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天良 | 老篾匠

 丁中广祥 2022-01-22


老篾匠

扬州  郑天良

作者郑天良先生:常州武进人士。1964年8月毕业于南京电力专科学校电力通讯专业。通讯工程师。扬州康达电力通讯有限公司总经理(法人代表)。喜爱文学、绘画、书法、摄影。江苏省作协会员,著有散文集《儿时夏夜》《五月槐花香》。

上了点年纪的人都知道,过去家里日常使用的家具,如淘米箩、筛子、蒸笼、竹筐、凉席、洗菜篮、鱼篓、畚箕等,哪一件不是篾匠师傅手工做的竹制品?我家还有两张竹制的筛子,每次晒个东西,或包饺子时,都会用到它。

老家的篾匠,在附近几十里之内可是响当当的。其中有个绰号“和尚”的给我印象最深。那时我还小,没地方玩时,经常会看着他劈竹子。劈竹子是个技术活,劈刀也是特制的,一根竹杆一劈二,二劈四,最后要劈成不带竹黄的细篾青,非常光滑柔韧,才能用来编竹器。不同的竹器要用不同的篾青,大热天睡的竹席,特别凉爽,就是用最好的篾青编的。现在高档的凉席依然是竹制品,不过不再是人工编制的了。

农村最大的竹器不是床上的竹席,也不是竹躺椅、竹摇篮之类,而是用来晒粮食的大席。用时,要两个人把它摊开在泥地上,晚上还要两个人把它卷成桶状,卷席时要齐心合力,否则会一头大一头小,不便扛回家。


随着塑料制品的兴起,篾匠这一行当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用了大半辈子的竹制品,大多老化破损了。用习惯了,扔了舍不得,留着又找不到人修理。巧了,遇上一个专门修理旧竹器的老篾匠,姓缪,离我们村不远。我就与他攀谈起来,他是泰兴人,30岁那年到这边来谋生做篾匠,后来入赘做了上门女婿。我问他现在生意好做吗?他说,这一行当周围几十里就他一个人在做,修修补补,一旦做下来,至少要做一两天。

补锅补碗匠,剃头匠,货郎担,换糖人,修伞的,卖蛇药的,杀猪佬,这些属于一个时代的老行当,都渐渐远去了,消失了。留在老年人心里的,只是一串串难以忘却的记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