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开尘封的记忆:华亭县元末明初陶宅是中华陶姓的最大民居之一!(3-1)

 阳光愚翁馆 2022-01-22

特别鸣谢:陶宅村村委会张磊杰先生

十九世纪中叶的上海,开埠前只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而在元末明初,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奉贤区)却有一个因“陶宅”设立的声名显赫的“陶宅镇”,客商云集,商贸发达,为“苏松东南第一要镇”【1】!虽然陶宅镇因倭寇长期盘踞惨遭战火毁灭,但是,文史志书的记载、明清名家的诗文仍让我们可以透过历史的尘雾、一窥当年的繁华!我大致翻阅一下资料,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华亭元末民初“陶宅”应是中华陶姓历史悠久、规模最为宏大的“陶家大院”之一!或许,你会对我的结论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笑话陶氏传人吹牛。且慢!让我把证据列给你看!

一.陶宅村有“陶宅志”

<>. 《陶宅志》

这是我迄今为止所见的第一本以陶姓民居命名的村志。想必中国陶姓民居中有这样志书的不会多。

《陶宅志》由《陶宅志》编纂委员会编写,上海市学林出版社20145月第一版。95万字,图照554(幅)

《陶宅志》自20083月开始编纂,201312月付梓,历时五年半。

《陶宅志》的编纂,由本村企业家--上海新航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志明赞助。其编纂委员会由陶宅村村民委员会和上海新航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组成。

在《陶宅志的编纂过程中,得到了中共上海市委原常委、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宋仪桥先生,上海市农委副巡视员王东荣先生,奉贤区领导时光辉先生(现任上海市副市长)、程云华女士,吴召忠先生等市、区、镇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

《陶宅志》分为“古代陶宅镇”、“陶宅村”、“王家村”、“新陶宅村”、“艺文”、“人物”六个大编,是一部反映陶宅村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历史与现状的志书。中国地方志专家姚金祥先生亲自编写了本志中的第一编古代陶宅镇

全编设“史略”、“抗倭斗争”、“人物”、著述书法、古迹古物轶闻传说等15 节,10 万余文字。比如人物,一个小小的村,记载的宋、元、明、清人物却有30 多人,其中像陶宣车、陶与权、袁凯、张弼、张弘宜、张弘至、钟薇、钟宇淳(钟薇之子,明代直臣)、张以诚、黄之隽等都是松江府地区名人,其中张以诚是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御史、诗人袁凯“吴中草圣”张弻《中国通史》均有记载。再比如著述书法,袁凯的诗集《海叟集》、张弼的书法《铁汉楼帖》、黄之隽的《痦堂集》《江南通志》等,都是史上闻名的优秀文化遗产。

<>. 《陶宅志·人物谱·家谱》

2012年面向村民内部发行的《陶宅志·人物谱·家谱》是《陶宅志》姊妹篇,240万字,图照1000多帧。特别是对全志538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人人都有照片入志。

《陶宅志·人物谱·家谱》只有《人物谱》和《家谱》两个大编。这两大编各有特点。

《陶宅志人物谱》与一般地方志书都以名人作为记述对象不同,它把村子里从事各业的老百姓作为记述对象。

《陶宅志家谱》与一般家谱以一特定姓氏作为记述对象不同,而以整个村的“百家姓”为记述对象,实为103姓修了家谱

《陶宅志》和《陶宅志·人物谱·家谱》两书合计335万字!图照1500多帧

二.文史志书记载和名家记述的古陶宅镇

元代泰定年间,陶宅镇已初具规模,元末明初为苏松地区东南沿海的“第一重镇”,文史典籍中都可追溯寻踪。如日本藏明崇祯本《松江府志》、清嘉庆《松江府志》、清乾隆《奉贤县志》等。解放后,重修的《奉贤县志》和《奉贤县续志》以及《青村志》亦记载了陶宅镇兴衰的历史。

