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CU护理常规

 hghhphf 2022-01-22

目录

一、重症护理常规 
    (一)危重病人护理常规 
    (二)昏迷患者护理常规 
    (三)休克患者护理常规 
    (四)高热患者护理常规  
二、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 
三、主动脉夹层护理 
四、感染性心内膜炎护理常规 
五、扩张型心肌病护理常规 
六、肺栓塞护理常规 
七、静脉溶栓治疗护理常规 
八、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九、心力衰竭护理常规 
十、心跳骤停护理常规 
十一、同步电复律护理常规 
    (一)复律前护理 
    (二)复律中护理 
    (三)复律后护理 
十二、 临时心脏起搏治疗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 
    (二)术后护理 
十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 
    (二)术后护理 
十四、有创压监测护理 
十五、中心静脉压监测护理 
    (一)测压管道通畅 
    (二)测压系统的准确性 
    (三)预防感染
    (四)预防堵管、脱管
十六、机械通气病人护理常规 

一、重症护理常规

(一)危重病人护理常规

危重患者是指那些病情严重,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的患者。这些患者通常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病情重、复杂且变化快,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因此需要严密的,连续的病情观察和全面的监护与治疗。

1.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病室保持安静,室温适宜,空气流通,限制探视。加强心理护理,以消除其紧张情绪,同时做好生活护理。对使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鼓励其用手势、眼神、书写等表达自己的要求。

3.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加强巡视,按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观察各种监护情况,如出现异常现象,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4.掌握给氧浓度和静脉输液速度和量及给药顺序,注意配伍禁忌。常规使用静脉留置针或中心静脉置管,并保持通畅,以便急救时给药,保持各种导管通畅。

5.注意大小便情况,监测尿液的量、性状,必要时留置尿管。保持大便通畅,观察和记录大便的颜色、性状,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便秘者可遵医嘱予通便剂,并做好记录。

6.营养支持:根据病情给予禁食、鼻饲、流质或少量饮食、特殊饮食等,必要时遵医嘱予静脉营养或者胃肠外营养,保证供给足够的营养和水分,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7.预防各种并发症,防止交叉感染,做好基础护理,注意口腔卫生,根据病情使用气垫床,协助患者定期翻身、拍背、指导有效咳嗽等,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协助患者做肢体的主动和被动运动,防止肌肉萎缩和血管栓塞;使用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应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8.认真做好交接班工作。交接内容:生命体征、24小时出入量、输液、皮肤、各种引流管、特殊治疗情况、标本的留取完成情况、专科护理情况、患者的心理需求。

9.加强心理护理

(二)昏迷患者护理常规

昏迷即意识活动消失,是严重的意识障碍,对外界各种刺激或自身内部的需要不能感知。可有无意识的活动,任何刺激均不能被唤醒。为了较准确地评价意识障碍的程度,国际上通用Glasgow昏迷评定表,包括睁眼反应、言语反应及运动反应。评分标准:15分正常;15-13分轻度昏迷;9-12分中度昏迷;8-5分重度昏迷。8分以上恢复机会较大;7分以下预后较差,3-5分并伴有脑干反射消失的患者有潜在死亡的危险。

1.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按危重患者护理常规。

3.严密监测病情变化,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或医嘱,确定意识、瞳孔、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血氧饱和度的观测时间。经常呼唤患者,以了解意识情况,如有病情变化,应及时报告。

4.注意安全:躁动不安者,须安装床栏,必要时应用约束带,以防坠床。有痉挛抽搐时,应用牙垫,以防舌咬伤。如有活动性假牙,应取出,以防误吸入气管。如有舌后坠时,应用拉舌钳将舌拉出,必要时做好气管切开物品准备。如有气管切开,按气管切开护理。

5.预防肺部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刺激咳嗽,床旁备好吸痰器,及时吸痰。无禁忌症时床头抬高30-45度;患者平卧时应将头转向一侧;口中有分泌物或呕吐物时,应及时吸出。注意保暖,避免受凉,若用热水袋,水温不超过50度,严防烫伤。

6.维持清洁与舒适:取出义齿、发卡,修剪指(趾)甲;保持口腔清洁湿润,可涂石蜡油(唇膏)防止唇裂;对于张口呼吸患者,应用湿纱布覆盖口腔,保持呼吸道湿润;定时进行床上擦浴和会阴擦洗,更换清洁衣服。

7.预防角膜损伤:患者眼睑不能闭合时,定时用生理盐水檫洗眼部,必要时涂抗生素眼膏,加盖生理盐水纱布。

8.预防压疮:保持皮肤清洁,床铺干燥平整,每2小时翻身一次,评估患者皮肤情况。保持肢体功能位,定期给予肢体被动活动与按摩,预防手足挛缩、变形及肌肉萎缩。必要时使用气垫床或采用保护性敷料。

9.预防泌尿道感染:留置导尿者,按留置导尿常规护理。保持大便通畅,三天未解大便者,可按医嘱给予缓泻剂或小量不保留灌肠。

10.加强营养,保证患者有足够的营养和水分,按医嘱给予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

11.保持各管道通畅,妥善固定,标识清楚,严格无菌技术,防止逆行感染。

12.昏迷患者须戴有手腕身份识别卡(注明病区床号、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等)。取得家属配合,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意识恢复训练,帮助患者肢体被动活动与按摩。

(三)休克患者护理常规

休克是机体受到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病理症候群,是严重的全身应激反应。根据休克的病因可分为过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神经性休克。休克患者的病情变化多端,进展迅速,应严密监视病情变化,及时准确地进行处理,积极预防并发症,做好各种护理记录。

