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高中统编版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2022-01-22 | 阅:  转:  |  分享 
  
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2)时间和地点: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要讲话为指导。

(4)主要内容:

①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政治路线)

②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③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5)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6)拨乱反正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7)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会议名称 召开时间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八七会议 1927年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主义错误;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的总方针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不正确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解决了中共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决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①“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②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为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将小商小贩、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重申侨务政策。

3、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1)时间和地点:1981年6月在北京召开。

(2)内容: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3)意义: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4、1982年宪法

(1)背景: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恢复和发展。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

(2)内容: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

(3)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二、改革开放的进程

1、内容

(1)对内改革

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83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近8%,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后,我国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2)对外开放

①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5月,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②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中央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④开放战略: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贸易组织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3)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由农村起步,然后向城市推进。又个别地区先行试点到全国逐步推广。由群众自发到由政府推广。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2、影响: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到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3、理论成果:①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②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

③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④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

(1)提出: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2)含义: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香港、澳门的回归: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完成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港澳顺利回归的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国政府推动大陆同台湾同胞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人员往来。

(2)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3)1993年4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4)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以最大诚意和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5)2015年1月7日,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6)台湾回归的有利因素:

历史依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本保证: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正确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人心所向:两岸人民同根同祖,渴望统一。

经济联系:两岸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榜样借鉴:港澳的顺利回归和繁荣稳定。

(7)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区别

港澳问题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谈判。台湾问题是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两岸平等协商,属于内政问题。



献花(0)
+1
(本文系老马和老马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