较为有名的明·钟薇《陶溪旧址记略》(清乾隆《奉贤县志·卷二》)全文如下: 

“陶溪在府治东南百里许,去大海十余里。溪水与春申浦上下。胜国时陶宣车面流而居,故其溪曰陶溪,宅曰陶宅,地以人重也。洪武初载,专设陶宅巡司于镇之东。“袁海叟先生集”有陶宅务大使谢廷蓝,即其巡司也。陶饶于资,北宅千灶,珠履三千,钟鸣会食,击鼓传更,其嗣舆权树表迎鹤,筑馆求仙,园锁烟云,湖集歌舞。建修梁而通化径,举渔火以清市尘。遐迩游观者骈臻于是。四先生幽栖焉。舆权寻以豪奢闻,资籍县官,第宅邱墟。今所有者道院与园桥耳。四先生故工于文字,世邈荐,径兵燹不可概见。独“泳陶八章”,村翁林叟犹能道之,盖海叟居贯泾里,在陶之西北仅四五里许。数过舆权,饮酒赋诗,传为盛事。而海叟之门孙张东海先生为陶里人,其“陶溪总咏”脍炙人口,故四先生附两先生而传也。嗟乎,海叟称舆权肥遁士,而智拙保身。四先生隐沦一时,声名到今不朽,斯何可同日道哉?余结庐南园,虽余芬尚存,而园桥摇落。春风秋月,临桥观眺,可胜轸慨.俯思乞言传人以为四先生元晏,则丽词庶乎运布,而陶之滨得与潇湘齐声矣。漫次其事以当羔雁云。”

这篇短文,可算是一部陶氏几代人兴建“陶宅”、投资陶宅镇并促进其华和陶宅镇毁于战火的简史。大致梳理一下,可以看出:

1. 因大富豪陶宣车定居于此,其居所号“陶宅”。

关于陶宣车,据《陶宅志》“古代陶宅镇”“人物”栏介绍,“陶宣车 元朝初年松江府大富翁。自松江郡城至今陶宅村居住,其门前之河遂成陶溪,宅称陶宅。

2. 因宅而名河流:

(1)陶宣车“面流而居”,陶宅前面的河就称为陶溪(后名南宅港》

(2)在陶宅镇北,还有一条河流横亘,被称为北陶宅港。

3. 因宅设镇,陶氏兴镇。

(1)陶宣车至陶宅后,耗资兴镇,不仅他家住宅成为当地豪宅,而且迅速促成了陶宅镇的形成和兴盛。其居所,似是北宅(据“北宅故墟”诗推断)

2)陶宣车后嗣陶与权时期:继续投入巨资,在(陶宅镇)大兴土木。陶宅镇达到鼎盛。

其居所:南园,别号“云所”。

4. 陶宅镇设巡检司。朱元璋洪武六年(1373年),专设巡检司于陶宅镇东。(巡检司在元朝、明朝为县级衙门底下的基层组织类似公安派出所,元有军事功能,明朝还赋予了其行政权)。

5. 陶宅镇设税课局。与专设巡检司同一年,陶宅镇上还设有税课局,这说明陶宅当时的商业贸易相当发达,已经到了设专门机构来收税。(见《陶宅志》“大事记”

6. 陶宅之规模与繁华

(1)陶宣车时期:“陶饶于资,宅千灶,珠履三千,钟鸣会食,击鼓传更

陶投巨资建豪宅。陶宅的北宅(似为陶宅内建筑之一)排列灶膛上千,吃饭时三千食客,敲钟列鼎而食,鼓声传报时辰。场面之浩大,排场之奢华,令人咂舌!即使有些夸张,但陶宅之大,容人之多,跃然纸上!