1.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按危重患者护理常规。

3.条件允许,将患者安置在监护病房,室温22-25℃,湿度50-60%左右,保持通风良好,空气新鲜,设专人护理,保持病室安静,避免过多搬动患者,建立护理记录,详细记录病情变化,24小时出入液体量及各种治疗、护理等。

4.体位:休克患者最有利的体位是头部及下肢抬高30度,或者使用休克裤,以利于改善呼吸及静脉回流。

5.严密监测病情变化。按时测量生命征,观察意识、瞳孔、肢端温度、皮肤颜色变化。预防休克肺、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及DIC的发生,并及时记录。

6.体温:大多数患者有体温下降、怕冷等表现,需要适当保暖,不用热水袋,以免皮肤血管扩张,影响重要器官的血流量和增加氧的消耗。在感染性休克持续高热时,可给予物理降温,因低温能降低对氧的消耗,达到保护脑组织的作用。

7.及时给予氧气吸入,提高血氧含量,按病情调节氧流量,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

8.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醒患者鼓励其有效咳嗽和深呼吸,昏迷者随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如出现严重呼吸困难者,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及机械辅助呼吸准备。

9.输液:开发两条静脉通路,必要时采用中心静脉置管,以利于快速补充血容量和保持静脉给药。遵医嘱给予扩容及血管活性药。并做好输血准备。

10.记出入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液体量。以供补液计划作参考。留置导尿管,以观察和记录单位时间尿量,同时注意尿比重的变化,扩容的有效指标是每小时尿量维持在30ml以上。

11.监测中心静脉压,以利于补液,若中心静脉压低于5厘米水柱,应补充血容量;若中心静脉压高于12厘米水柱,表示心功能不全或输液过多,应预防急性肺水肿的发生,控制输液速度并报告医生。

12.预防肺部感染:如有人工气道,注意口腔护理,给予雾化吸入,鼓励患者咳痰。不能咳痰者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防止肺部感染。

13.保持患者安静,躁动者应适当采用约束带,并加用护栏,以防碰伤或坠床,或按医嘱给予镇静剂。对于疼痛性休克者可先给予止痛剂,但诊断不明确者慎用。

14.饮食:给予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高蛋白质的流质或半流质,但肾功能障碍者应控制蛋白质的入量。不能进食者,遵医嘱予鼻饲饮食或从静脉补充。

15.加强心理护理。

(四)高热患者护理常规 

高热是指病理性的体温升高,是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反应。高热是指体温在39℃以上,超过41℃称为过高热,高热超过1~2周,尚未查明原因者称不明热。引起发热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前者最为多见,如细菌、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消化道、尿路及皮肤感染等,后者主要由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药物热、血清病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代谢疾病所引起。高热时人体各系统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变化,如新陈代谢加强,呼吸、心跳次数增加,特别是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严重时可出现烦躁、谵妄、幻觉、全身抽搐等,甚至昏迷,因此对高热患者就积极降温,避免高热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1.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绝对卧床休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体温高于38.5℃时,应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脉搏、呼吸,处于体温变化过程中的患者应2小时测量一次并做记录,或按病情需要随时监测。 

3.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多进食,多吃水果,多饮水,保证每日摄水量达2500~3000ml不能进食者,应按医嘱从静脉路补充营养与水分,同时监测患者的尿量和出汗情况以便调整补液量。并保持大便通畅。 

4.体温高于39℃以上者,应给予物理降温,如冷敷、温水擦浴,冷生理盐水灌肠等,以降低代谢率,减少耗氧量。冷湿敷法,是用冷水或冰水浸透毛巾敷于头面部和血管丰富处如腘窝、大腿根部、腋下、颈部,每10~15分钟更换一次;用冷生理盐水灌肠,婴儿每次100-300ml,儿童500ml,或采用针灸疗法如针刺曲池、合谷、手三里、足三里等穴位。

5.通过物理降温仍不能使患者体温下降者,应按医嘱给予药物降温用药后30分钟测量体温,观察热型。出汗多者应及时更换内衣,防止感冒,如体温急骤下降,大量出汗,面色苍白,四肢发冷,应立即给予保暖,以免降温过快或过低而导致患者虚脱,一般体温应控制在不低于37℃。

6.加强口腔护理,每日2~3次,饮食前后漱口,口唇干裂者可涂石蜡油。

7.对于躁动、幻觉的患者,护士应守护照料或允许亲人陪护,防止发生意外,同时加用护栏,必要时用约束带,以防碰伤或坠床。由于发热引起的精神症状,除降温外,遵医嘱给予适量的镇静剂。防止舌咬伤,可用开口器置于上下磨牙间,如舌后坠应用舌钳拉出,注意呼吸情况,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8.保持病室安静,减少探视,室内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但注意做好患者保暖工作,防止患者受凉,感冒。

9.可疑传染病者在确诊前,应做好床边隔离,预防交叉感染。

10.做好心理护理,保持患者心情愉快。

二、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引起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导致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类型。临床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1. 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 按危重患者常规护理

3. 发病12小时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限制探视。病情稳定或血运重建后症状控制,应鼓励早期活动。下肢作被动运动可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4. 起病后4~12小时内给予流质饮食,给予低脂、低热量、低盐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多进食果蔬、预防便秘;疼痛剧烈应禁食。

5. 持续心电监护,监测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及时发现和处理心律失常、血流动力学异常和低氧血症,并记录。备抢救药品及仪器

