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奇人物]曹 植 的 七 步 诗

 一林冷月图书馆 2022-01-22

 


文/陈本豪

  曹植,字子建,曹操的儿子,曹丕的弟弟,在一众弟兄中排行第三。曹植与父亲曹操,还有哥哥曹丕,在三国时期,被魏国人并称为文学三曹。曹植才思敏捷,自小聪明过人,极具文学天赋,那首流传千古的七步诗,即为他的杰作。

  曹操百年之后,曹丕继位。在他当政时期,常常因弟弟的文学才华盖过于他,使他的帝王之光无疑逊色几分,不免由此平生嫉恨。由于日长天久地积怨,便逐而暗生将其除灭之心。那天,曹丕突发奇想,便以文治文,在朝堂上当着文武百官之面,给弟弟出了一道难题,借此压一压三弟的鼎盛之气,抑或借机剪除,以清除心中那道常常被遮蔽的阴影。他借大臣觐见之机,责令曹植在七步之内现场赋诗一首,否则就是浪得虚名,有辱曹家当世英名,责令当场斩首。曹植的确才华冠世,并非徒具锦绣华章包裹的庸才,但摄于兄长的帝王威严,平日不得不自行收敛。那天见哥哥以死相逼,满堂的皇威笼罩,金口玉言之下,惟有伏首听令。一时感慨万千的曹植,禁不住热泪暗流,含悲忍辱中却有感而发,漫步朝堂吟诵了那首古今闻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此诗一出,满朝文武为之震撼不已。

  这首七步诗,充分展示了曹植的过人之智,深得在场文武大臣由衷的赞赏,迫使曹丕不能肆意违背众愿;诗中的比喻却十分巧妙而高明,有意似无意地牵动了曹丕内在的骨肉之情;曹植已遵旨行篇,且诗作精妙绝伦,如果曹丕再下杀手,便有伤德雅,易失众心。所以,曹植凭借绝顶的才华得保一命,且终生消除了死于曹丕之手的厄运。其实,七步诗原作为六句,现在流传于世的四句,均为后人在不失原意的基础上,为了便于流传而精练雕琢。原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虽说曹植才高,但一生不得其志,自从七步诗以后,虽说曹丕消除了对曹植萌生杀戮之心,却依然不予重用。继曹丕之后,他的儿子曹睿当政,曹植曾历尽诸多努力,终究未能赢得圣上的信赖与重用,乃至晚年在郁郁寡欢中离别人世。曹植为中国诗歌史上五言诗的首创者,自然成为五言诗的奠基人。在他流传于世的90余首诗歌中,其中就有60多首为五言诗。他的诗歌写作,完成了由汉乐府民歌到文人诗歌的转变,推动了文人五言诗的创作与发展。

  中国人在赞人知识渊博之时,常常爱采用一句“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成语,其中,才高八斗的典故,即来源于曹植。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大诗人谢灵运,他一生狂傲不羁,但对曹植却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曾说过一句名言:“天下才共一石(石'音担’为我国古代的计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由此,后世人便称才学出众者为“才高八斗”或“八斗之才”。如唐朝李商隐在《可叹》一诗中便有:“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的句子。诗中所引用的陈王,即为曹植死后被封陈王之故。

      作者:陈本豪,1953年出生。中国作协会员,江夏区政协常委,江夏区文联原驻会副主席,民间音乐人。作品曾入编《2003年中国年度最佳散文选》《2005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长江文艺60年散文送》等多种精编本和中外名家经典。长篇纪实文学四卷本《京剧谭门》,被列为中国作协2019年度重点扶持项目。

文章内容来自东湖社区>网络文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