(2)陶宣车后嗣陶与权时期:继续投入巨资,在(陶宅镇)大兴土木,“树表迎鹤,筑馆求仙,园锁烟云,湖集歌舞。建修梁而通化径,举渔火以清市尘。遐迩游观者骈臻于是。”

立华表,迎仙鹤,建道院,求成仙;园林腾云雾,西湖有歌舞。架桥梁,修道路,渔港夜市闹,街市显清静。远近游客纷至沓来。陶宅镇鼎盛期的繁华景象,在上海各区、县、镇古今志书上绝无仅有。

3)古陶宅镇的范围有多大?据《陶宅志》记载,大致东起夏家石桥(时称东栅,现西吴村民安十组),西至王家栅(时称西栅,现陶宅村王家六组>东西主街长约5华里。(大上海十里南京路的一半,够大的了。)南至护糖港(现陶宅村陶宅八组),北至莫家浜(现陶宅村陶宅五组),南北纵贯约2.5华里。

三.陶溪“八景八诗”

当时,陶宅有闻名遐迩的八景:西湖、南园、道院、园桥、东庵、北宅、鼓楼、渔港。无锡华文瑾为避乱伴母移居陶宅,浙江天台杨仁寿迁居陶宅,冀北李暲随父至宦舍(其父任华亭知县),后定居陶宅,与陶宅姚汝嘉四人并称四隐士。隐居于陶宅的元末“四隐土”还专门给每个景观写了一首诗,总名为《陶溪八咏》

西湖写的景观诗取名《西湖晓色》:

邵水流波映曙光,远涵落月影苍苍,一村烟柳林藏霭,两岸人家瓦叠霜。

黄帽举帆离夜泊,青娥开境整晨妆;豪奢公子宴方罢,红色犹怜照满堂。

(八景图片为笔者摄于陶宅村委会后院餐厅廊道。)

南园写的景观诗取名《南园霁景》:

溪上园林独日鲜,两余分野物华妍,瑞烟青罩柳轻曳,迟日暖烘花欲燃。

古桧当轩缨络堕,短松跨道翠屏联,昔年乔木多摇落,独有遗芳越世传。

道院写的景观诗取名《道院幽》:(纯阳道院)

仙馆清虚羽客留,纯阳灵境似丹邱,红尘不到石檀净,白鹤常来松径幽。

几局茶敲消昼永,一炉香燕素云浮,我惭未得长生诀,不觉年来两鬓秋。

写的景观诗取名《园桥纵步》

乘间纵步度溪桥,桥畔园林物色饶,红映曲栏花近远,绿连斜径草天翘。

方来美景易为乐,已过韶华难再招,独倚瘦筇凝睇久,柳风轻拂翠烟消。

东庵写的景观诗取名《东庵华表》

陶溪溪在夜台前,双柱亭亭耸暮炯,斫断立根原出地,削园山骨上擎天。

老狐曾照知何代,仙鹤重归忆当年,草径已荒人已杳,佳城千载只依然。

北宅写的景观诗取名《北宅故墟》

钟鸣鼎食富豪家,遗迹溪阳一望赊,草莽荒基来埜雉,藤萝老树集村鸦。

故人旧话争夸羡,游客留情每叹嗟,荆棘满前乔木尽,倍增惆怅日西斜。

为鼓楼写的景观诗取名《镇鼓更楼》

鼓镇楼头夜未央,分明听处是萍乡,初敲顿觉市尘静,漫击方知更漏长。

砧韵高低传旅馆,萤光明灭度邻墙,幽人何事不成寐,声到枕边风露凉。

为渔港写的景观诗取名《市港渔灯》:

桥下渔灯照渺茫,水门落月影苍苍,痴龙戏宝波腾跃,老蚌含珠夜吐光。

乱走霜螯来曲径,远飞沙雁过横塘,罩头童子喜相报,又得鲈鱼二寸长。

明代草圣张弼,也是陶宅人,有《陶溪八景总咏》:

瞳眬旭日照西湖,光映南园霁色多,仙馆百年高大卧,园桥三月丽人过。

东庵鹤去空华表,北宅春来长绿莎,听出黄昏,隔溪渔火对渔歌。

朱元璋时御史、“明初诗人之冠”的袁凯,家在陶宅之西北四五里地,名贯泾别业。袁与陶与权友善,常至陶宅饮酒赋诗,当时传为盛事,《陶舆权之所两首》

岂有从龙意,还同野老居。履花初冉冉,度水亦徐徐。

陇上时相遂,溪边或自锄。犹能作霖雨,沾洒及邻墟。

斯人肥遁士,高卧亦无心。野树留余润,春花履远阴。

近床衣欲冷,拂石坐还深。为问陶宏景,何如陇上吟。

三.陶宅镇文人存留部分文学艺术作品

元朝:李暲《汤液本草》、《稼翁集》。

明朝:

袁凯:《海叟集四卷》、《集外诗一卷》、《别本袁海叟诗集》、《在野集》。

张弼:《东海诗集》、《鹤城稿》、《天趣稿》、《面墙稿》、《清和稿》、《庆云稿》、《雪航稿》、《东海手稿》、《西郊笑端集》。

钟薇:《云间纪时野史》、《倭奴遗事》、《面溪集》。

钟宇淳:《南垣奏疏》、《括苍吟稿》、《潜五斋正续稿》。。

清朝:黄之隽(16681748):《痦堂集》、《香屑集》、《金壶七墨》

四.陶宅镇的衰落

嘉靖十三年(1534),倭寇大肆骚扰江浙东南沿海,盘据陶宅镇作为大本营。

嘉靖二十年(1541),陶宅巡检司、税课局西迁。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初,工部侍郎赵文华与浙江巡抚胡宗宪、应天巡抚曹邦辅,2万明军分三路会剿陶宅千余倭寇,竟大败。35 岁的“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写下《陶宅战归序》,毫不留情地指出明军战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为帅者不能用人,即所谓“能言者多在下,不能察而用者多在上。”

嘉靖三十五年(1556)三月,“时总督(注∶胡宗宪)会浙直(隶)兵捣陶宅,贼败,遁漴阙外洋,娄宇与把总王应麟追破之九团洋。”(清嘉庆《松江府志·武备志》)......

“九月,总督胡宗宪计诱贼徐海居沈庄,集诸路兵围之。焚其庐,死者甚众,海溺死。”(清嘉庆《松江府志·武备志》)不久,陈东被杀,余党尽灭,本地倭患清除。

由上可见,自倭寇1534年盘据陶宅镇作为大本营,到1556年胡宗宪会浙直隶兵捣陶宅,消灭沿海倭寇,陶宅镇历战乱22年,最终毁于战火。

“从此,陶宅市况凋敝,商店等陆续南迁至青溪(今青村镇)。清乾隆时,陶宅仅存道院和园桥了。奉贤解放前夕,陶宅镇已不复存在,但砖街路面尚存,园桥也在,东侧有更楼,北边是城隍庙。至解放初,砖街路面陆续被挖掘,城隍庙庙座、佛像被拆除或砸毁,城隍庙地基上建起陶宅小学。后来,南园中的石桥被拆毁。原南园中的三处坊表,由明代陶宅巡检司为张弼、钟宇淳所立,人民公社化时全被拆毁,用作陶宅机口的地基。现陶宅村七组旧地名为“花园里”,当是当年官宦人家的一处花园旧址。现陶宅村十三组境内的一块农田之中,还留有一只明代古井,乃是古镇遗物。”【2】

写此文,人仿佛在梦中穿越了一把。梦醒来,二陶前辈不在,陶宅不在,陶宅镇不在。昔日繁华已成过眼烟云,我怅然若失。以打油诗一首作结:

陶宅遗址凭吊感怀

国人有通病,贬古好夸今。

功业我所建,谈笑无前人。

陶宅虽灰烬,二陶【3】乃大能。

高山横亘在,声名非虚名!

注释:

1】王华权:一座湮没的文化重镇——陶宅 

2】《陶宅志》2425页。

3】陶宣车与其后人陶与权,陶宅镇的初创者与兴建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