6. 吸氧:仅在氧饱和度<90%、呼吸窘迫或其它低氧血症高危特征时吸氧。

7. 遵医嘱给予镇痛、抗血小板、抗凝、调脂及硝酸酯类等药物。

8. 对需给予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并做好相应的护理

9. 保持大便通畅,指导患者避免用力排便,如便秘可用缓泻剂

10.合并心律失常、心衰、休克等并发症的患者,给予相应处理

11.出院指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乐观情绪,坚持服药,定期复查,适当运动。正确使用药物,避免诱因,心绞痛发作时采取自我应急措施,识别心肌梗死的先兆症状。

三、主动脉夹层护理

主动脉夹层系主动脉内的血液经内膜撕裂口流入囊性变性的中层,形成夹层血肿,随血流压力的驱动,组建在主动脉中层内扩展,是主动脉中层的解离过程。临床特点为急性起病,突发剧烈疼痛、休克和血肿压迫相应的主动脉分支血管时出现的脏器缺血症状。本病起病凶险,死亡率极高。予内科保守治疗后有指征者尽快转入外科行手术治疗。

1、患者入CCU后,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血压、心律、心率、尿量及出入液量平衡;心衰者还应监测中心静脉压。

2、患者入院后需监测四肢血压,取高的一侧肢体监测血压。并比对双侧桡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绝对卧床休息,遵嘱予镇静、镇痛处理,必要时静脉注射大剂量吗啡。

4、降压处理:迅速将收缩压降至小于100-120mmHg或更低,可静脉滴注硝普钠。

5、减慢心率:将心率降至60-70次/分,防止夹层进一步扩展。

6、观察药物副作用,硝普钠现配先用,避光保存,12小时更换,观察患者有无意识改变、嗜睡、谵妄等不良反应。

7、加强心理护理,护理操作尽量集中,避免过度打扰患者,创造安静安全的病房环境。

8、指导患者多食粗纤维食品,保持大便通畅,排便时勿用力,必要时使用缓泻剂。

9、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做好急救准备。

四、感染性心内膜炎护理常规

感染性心内膜炎指各种病原微生物经血流侵犯心内膜(心瓣膜)或临近的大血管内膜所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炎症。局部赘生物的形成,是其特征之一。

1.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并注意保暖。

3.给予清淡、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半流质或软食,以补充发热引起的机体消耗。鼓励病人多饮水,做好口腔护理。有心力衰竭征象的病人按心力衰竭病人饮食进行指导。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体温及皮肤黏膜变化,评估病人有无皮肤瘀点、指(趾)甲下线状出血、Osler结节和Janeway损害等消退情况。

5.高热病人卧床休息,病室的温度和湿度适宜。可采用冰袋或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并记录降温后的体温变化。

6.遵医嘱予抗生素治疗,严格按时间用药,观察药物疗效、不良反应。

7.注意保护静脉,使用静脉留置针,避免多次穿刺增加病人痛苦。

8.观察有无栓塞征象,重点观察瞳孔、神志、肢体活动及皮肤温度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的护理。

9.指导病人能正确认识疾病的转归,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0.出院指导: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感冒,加强营养,合理安排休息;勿挤压痤疮、疖、痈等感染病灶;自我监测体温,有无栓塞表现,定期门诊随访。

五、扩张型心肌病护理常规

扩张型心肌病是多种原因导致以左室、右室或双心腔扩大和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为主要病理特征,常并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心肌病。

1.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卧床休息,限制体力活动,保持室内空气流畅、阳光充足,防寒保暖、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3.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纤维素的清淡饮食,以促进心肌代谢,增强机体抵抗力。心力衰竭时低盐饮食,限制含钠高的食物。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心律、心率、血压、尿量等情况并做好记录。

5.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患者,给予相应的护理。

6.遵医嘱予间断或持续性吸氧2-4l/min。

7.遵医嘱予利尿剂、强心剂、ACEI、B受体阻滞剂及抗凝剂等药物,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8.应用利尿剂时应注意监测电解质变化,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时,观察有无毒性反应,如恶心、呕吐、视力模糊、黄绿视及心律失常等,应用抗凝剂者,观察是否有出血倾向。

9.嘱患者保持大便通畅,不能用力排便,以免诱发心力衰竭。

10.护士要安慰患者,减轻焦虑,增强信心,鼓励患者与疾病做斗争。

11.出院指导:注意休息,预防感冒,保持情绪稳定,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不适时及时就诊。

六、肺栓塞护理常规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 PE)是由内源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和右心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包括肺血栓栓塞、脂肪栓塞、羊水栓塞、空气栓塞、肿瘤栓塞等。其中肺血栓栓塞性疾病(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是最常见的类型,其由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病理生理特征和临床表现,占急性肺栓塞的绝大多数,通常所称的急性肺栓塞。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 DVT)是引起PTE的主要血栓来源,DVT多发于下肢或骨盆深静脉,脱落后随血流循环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PTE常为DVT的合并症。

1.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饮食: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防止下肢血管内压力突然升高,使血栓脱落形成新的危及生命的栓塞。

3.休息与活动:急性期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调高床头或取半卧位休息,指导病人进行深慢呼吸,恢复期,应预防下肢血栓形成,对患者进行下肢的主动或者被动运动,穿弹力袜,不在腿下放置垫子或枕头,以免加重下肢循环障碍。

4.吸氧;应根据缺氧程度选择适当的给氧方式及吸入氧分数进行给氧治疗。对于轻中度呼吸困难的患者可采用采用鼻导管或者面罩氧气吸入,对于严重呼吸困难的患者可能需要机械通气。

