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道德经》中的教育哲学
2022-01-22 | 阅:  转:  |  分享 
  
《道德经》中的教育哲学《道德经》第一章,开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著述之时,并没有标点符号,如果用现代人的标点方式予以断句,对这句话会有三
种理解。第一种:道,可道,非常道;第二种:道可,道非,常道;第三种:道可道,非常道。这三种断句理解都有可以通达的理由,但我更喜欢第
二种的标点方式。“道可”即事物的正面,“道非”即事物的反面,世间万物万事都有正反两面,这是常态,也就是“常道”。当然所谓的反面并不
一定代表相反,它有时候也是“返”的意思。《道德经》的首章,还为我们揭示了“道”与“名”,“无”与“有”之间的玄妙的辩证关系:“常道
”始于“无名”,却运化万物,而万物即是从“常道”的“无”中生发,并遵循“道”做有规律的轮转。这使我顿悟:教育亦同此道,随人类社会从
无到有,在实践中发展完善,并通过语言和文字传承和积淀,进而成就为推动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光辉事业。然而,无论如何表述教育之“名”,它
都应时刻关注“欲以观其妙”的“常无”——知识和技能尚处在“常无”的学生端,而教师“常有”的知识和技能也只能是影响力很限度的“欲以观
其徼”。第二章中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很明确的启示我们教师:要始终把学生端作为教育思考和行为的出发点、中心点。按
照学情有作为而不妄为。好老师总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要言不烦的点拨引导学生,而不多言妄语。
献花(0)
+1
(本文系老马和老马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