,在南朝以后走向衰弱。 在这七百年的时间里,正是中国大分裂时期,琅琊王氏不仅能够繁衍昌盛,而且在政治、伦理道德、朝章国典、文学艺术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得不说,琅琊王氏以孝友立世,是其家族兴盛的根本原因。这一点,值得后世深思。 琅琊王氏所居地名南仁里孝友村,从这个名字也可见一斑。 《二十四史》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共培养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等人为代表的九十二位宰相和六百多位文人名士。 琅琊王氏的开基始祖王吉,在西汉时出任谏议大夫,颇有名声。豹眼在前面已经详细地介绍过,这里就不再啰嗦了。 在这里着重说一下其后裔的表现吧。 '卧冰求鲤’的王祥 太子晋二十九世孙、王元十一世孙、王吉六世孙王仁,东汉时官至青州刺史。其子王融是当时名士,朝廷屡次征召,固辞不就。 王融先娶薛氏为妻,生子王祥。薛氏早逝,续娶朱氏,再生子王览。 王祥家世关系:
据《晋书·卷三十三·王祥列传》记载:
王祥(184或作180--268年),字休徵。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很不慈爱,经常在其父面前说王祥的坏话,因而也失去了父亲的疼爱。 继母还经常故意刁难、甚至要陷害王祥。 朱氏总是驱使王祥打扫牛圈,但王祥不仅不违背继母的意志反而越来越恭谨。父母生病,王祥衣不解带,喂汤喂药,而且必定自己先亲口尝一下。 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当时正是天寒地冻,无处寻获。王祥来到河面,解衣准备破冰捉鱼,忽然冰裂,从裂缝中跳出两尾鲤鱼。王祥大喜,拿回家侍奉继母食用。 这就是王祥“卧冰求鱼”典故的由来。 《二十四孝》有诗赞道:
王祥此举,在十里八乡传为佳话,人们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 王祥的故事家喻户晓,在西晋时被树立为典范、旗帜,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后世有人对这件事持有怀疑态度,认为是封建社会为了教化民众捏造的故事。 《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引东晋孙盛所著《晋阳秋》记载:
这就比较靠谱了。 王祥又不是傻小子,他要去河里捉鱼,岂能脱光衣服趴在冰上,以等待冰化鱼出吗? 脱衣服或许是刨冰不方便或者身体热了的缘故,冰破鱼出,今天看来也是很正常的事。 鱼在冰下,因为缺氧憋得难受,如果突然出现冰裂或者洞口,就会自己跳出来。 “卧冰求鱼”恐怕是出于宣传的需要或后世以讹传讹,但王祥大冬天去为继母捉鱼恐怕也是真的,鲤鱼自己跳出来也不奇怪。 但在缺乏自然常识的古代,这事感觉的确神奇,难免会被神化。 后来,朱氏又想吃烤黄雀,王祥就结网捕鸟。有黄雀数十只又自投罗网,以使王祥供奉其母。 这事也没有那么玄,只能说明王祥是捕鸟的高手而已。 王祥家里有棵红色的李子树结满果实,继母命王祥看守。每每遇到风雨,王祥就抱着李子树哭泣。 这倒是很令人感动,豹眼理解,王祥是因为害怕风雨把果实刮落,会引起继母不高兴的缘故。 当然了,如果你认为王祥是害怕挨揍,那豹眼也木得办法哦。 王祥的至纯至孝到了这个程度,的确是难得。“卧冰求鲤”的王祥入选“二十四孝”,并不奇怪,王祥遂有“孝圣”之称。
王祥出仕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王祥扶持继母、携带其弟王览避难庐江。州郡征辟,王祥一直没有出仕,隐居三十余年。 其母病逝,王祥在居丧期间,由于过分悲伤身体憔悴哀毁,需要拄着拐杖才能站立起来。 魏文帝曹丕在位时,徐州刺史吕虔慕名欲征辟为别驾,王祥此时已经奔耳顺之龄,固辞不受。 王祥的同父异母弟弟王览就劝谏他,并亲自准备了牛车送王祥上任,王祥这才答应出仕。 吕虔把州里的事委托给王祥,当时盗寇猖獗,王祥亲自率领兵士频频征讨,州内才清净下来,政化得以大行。 当时就有人作歌谣称颂道:
之后,王祥被举荐为秀才,朝廷任命为温县令,累迁大司农。 正元元年(254年),高贵乡公曹髦即位,王祥因参与定策之功,被封为关内侯,拜光禄勋,转司隶校尉。 正元二年(255年),王祥跟随司马昭讨伐毌丘俭,而增加食邑四百户。 甘露元年(256年),朝廷任命尚书仆射卢毓为司空。卢毓辞让给骠骑将军王昶、光禄大夫王观和王祥。 此后,王祥升迁太常,封爵万岁亭侯。曹髦到太学巡查,任命王祥为三老。 王祥以师长的身份凭着几案,扶着手杖面南而坐,曹髦则面北以对,向王祥询问治国之道。 王祥陈述明王圣帝、君臣施政化民的要领,来训导曹髦。在座旁听的人,无不受到激励。 甘露五年(260年),曹髦不满司马氏独掌大权而率宫奴数百人讨伐司马昭,遭到太子舍人成济杀害。 朝臣为之哀悼,王祥大声号哭道:“这是老臣的罪过啊”!涕泗横流,众人无不感到惭愧。 司马昭立曹奂为新帝,不久后,王祥升迁为司空,位列三公。 咸熙元年(264年),王祥升任太尉,加职侍中。同年,朝廷实行五等爵制,封王祥为睢陵侯,食邑一千六百户。同年,司马昭受封晋王,王祥与荀顗一起去拜见他。 荀顗对王祥说:“相王(指司马昭,时为丞相)地位尊贵,何侯(何曾)已经向他行过大礼,今日我们前去也应当下拜。” 王祥回答说:“相国确实很尊贵,然而还是魏国宰相。我们是魏国三公,公与王相差不过一个等级,上朝时班列也是相同的,哪有天子的三公动辄就去随便拜人的道理?这样不仅损害魏国的威望,也有损晋王的品德。君子爱护一个人应按礼行事,我不会去拜他。” 等见到司马昭时,荀顗立即下拜,而王祥只是长揖。 司马昭并没有因为王祥不拜而恼怒,反而说:“今日才知道您是多么看重我啊!” 由此可见,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司马昭还没有到了忘乎所以不要脸的地步,基本礼仪还是遵守的。 王祥逊位就第
泰始元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接受曹魏禅让,建立西晋,拜王祥为太保,进封睢陵公,府中允许设置七官。 司马炎刚刚即位,虚心征求直言。武帝派遣侍中任恺向王祥及何曾、郑冲等德高望重的老臣询问朝政得失及急需解决的施政教化问题。 王祥因为年老疲倦,多次请求逊位,但司马炎不许。 御史中丞侯史光认为王祥久病,不能按时朝会尽臣礼,请求免去他的职务。 司马炎下诏说:
司马炎的意思是王祥等人德高望重,我正想依赖他们兴隆教化呢!这岂能是你们可以随便议论的吗? 侯史光这脸被打得啪啪的,实在是没法看了。 王祥坚决要求辞官回故里,武帝最后下诏,同意王祥以睢陵公的身份逊位,地位和太保、太傅一样,在三司之上,俸禄赏赐与以前一样。 并专门下诏:
这是何等的荣耀哦! 高官恋栈最为不齿,但主动请辞也是很高的境界。王祥屡屡请辞,值得朝野尊敬。 泰始四年(268年),王祥病重,写遗嘱训诫子孙说:
王祥的子孙都一直奉行其遗言,这也是琅琊王氏长盛不衰的根源。 当年四月初二(4月30日),王祥去世。司马炎下诏,赐棺椁一副、朝服一套、衣服一套、钱三十万、布帛各百匹,以为王祥殡葬之用。 当时,文明皇后王元姬才崩逝一个多月,事务繁忙,故而司马炎未能顾及其丧礼。 事后,司马炎下诏说:“睢陵公的丧事已经过去,朕尽管每每为他的死哀伤,但还没有痛抒哀情。现在就为他大哭一场吧。” 泰始五年(269年),司马炎下诏,追谥王祥谥号为元。 王祥作为西晋的道德楷模去世了,其后裔却因为其超级威望而得到荫庇,琅琊王氏遂成为一时望族。 接下来,豹眼会继续述说琅琊王氏的故事,而且故事更为经典。 想了解老王家史上那些事儿,就关注豹眼看历史吧。 码字不易,如果您有所获益,敬请不吝赞赏!!! 注:图片及部分史料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