5.密切监测呼吸及重要脏器的功能状态:1)呼吸状态:当出现呼吸浅促,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心率加快等表现,提示呼吸功能受损,机体缺氧。2)意识状态:监测病人有无烦躁不安、嗜睡、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等脑缺氧的表现。3)循环状态:需监测患者有无颈静脉充盈、肝肿大、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下肢水肿即静脉压升高等右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同时应密切监测其心率、血压的改变。4)心电活动:肺动脉栓塞时可导致心电图改变,应动态评估。溶栓后入出现胸前导联T波倒置加深可能是溶栓成功的表现;此外严重缺氧可导致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需严密监测病人心电监护的改变。5)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征象:应测量和比较双侧下肢周径,周径差>1 cm有意义,并观察有无局部皮肤颜色改变等。

6.密切观察各种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

     抗凝剂应用护理:①肝素:在初始24 h内需每4一6h监测(APTT) ,使其尽快达到并维持于正常值的1. 5一2. 5倍。治疗达到稳定水平后,改为每日测定APTT 。应用普通肝素可能会引起HIT,在使用的第3一5天必须复查血小板计数。若需较长时间使用普通肝素,应在第7-10天和14天复查血小板计数,其使用2周后则较少出现HIT。若患者出现血小板计数迅速或持续降低>50%,或血小板计数<100 x l0y/L,应立即报告医生予停用。②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在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INR,使其维持在2.0 -3.0的治疗水平,同时应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征象。

      急性肺栓塞发病48 h内开始行溶栓治疗,疗效最好,对于有症状的急性栓塞患者在6-14d内溶栓治疗仍有一定作用。

溶栓注意事项:(1)溶栓前应行常规检查,血常规、血型,APTT,肝肾功能、动脉血气、超声心动图、胸片、心电图等,用以溶栓后判断疗效。(2)备血,并向家属交待病情,签署知情同意书。(3)出血是溶栓的主要并发症,最常见的出血部位为血管穿刺处,严重出血包括腹膜后出血和颅内出血,因此对溶栓病人:①应密切观察出血征象:如皮肤青紫、血管穿刺处出血过多、血尿、腹部或背部疼痛、严重头疼、神志改变等,②严密监测血压,当血压过高时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适当处理。③给药前应留置套管针,以方便溶栓过程中取血监测,避免反复穿刺血管,穿刺处压迫止血应适当加大力度并延长时间。④遵医嘱予定时抽血监测凝血功能。

7.健康指导:向病人介绍DVT和PTE的表现,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若出现一侧肢体疼痛、肿胀,应注意DVT发生的可能;在存在发病因素的情况下,突然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咳血痰等表现时应注意PTE的可能,并告知患者易引起DVT的易感因素,包括重大创伤、外科手术、下肢骨折、自身免疫疾病、肿瘤、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妊娠、卧床>3d、久坐不动(如长时间乘车或飞机旅行)、老龄、静脉曲张等。

七、静脉溶栓治疗护理常规

溶栓治疗快捷、简便,在不具备PCI条件的医院或因各种原因使首次医疗接触时间(First medical contact,FMC)至PCI时间明显延迟时,对有适应证的STEMI患者,静脉内溶栓仍是较好的选择,并在入院30min内实施。

1.询问病人是否有脑血管病病史,活动性出血和出血倾向、严重而未控制的高血压、可疑主动脉夹层、近期大手术或外伤史等溶栓禁忌证。

2.溶栓前完善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凝血时间等。

3.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正确使用溶栓药物。注意避免在溶栓侧肢体监测血压或进行穿刺等操作。药物不良反应:包括①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一旦发生颅内出血,应立即停止溶栓和抗栓治疗,紧急处理。②过敏反应表现为寒战、发热、皮疹;③低血压(收缩压低于90mmHg)

4.溶栓疗效观察:溶栓开始后60~180min内应密切监测临床症状、心电图ST段变化及心律失常。血管再通判定指标包括:①胸痛2小时内基本消失②60~90min内心电图抬高的ST段至少回降>50%③2~3小时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突然改变或消失、或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伴或不伴低血压。④CTNI或CTNT峰值提前至发病后12小时内,血清CK-MB峰值提前出现(14小时以内)。其中心电图变化和心肌损伤标志物峰值前移最重要。也可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直接判断溶栓是否成功。

5.备好抢救仪器及药物:①仪器:除颤仪、心电图机、抢救车②药物:利多卡因、多巴胺、阿托品等

八、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或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

1.按心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给予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饱餐,避免刺激性食物,禁烟限酒,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3.给予心电监护:密切观察记录心率、心律、心电图、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如有频发、多源性成对的或者R on T现象的室性期前收缩,室速、预激伴房颤、窦性停搏、二度Ⅱ型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立即报告医师。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患者有无心悸、头晕、乏力、晕厥等症状,以及心律失常发作的类型和持续时间。

5.配合抢救:对于高危患者,应留置静脉通路。备好抗心律失常的药品及抢救器械,如除颤仪,临时起搏器等。对于室颤等严重心律失常者,应立即抢救。

6.安慰患者,减轻焦虑,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增强信心。

7.出院指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情绪稳定;指导患者或家属测量脉搏,以利于病情监测;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如出现不良反应或无药时,及时就诊;心动过缓者应避免屏气动作;有晕厥史者应避免单独外出,以及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危险工作,以免意外;对反复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危及生命者,指导家属心肺复苏术以备应急。

九、心力衰竭护理常规

心力衰竭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股表现为呼吸困难和乏力,以及体液潴留。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可分为LVEF降低的心衰和LVEF保留的心衰;根据心衰发生的时间、速度、严重程度可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

1.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休息与适度运动:失代偿期需卧床休息,多做被动运动以防深部静脉血栓。临床症状改善后在不引起症状的情况下,鼓励体力活动,以防止肌肉“去适应状态”。急性左心衰时取半卧位或端坐位,双下肢下垂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心脏前负荷。

