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

 鉴益堂 2022-01-22

本文转自:山西新闻网

《服饰塑造——中国现代小说的“时髦”话语》是郭剑卿教授穷几年之力所完成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结题成果,其思想含量、文化含量、学术含量,为我们提供了有兴味有意义的比较广阔的思考空间与言说空间。

服饰穿着,看似个人“细事”,但那其中,却凝聚着时代的风云、历史的演化、个体生命的对象化程度。我很赞同本书中所引西方学者伍尔芙的话:衣服在穿我们,而不是我们在穿衣服。是时代的风云、历史的演化,在决定着我们个体生命的人生形态、日常生活。郭剑卿教授的这本书,至少在以下4个方面对此作了比较成功的书写。

第一,是写作对象的选取。服饰,作为全民性日常生活的直接载体及体现于其中的全民性的价值选择,可以说最广泛最细微最敏捷地体现了时代转型的“症候”。郭剑卿以“五四时期”及1930年代文学世界中的服饰描写作为对此进行窥测、审视的对象,可以说,是颇为适宜的。

在郭剑卿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当中国最初从几千年传统的桎梏下挣脱出来时,当革命最初发生时,男女服饰的变化是率先登场的,而这种变化的最初体现,又是怎样让时人讶异得目瞪口呆,又是怎样饱受时人的攻击与嘲笑,这一境遇,又以女性为最。而以服饰的变化来体现新的追求,又是这些变革者的自觉追求——同样地,以女性为最。还有,大江东去,泥沙俱下;新旧交错,纹理斑驳,在这易服之中,又有着多少尴尬、变形、可叹又可笑的杂糅。都市男女的风貌,家园失去的乡愁,也都在服饰的形形色色中尽显。甚至,少女与少妇、家庭妇女与职场女性等等在服饰上的区别,也都在这本书中得以细微而又生动地展示。认真地读完这本书,放眼今天大街小巷的男女老少,打量你身边各种场合的各色衣着,不知你是会发出会心的一笑,还是会陷入一时无言的若有所思。

第二,上述一个大时代的服饰变化,郭剑卿是通过该时代名作家的文学叙写给予具体体现的。在这种文学叙写中,服饰的叙写不是孤立的静止的,人物的服饰,是融于人物的身份、性格、心理世界、所处的特定场合、与他人相遇的互动等等之中的。作者对此的揭示、论析,使读者可以具体地深刻地体会到服饰之于时代、社会、个人的意义所在。服饰,成为时代、社会、个体生命的血肉“肌理”,成为当今国人观照自我的“镜像”。当战争、剧烈的政治革命成为过去,当经济建设成为时代主旋律,个体的日常生活成为国人人生幸福的重要指数,如何面对、认知服饰,虽是“细事”却绝非可以“等闲看”。人说当今文学、文学研究日益边缘化,我却从郭剑卿的这本书中,看到了国人仍在走近文学、走近文学研究,因为文学、文学研究仍在走进国人的生活。

第三,这本书还有一个可称道之处,就是作者郭剑卿不仅展示服饰的故事,而且更深入一步,探讨这“故事”是如何讲述的。这特别突出地体现在作者站在性别立场的角度,剖析男性作家是如何站在男性立场上,想象、表述都市女性的服饰,如茅盾对都市新女性的服饰描写,那里面既有着都市新女性通过服饰尽可能地展露身体而实现对传统道德的反叛,也有着男性潜意识中的欲望渴求与实现的表达,女性的生命觉醒与将这觉醒与男性的欲望实现相交混,成为一个变革时代的奇观。故事讲的是什么固然重要,但进一步知道这故事是如何被讲出来的,是如何被编织、构建起来的,则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并因此可以更精准地面对服饰。这本书在这一方面的努力,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

第四,当今的学术著作,往往只对业内对此进行研究的人有意义,公众往往不能入其堂奥——这自然是学术专著的属性使然,当然,我在这里是严格地将学术“水军”剔除在外的。但是,既有学术含量,又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或许在当今更应引发学界的关注与提倡。深入深出,浅入浅出,深入浅出,我最期待的是这最后一种。希望这样的学术专著越来越多。是为企盼。

傅书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