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与考试|38:最接地气的乐府大家

 历史探奇 2022-01-22

诗意,并不只存在于阳春白雪之中。一个人只要怀有一颗诗心,即使在日常生活、家长里短,甚至柴米油盐中,也能觅得诗意。在唐代,就有这样一位很接地气、以乐府诗创作著称的诗人。此人名叫王建,在乐府诗的创作成就与影响方面,与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张籍难分上下,被世人并称为“张王乐府”。

乐府,原为中国古代一种属于民歌范畴的音乐形式,有歌词有曲谱。汉魏六朝时期,乐府很是兴盛,佳作迭出。比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辞》《战城南》《十五从军征》等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到了唐代,古乐府的曲谱虽然失传,但歌词却演变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言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王建,乃颍川(今河南许昌市)人氏。《唐才子传》称,王建于大历十年(775年)进士及第。据有关史料分析,王建此时只有七八岁,断无可能金榜题名。王建获得过进士身份,则是基本无疑的事情。但除《唐才子传》外,史籍均无关于王建进士及第年份的记载,此事姑且存疑。

王建出身寒门,家中穷困潦倒,“终日忧衣食”。为了谋生糊口,王建年纪不大就四处漂泊,吃了不少苦头。在艰难讨生活的同时,王建没有忘记读书学习。二十岁左右的时候,王建与张籍相识,两人一道拜师求学,切磋诗艺,结下了比较深厚的友谊。

虽然不能确定王建何时进士及第,但他获得进士身份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官可做,却是可以确定的事情。“白发初为吏”,王建在自己的诗中曾这样写道。都是两鬓斑白的中年人,甚至都快摸到老年的门槛了,才被任命了个微不足道的芝麻官儿,可见其仕途颇为不顺。其间,王建还长时间随军出征塞外,“从军走马十三年”,吃了不少苦,也长了不少见识。

在从政生涯之中,因为王建做过陕州司马,故而人称“王司马”。有些资料称,王建曾任光州刺史,在任上还与贾岛多有交往,两人还互有诗作相赠。这种说法,估计是与唐代另一个王建弄混了。《唐才子传》中所说的王建金榜题名时间,大约也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作为有一定知名度和创作成就的诗人,王建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其中颇多关注民生、同情百姓疾苦的作品。比如这首《田家行》:“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这首诗的前半部分,以白描手法描绘出乡间繁忙热闹的丰收景象,以及农家表面上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后半部分笔锋一转,写出了农民负担的沉重与生活的不易。辛辛苦苦的劳作所获,向官家缴纳税赋之后,便所剩无几了。不管能吃到嘴里多少、只要不把家里仅有的小黄牛卖掉,不论身上衣物厚薄、只要不进衙门吃官司,也就心满意足了。农民心中那点可怜的愿望,就是这么容易满足!这首诗前后部分对比强烈,读来不禁让人对那些可怜可爱的农民充满了深深的同情。

王建还写过百余首宫词,除了表达传统的宫怨,也广泛描绘了宫中风物事件,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参考材料。这一点不免让人有点小疑惑,王建并没有宫中生活工作的经历,他是怎么获得了如此丰富的写作素材呢?是听说的,还是接触过宫中人物或文档,抑或干脆是出自诗人的想象?不得而知了。

王建的《宫中调笑四首》,写的也别有意味,其中一首是这样的:“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虽然题为“宫中调笑”,王建却别出心裁地写了宫女的无限哀怨。幽居深宫的妙龄女子,没有“轻罗小扇扑流萤”的闲情逸致。她手中的精美团扇,只能用来遮挡病态的憔悴容颜。弦管吹弹技艺再好,也没有知音切磋鉴赏。末尾“春草昭阳路断”一句,怎一个绝望了得,读来有种肝肠寸断之感。

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诗意,是王建诗作的一大特点。比如他的《新嫁娘三首》,就写得很有情趣。其中一首是是这样的:“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新媳妇过门三天,就要下厨做饭了。但是不知道婆婆的口味如何,所以先让小姑子尝尝,提提建议好做改进。这首小诗,把一个小媳妇的善良聪慧,以及初为人妇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惟妙惟肖。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中秋佳节之夜,原本充满了团聚祥和的气氛。而王建的这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却描述出了一种清冷寂寥的氛围,因为他孤独、因为他相思。这首小诗,情景交融,意味深长。

壹点号谷荻

唐诗与考试|38:最接地气的乐府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