3.营养与饮食:宜低脂饮食,戒烟。严重心衰伴明显消瘦者,应给予营养支持。限钠对控制NYHAIII~IV级心衰患者的充血症状和体征有帮助。心衰急性发作伴有容量负荷过重的患者,需要限制钠摄入<2g/d。

4.吸氧:适用于低氧血症和呼吸困难明显,尤其指端血氧饱和度<90%的患者,应尽早采用,使患者指端血氧饱和度≥95%(伴COPD者SaO2>90%)。必要时,可采用无创性或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

5.出入量管理:肺淤血、体循环淤血及水肿明显者应严格限制饮水量和静脉输液速度。严重心衰患者液量限制在1.5~2.0L/d,保持每天出入量负平衡约500ml/d,严重肺水肿者为1000~2000ml/d,甚至3000~5000ml/d。3~5天后,如肺水肿、水肿明显消退,应减少水负平衡量,逐渐过渡到出入量大体平衡。注意预防低血容量、低血钾和低血钠等。严重低钠血症(血钠<130mmol/L)患者液体摄入量应<2L/d。输液速度每分钟不超过20~30滴。

6.监测体重:遵医嘱每日监测体重,注意应在早餐前同一时间排尿后,穿等量衣服,脱鞋。如3d内体重突然增加2kg以上,应考虑患者已有水钠潴留。

7.加强心理护理,必要时遵医嘱酌情应用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

8.用药护理:遵嘱予利尿剂、ACEI/ARB、醛固酮、强心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利尿剂应注意低血压、肾功能不全和电解质紊乱等;ACEI类药物应注意低血压、肾功能恶化、高血钾、咳嗽和血管性水肿等;β受体阻滞剂应注意低血压、液体潴留、心衰恶化、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通畅维持静息心率在55~60次/min;洋地黄药物注意有无毒性反应,如恶心、呕吐、视物模糊、黄绿视及心律失常。

9.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测量生命征并记录。观察患者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的性质和程度,有无发绀,观察血压、心律、心率、颈静脉充盈度、下肢有无浮肿。

10.出院指导:每天准确测量并记录尿量、体重,注意保暖,预防感冒,避免诱发因素,按时准确服药,定期复诊并监测电解质。

十、心跳骤停护理常规

心脏骤停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当发现患者突然意识丧失,无反应,无呼吸或濒死叹息样呼吸,10s内未触及脉搏,立即呼叫急救系统,启动心肺复苏程序。

1. 心肺复苏:将患者置于去枕仰卧位,卧于硬板床或背部安放按压板。每2min检查脉搏1次。施救者每2min或每5个CPR轮换1次,以保证按压质量。

(1)胸外心脏按压:按压频率100~120次/分,成人按压深度>5cm或胸廓前后径的1/3

(2)保持呼吸道通畅:采用仰头提颏法开放气道;如怀疑有外伤者,可用推举下颌法。

(3)人工呼吸:立即予简易呼吸球囊辅助呼吸。未建立高级气道通气者,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比例:2:30。建立高级气道通气者,呼吸频率<12次/min,避免过度通气。

2. 立即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准确给予复苏药物。

3. 给予心电监护,及时描记心电图。

4. 如出现室颤,立即行电除颤术。放电后立即继续胸外心脏按压,2min后再判断是否除颤成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能量:单相除颤仪可选择360J,双相除颤仪可选择200J。

5. 密切监护病情变化。CPR期间常规行心电监护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应用以下生理参数进行实时监测CPR质量,如按压频率及幅度、胸廓回弹恢复、按压中断持续时间、通气频率及幅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并做好各项抢救记录。

复苏后护理:

1.维持有效的循环和呼吸功能,预防再次心脏骤停,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及时进行机械通气,纠正低氧血症和酸中毒。根据患者脉搏血氧饱和度逐步调整吸氧浓度到较低水平,维持在94~99%。

3.给予亚低温治疗:对医生指令无反应的昏迷患者均可考虑使用。推荐降温到32~34℃并持续12~24h。

4.监测每小时尿量,若每小时少于30ml,应及时报告医生。

5.密切监护病情变化,定时监测生命体征及心律失常的发生,及时纠正各种心律失常。成人应将血糖控制在8~10mmol/L。

6.加强基础护理,防止继发感染。

7.患者意识恢复后给予心理支持。

十一、同步电复律护理常规

电复律是将适当强度的电流通过心脏,使心肌各部位同时除极,让心脏起搏系统中具有最高自律性的窦房结恢复其主导功能,控制心搏,即转复为窦性心律。

(一)复律前护理

1.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电复律的目的及过程,消除紧张情绪,嘱排空膀胱,更换病号服,取下假牙及金属物品。

2.遵医嘱完善术前检查,如血电解质等。

3.遵医嘱停用洋地黄类药物3天;植入永久起搏器者,先行起搏器程控;心房颤动患者,若有急性复律指征,应在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前提下,立即行电复律。若持续时间>48h或持续时间不明的患者,无急诊复指征,应在抗凝治疗3周后考虑择期复律。也可行食管超声检查,明确无左房血栓后在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的前提下提前复律。

4.复律前至少禁食4小时,排空膀胱。

5.检查除颤仪、心电监护的性能,备好抢救药品及器械。

(二)复律中护理

1.患者仰卧于绝缘的硬板床,松开衣领与裤带,有义齿者取下。

2.持续心电监护,术前描记全导联心电图。

3.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予镇静药物缓慢静推,达到患者睫毛反射开始消失的深度。

