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 动物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虎”,象形字。甲骨文的“虎”字,是一只头朝上、口大张、身上有美丽斑纹、尾足俱全的猛虎图象,整个字形恰似一只竖立的老虎侧影。先人们如此刻画,是为了符合汉字横窄竖长的构形特点。金文的“虎”字简省许多,但仍留有虎的形象。小篆的“虎”字,趋向匀称美观,却已失去甲骨文和金文象形的特点,反映了文字由象形向符号发展的必由之路。 “虎”,《说文解字》释为:“山兽之君。”这是把老虎视作“百兽之王”,与“食肉猛兽、林中之霸”的称号相一致。上古时期,东北虎和华南虎以及西北虎都是较常见的动物,所以,许多词语包括成语都源出于“虎”字。如“虎口余生,虎视耽耽,狐假虎威,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虎毒不食子”等等。人们又用“虎”字来形容人的勇猛威武,如“虎将、虎臣、兵雄将虎、虎背熊腰”等。在国人的心目中,像武松那样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人,大概是最勇猛威武的人了。 古代有一种用来调兵遗将的信物,称之为虎符。此物盛行于战国和秦、汉时期。铜铸的虎形分为两半,各有铭文。右半存放在朝庭,左半授予率兵的将帅。调动军队时,必须持符合验以辨真伪。出土的秦国“杜虎符”造形美观,栩栩如生,是反映虎符文化的精品。 虎是一种能够吃人的危险动物,因此也被用来比喻残暴凶险,如“虎狼之心、为虎作伥”,以及俗语中的“母老虎、拦路虎”等。另外,形容某人做事草率、得过且过时,常用“马虎”一词。有人认为,这一词义源出错把马当作老虎;也有人认为“马虎”的字源应为“麻糊”,乃是古人在长时间剥麻后,引起的一种手眼中毒反应,表示什么东西都看不清楚。 “虎”字是一个拟声字,其发音应与老虎的吼叫有关。“虎”字也是个部首字,汉字中,凡由“虎”所组成的字,大多都与虎的特征和行为有关。例如“彪”字,由虎和虎身上的彩色斑纹(写作彡shān)组成。“號”hào字,则由号、虎两字组合而成,表示猛虎的咆哮声。 古文释义 《唐韵》火古切。《集韵》《韵会》火五切,𠀤音浒。 《玉篇》:恶兽也。 《说文》:山兽之君,从虍从儿,虎足象人也。徐铉注:象形。 《易·乾卦》:风从虎。 《诗·小雅》: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大戴礼》:三九二十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 《述异记》:虎千年,则牙蜕而角生。 又姓。《广韵》:汉有合浦太守虎旗,其先八元伯虎之後。 又州名,唐有虎州,后避太祖讳改武州。 又滩名。《水经注》:夷水又东迳虎滩。 又山名。《吴越春秋》:吴王葬阊门外,金玉精上浮为白虎,名虎丘。 又便器名。《西京杂记》:汉朝以玉为虎子,以为便器。 又与琥通。《吴志》裴松之注:虞翻曰:仆闻虎魄,不取腐芥。 《六书正譌》:象虎踞而回顾之形。 《篇海》:儿古人字,虎足象人,故从人。从几,误。 文字 | 六叔 图片 | 六叔 排版 | 六叔 审核 | 六叔 |
|
来自: 竹香书屋 > 《字典;词典: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