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留置管、静脉留置针可以用来采血吗?采血时发生血液溅溢怎么办?《安全采集成人静脉血标本共识》里有答案! 一、为什么要制定《安全采集成人静脉血标本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为保证医务人员安全、准确、规范采血,为指导临床护理实践,提升静脉血标本采集质量,预防采血操作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医疗卫生工作者、患者/献血者和社会安全,中华护理学会传染病护理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专家,基于世界卫生组织规范,国家医院感染防控的相关法律、法规、诊疗指南及最佳实践证据,共同制定本共识。主要从个人防护用品、采血细化步骤、意外事件处理、质量指标监控等方面进行阐述,为安全采集成人静脉血标本提供临床指导。单独给神志模糊或其他原因不配合护理操作的患者采血,因患者躁动、突然移动身体等而导致针刺伤发生; 操作者面部防护不严、患者咳嗽严重、痰液/唾液喷溅; 采血操作前,按流程穿工作服,戴医用帽、医用口罩与手套。只要实施采血操作,采血人员都应佩戴大小合适的清洁手套(手套材质不限定为乳胶类)。 原则上,完成一例患者血液标本采集后,操作者应更换手套;如条件不允许,完成每一例患者血标本采集后应使用速干手消毒剂对手套进行消毒;若手套被污染或破损应立即更换。 如果预期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喷溅,如为狂犬病患者采血,应佩戴护目镜/防护面屏,面部遮护用具及眼部防护用品,必要时穿隔离衣。 如果预期可能发生空气飞沫病原体传播,如为开放性肺结核、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采血(因工作人员需近距离面对患者),建议佩戴N95口罩或其他空气过滤器、眼部防护用品/防护面屏,穿隔离衣或防护服。 采血前任何时间,患者都有权拒绝检测,因此,采血前充分告知并获得知情同意非常重要。如果患者意识丧失或无法提供知情同意,必须征得其陪同亲属或法定监护人(可以是法院)的同意之后方能进行采血。如果患者是成年人且意识清醒,遵循如下步骤进行核查: 确保为正确的人采血,穿刺前需再次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等信息。建议使用住院号(条件允许可使用腕带/腕带扫码)、身份证号等唯一信息,或至少两种非唯一信息。 检查医嘱单内容是否与打印条码内容相符,确保为正确的患者采集正确的血样。 询问患者是否有晕针晕血史,是否对含碘制剂、乙醇等过敏。宜选择乙醇或其他不含碘剂的消毒剂为禁用含碘制剂的患者实施消毒;选择碘伏、过氧化氢溶液、氯己定等不含乙醇成分的消毒剂为乙醇过敏或禁用的患者皮肤消毒。 贵要静脉下方有动脉和神经,此点穿刺可能伤及动脉和神经,且穿刺时患者疼痛更明显; 不建议在静脉分岔处进针,因可能诱发血液外渗而增加局部淤青发生概率; 可遵照操作流程从中心静脉留置管采集血标本,但从中心静脉留置管采集的血标本可能出现检验误差; 如果没有理想采血部位,可考虑从新置入的静脉留置套管在连接静脉输液前采集血样。 如果有以下情况强烈建议使用胶布固定采血针针柄,以预防血液收集过程中针头脱出,包括需要采集多管标本、患者躁动等原因不配合、血管细小、血管弹性差容易被刺破等; 病更换采血管时请确认采血针两端(刺入患者静脉端和插入采血管端)的针头都处于固定状态。 拔针是发生锐器伤的高风险环节,为预防针刺伤和溶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建议:如果试管无橡皮塞,建议将针头靠近管壁,使血液沿管壁匀速注入试管中,以免出现溶血反应; 根据血标本采集要求颠倒采血管几次,将血液和添加剂混匀,方可送检; 安全采血装置能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好的保护,如果资源有限,建议至少在锐器损伤高风险和感染高风险区域,如儿科、感染病科、发热门诊、重症监护病房等单元使用。 采血区域、血标本转运过程中均可能发生血液溅溢,造成环境污染,增加血源性病原体医院内传播风险。建议根据以下步骤清除溅溢物并记录不良事件:使用钳子或盘状器皿、扫帚等工具清除碎玻璃片并弃入利器盒,禁止徒手拾捡碎片; 用0.5%次氯酸钠(含有效氯10000 mg/L)再次擦拭该区域; 如果发生标本缺失,人员血液、体液暴露,则按不良事件/职业暴露流程记录和上报。 按照血液、体液暴露后操作规程处理并及时上报,具体流程参看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图:
(纳洛酮 整理) 参考文献 1.袁素娥, 陈煜, 蔡小芳, 等. 安全采集成人静脉血标本共识.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21, 20(9): 775-781. DOI:10.12138/j.issn.1671-9638.20218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