4.电极板均匀涂以导电糊或垫以生理盐水纱布,分别置于胸骨右缘2~3肋间及心尖部,电极板与皮肤紧密接触。避开永久起搏器植入部位至少10cm,防止除颤时造成其功能障碍。

5.确保选择同步按钮。

6.确保所有工作人员离开患者、病床及仪器,选择能量、充电、放电。

7.复律后立即描记心电图。

(三)复律后护理

1、持续心电监护,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心律的变化

2、卧床休息,清醒后遵医嘱指导活动

3、观察肢体活动,注意有无栓塞、皮肤灼伤、肺水肿等并发症,协助医生给予相应的护理。

4、洗手、记录。清洁电极板,除颤仪定点放置,充电备用。

十二、 临时心脏起搏治疗护理常规

临时心脏起搏采用电极导线经外周静脉(常用股静脉、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送至右心室,电极接触到心内膜,起搏器置于体外。放置时间不能超过1个月,以免发生感染。适用于阿-斯综合征发作、心脏介入或手术治疗引起的一过性完全性AVB等过渡起搏治疗,超速抑制治疗异位快速心律失常(最大起搏频率为200次/分)或需“保护性”应用的病人,并可辅助性应用于诊断性心脏电生理检查、预防性应用于某些特殊治疗与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明显心动过缓的病人,或作为起搏器依赖者更换新起搏器时的过渡。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心理素质等,采用适当的形式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和注意事项,消除思想顾虑和精神紧张。

2、辅助检查:指导病人完成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尿常规,血型,凝血功能,电解质、心电图等。

3、皮肤准备:通常经股静脉临时起搏,备皮范围是会阴部及双侧腹股沟。经锁骨下静脉临时起搏,备皮范围是穿刺侧上胸部,包括颈部和腋下,备皮后注意局部皮肤清洁。

4、训练病人平卧床上大小便,以免术后因卧床体位而出现排便、排尿困难。

(二)术后护理

1、休息与活动:如经股静脉植入者嘱患者平卧位休息,术肢避免过度屈曲,保持伸直状态,可平行移动;经锁骨下静脉植入者嘱术侧肢体避免过度外展或用力过度,以免电极脱位。卧床期间协助做好主动运动、被动运动及生活护理。

2、监测:术后描记12导联心电图,持续心电监护,监测起搏和感知功能。监测脉搏、心律、心率、心电图变化,及时发现有无电极导线异位或起搏器起搏感知障碍,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3、伤口护理与并发症观察:保持伤口清洁干燥,观察伤口有无渗血、红、肿,如有渗血及时更换敷料。重视病人自觉症状,观察病人有无局部疼痛有无腹壁肌肉抽动、心脏穿孔等表现;监测体温变化,及时发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及时报告医生。

4、交接班:每班床头交接班,观察起搏器电极是否固定在位,起搏阈值、感知灵敏度,检查起搏器电池情况。

十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护理常规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是常见的一种机械循环辅助方法,是通过动脉系统植入一根带气囊的导管到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和肾动脉开口上方的降主动脉内,在心脏舒张期气囊充气,在心脏收缩前气囊放气,达到辅助心脏的作用。

(一)术前护理

1.安慰患者,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介绍手术大致过程及术中配合要点,练习床上排大小便,必要时留置导尿。

2.完善术前常规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等,了解各脏器功能。

3.检查双侧足背动脉及股动脉搏动情况,并作标记。

4.手术部位备皮,包括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

5.遵医嘱术前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

6.备齐术中用物、抢救物品、器械和药品。

7.术前建立静脉通路,取下活动性假牙、饰品、手表等物品,嘱排空小便,车送导管室。

(二)术后护理

1.卧床休息。床头不应超过30°,术肢制动至拔管后6小时,避免曲膝屈髋引起球囊打折或移位。必要时,给予约束带约束,预防非计划拔管。

2.持续监测并定时记录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尿量、心排出量、心脏指数、心电图变化(主要是反搏波形变化情况)、搏动压力情况等,观察循环辅助效果。反搏满意的临床表现:患者神志清楚,尿量增加、CVP在正常范围内、升压药物剂量大幅度减少甚至完全撤除,反搏时可见主动脉收缩波降低而舒张波明显上升是反搏辅助有效的最有力根据。如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3.保持管道通畅。肝素盐水以3ml/h的持续冲洗中央管腔,防止血栓。

4.保持穿刺部位干燥和清洁。每小时观察穿刺处有无出血和血肿情况、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双下肢皮肤颜色、温度变化以及患者自我感觉情况。

5.遵医嘱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凝血功能等,及时报告医生检查结果。

6.加强心理护理,协助生活护理和基础护理。定时协助翻身、拍背,指导下肢主动、被动运动,遵医嘱予抗凝药物,预防坠积性肺炎、压疮及下肢静脉血栓。

7.血流动力学稳定后,根据病情逐渐减少IABP反搏比率,最后停止反搏。每次变换频率间隔应在1h左右,停止反搏后带管观察不可超过30min,以免发生IABP球囊导管血栓形成。

8.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1)下肢缺血:可出现双下肢疼痛、麻木、苍白或水肿等缺血或坏死的表现。较轻者应使用无鞘的IABP球囊导管或插入IABP球囊导管后撤出血管鞘管;严重者应立即撤出IABP球囊导管。

2)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可压迫止血后加压包扎,必要时外科修复

3)血小板减少:每天评估血小板计数,避免肝素过量。必要时输注血小板。

4)感染:表现为局部发热、红、肿、化脓,严重者出现败血症。严格无菌操作和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控制其发生率。

5)主动脉破裂:表现为突然发生的持续性撕裂样胸痛,血压和脉搏不稳定、甚至休克等不同表现。一旦发生,应立即终止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撤出IABP球囊导管。

6)气囊破裂而发生气栓塞:气囊破裂时,导管内出现血液,反搏波形消失,应立即停止反搏,更换气囊导管。

十四、有创压监测护理

有创血压是基于液路压力传递和压力传感器的直接测量方法,是目前测量血压的金标准,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连续性,能发现血压的动态变化,而且不受人工加压、减压、放气听诊的影响,准确、直观,有利于医务人员及时、迅速地评估疾病的发展趋势及治疗效果,还可以通过动脉置管采血行血气分析检查,避免反复穿刺,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1、测压管道通畅  (1)妥善固定套管针、压力传感器套管及测压肢体,防止导管受压或扭曲。(2)持续用加压袋(压力300mmHg)以肝素盐水持续冲洗(3ml/h)防止血液凝固,保持管道通畅,冲洗时要严格控制冲洗入量,避免入量过多引起出血。

2、测压系统的准确性  首次测压前要先调试监测仪零点,首先用肝素盐水冲洗导管,然后校正压力零点,调节压力换能器平齐于第四肋间腋中线水平,即相当于心脏水平,低或高均可造成压力误差。同时检查导管内是否有气泡和凝血块,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3、预防感染:严格无菌操作,间隔1~2天用安尔碘消毒穿刺口并更换ART专用无菌敷料1次,如有漏血、漏液应及时更换敷料以保持局部清洁干燥。置管时间不宜超过7天,一旦发现感染迹象应立即拔除插管。

4、预防并发症

1)防动脉内血栓、气栓的形成  每次经测压管抽取动脉血后,均应立即用肝素盐水进行快速冲洗,以防凝血。管道内如有血块堵塞时应及时予以抽出,切勿将血块推进,以防发生动脉血栓栓塞。在调试零点、取血等操作过程中,严防气体进入桡动脉内造成气栓栓塞。
2)防出血和血肿  动脉测压装置中任一环节连接松脱,都可导致快速出血,凝血机制障碍或应用抗凝剂后均增加穿刺部位出血的发生率,因此应将测压系统完全暴露,便于直观。穿刺失败或拔管后要有效地压迫止血,穿刺失败后压迫止血应在5min以上,必要时局部加压包扎。拔管后应予止血带加压包扎。

十五、中心静脉压监测护理

中心静脉置管(CVCs)主要用于输注药物、液体和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中心静脉压是代表右心房或胸腔段静脉内的血压;其正常值为5-12cmH2O(1mmHg=1.36cmH2O)。中心静脉压偏低或有下降趋势,常提示输液量不足;高于正常并有进行性升高的趋势,则提示输液过多过快或心脏射血功能不全。避免外周血管反复穿刺,减轻患者痛苦。

1.测压管道通畅。  

1)妥善固定CVP导管、压力传感器套管及测压肢体,防止导管受压或扭曲。
2)持续用加压袋(压力300mmHg)以肝素盐水持续冲洗(3ml/h)防止血液凝固,保持管道通畅,冲洗时要严格控制冲洗入量,避免入量过多引起出血。

2.测压系统的准确性  

1)双路CVP应选择主管(distal)测压,选择测管输液。
2)首次测压前要先调试监测仪零点,首先用肝素盐水冲洗导管,然后校正压力零点,调节压力换能器平齐于第四肋间腋中线水平,即相当于心脏水平,低或高均可造成压力误差。
3)同时检查导管内是否有气泡和凝血块,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3、预防感染: 

1)严格无菌操作,洗手后戴无菌手套,用安尔碘棉签消毒穿刺处及周围皮肤(范围应大于敷贴覆盖面积),待干后,以HP敷贴(10cm×12cm)无张力塑型覆盖。
2)置管24h后更换辅料一次,之后透明敷贴可每周更换一次。
3)当敷贴出现潮湿、卷曲、滑脱、污染或敷贴下有液体积聚时应立即更换。若出汗、出血或渗出时用无菌纱布优于透明敷贴,但应尽早更换为透明敷贴。
4)敷贴部位应每日评估,检查置管部位的情况。

4.预防堵管、脱管:

1)常规使用生理盐水冲洗CVC,输液管路每日输液前,用生理盐水2-4ml抽回血并冲管;输液完毕,先用10ml生理盐水冲管,再用10ml肝素钠盐水脉冲式正压封管。如无常规输液,则每周两次冲封管。
2)给药时询问患者是否有痛感、灼热感、刺痛感或其他不适感觉,观察同侧胸部有无静脉怒张、颈部锁骨上区及上肢的水肿等,如有应考虑是因为静脉血栓形成或导管从静脉中脱出,必须立即停止输液,予以及时处理。
3)如输液不畅需注意导管有无反折、脱出血管外,此时应抽吸回血或变动导管的位置,不宜用力推注液体;确认因血液凝固而堵管,应立即报告医生予以处理。
4)嘱患者咳嗽、用力排便时如导管有回血应及时呼叫护士处理,以免堵塞导管。穿脱衣服及睡眠时避免导管拔出,每天观察局部皮肤变化。

6、拔管:

1)拔管时患者应平卧以免发生空气栓塞;
2)拔管时应查看患者血小板计数,保证血小板计数>50×109且INR<1.5;
3)拔管后应仔细检查,以确保移除的导管完整;如果因疑似感染导管而拔管,导管尖端应剪下并送细菌培养。

十六、机械通气病人护理常规    

机械通气是通过机械装置产生通气,以代替、控制改变自发呼吸运动,达到增加通气量,改善功能,减轻体力消耗的目的。呼吸停止或有自主呼吸而呼吸功能不全,可使用呼吸机进行正常呼吸,以改善血气状态。

长期进行呼吸机治疗的患者可导致:通气不足、通气过度或呼吸性碱中毒、气压伤、低血压、休克、心排血量减少、心律不齐、胃肠充气膨胀、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上消化道出血、水钠潴留、反复肺部感染。

1.临床观察: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须专人护理,密切观察治疗反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精神神经症状及体征,观察皮肤、呼吸、心率、心律、体温、尿量、血气分析、有无人机对抗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

2.一般护理:

(1)保持床头抬高>30°,将患者置于舒适功能位。存在禁忌的患者,例如股动脉有鞘管的患者可适当抬高,避免床头抬高>30度。

(2)注意皮肤护理,定时翻身拍背,以便于痰液排出,预防并发症。

(3)眼睛保护:昏迷患者要注意预防眼球干燥、污染和并发角膜溃疡,可用生理盐水或凡士林纱布覆盖眼睛,也可涂抹眼药膏或滴注眼药水。

(4)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并发症。

(5)预防尿路感染:导尿注意无菌操作,观察排尿是否通畅,有否尿液潴留。留置导尿者,要按留置导尿护理。

(6)饮食护理:应保证营养,除静脉路补液外,早期应鼻饲高热量流质饮食,保持鼻饲液温度在38~40℃,每次量不应超过200毫升,每次间隔时间不少于2小时,并观察患者有无腹泻的发生。患者清醒拔管后应鼓励自主进食,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避免在吸痰前后半小时喂食。

3、气管切开的护理:详见气管切开的护理常规。

4、气管插管的护理:

 管道固定:妥善牢固气管插管,防止上下滑动,损伤气管 粘膜。每班交接班时应查看气管插管的深度有无移位,保证气管插管的深度固定,应用气囊测压表测量气囊压力,保证气囊压力在绿色范围内,大约25~30厘米水柱,每隔6~8小时重新手动测量气囊压,每次测量时充气压力应高于理想值2厘米水柱。当患者气道压力过低或自主呼吸较弱以及吸痰时,宜适当增加气囊压;当患者变换体位后应重新测量气囊压。及时清除气囊上方的滞留物,患者清醒神志恢复时要预防自行拔管。

5、呼吸道湿化:有创通气患者进行主动湿化时,建议湿度水平在33~44mg H2O/L之间,Y型接头处气体温度在34~41℃之间,相对湿度达100%。以维持气道黏膜完整'纤毛正常运动及气道分泌物的排出,以及降低VAP的发生率。保证湿化罐内的灭菌注射用水水位在最高和最低之间。每班交班时查看湿化罐开关有无打开,湿化功能有无正常运行。在巡查患者—呼吸机系统时应常规进行湿化装置的检查,并应及时清除呼吸机管路内的冷凝水。

6、气道分泌物吸引:不宜定时吸痰,应实施按需吸痰。吸痰前不常规注入生理盐水,若痰液粘稠不易吸出,可先加强气道湿化或雾化后再吸,吸引手法要轻柔迅速,吸痰导管要旋转。若常规治疗手段有限时可注入生理盐水以促进痰液排出。吸痰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一次吸痰不超过15秒,吸引负压控制在-80~-110mmHg痰液粘稠者可适当增加负压。吸痰前后常规给予纯氧吸入30~60秒。

7、 注意按医嘱调节呼吸机的呼吸频率、潮气量、吸呼比等参数。一般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20次,潮气量5~10ml/kg,机械通气患者通常设置吸气时间为0.8~1.2s或吸:呼比为1:1.5~2。成人常用的流速设置为40~60L/min,根据分钟通气量和呼吸系统的阻力和顺应性进行调整,流速波形在临床常用减速波或方波。压力触发常-0.5~-1.5厘米水柱,流速触发常为2~5L/min。合适的触发敏感度设置将使患者更加舒适,促进人机协调。要注意观察气道压力,一般在0~2.6kpa,如有气道压升高可能为导管弯曲或痰阻塞;气道压力低者,可能因导管连接不紧,气囊破裂等引起。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并给予相应处理。PEEP的设置在参照目标PaO2和D2的基础上,联合FiO2和VT考虑。

8、拔管护理:每日评估患者病情,争取尽早拔管。导致机械通气的病因好转或祛除后应开始进行撤机的筛查试验%筛查试验包括以下几项内容,(1)导致机械通气的病因好转或被祛除,(2)氧合指标:PaO2/Fio2 > 150 to 300,PEEP≤5 to 8 cm H2O,Fio2 ≦0.4 to 0.5,PH>=7.25,(3)血流动力学稳定,无心肌缺血动态变化,临床上无明显低血压(不需要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或只需要小剂量药物,如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5~10ug/(kg.min),(5)有自主呼吸的能力。准备拔管前,可遵医嘱予拔管前用药,备好抢救及气管插管用物,先将存留于口、鼻、咽喉及气管内分泌物吸引干净,将气囊放气后边吸引气管内分泌物边拔管。拔管后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征变化,如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采取措施。

9、呼吸机用物处理:呼吸机配件一用一消毒,管路选择一次性管路,备用时间不超过一周,一周后重新消毒,呼吸机外表每天用湿纱布擦拭,拔管停机后用75%酒精擦拭。使用中的呼吸机管路不必频繁更换,一旦污染则应及时更换。

10、使用呼吸机治疗时要备有简易呼吸球囊,备转运患者及停电时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