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年弟子江湖老 ┃ 从杨过和郭芙白头到老说起。地老天荒,刹那芳华,逸庐慨然科普:时间都在哪儿呢?

 逸庐夜画 2022-01-22

逸庐水墨涂鸦之作:江湖寥落尔安归(镜片。38cm×38cm)

在金庸小说《神雕侠侣》的结尾十分催泪:

郭襄回头过来,见张君宝头上伤口兀自汨汨流血,于是从怀中取出手帕,替他包扎。张君宝好生感激,欲待出言道谢,却见郭襄眼中泪光莹莹,心下大是奇怪,不知她为甚么伤心,道谢的言辞竟此便说不出口。却听得杨过朗声说道:“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咱们就此别过。”说着袍袖一拂,携着小龙女之手,与神雕并肩下山。
   
其时明月在天,清风吹叶,树巅乌鸦呀啊而鸣,郭襄再也忍耐不住,泪珠夺眶而出。正是:“秋风清,秋风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这首诗是金庸抄了李白的作品。这首词的题目就叫《秋风词》,出自《李太白集》卷二十四,原题“三五七言”,这个词牌体式就是李白这首词开创的,这首词也是李白很难得的一首写儿女相思情的词,金庸在神雕侠侣结尾处搬来这首词,用来形容郭襄与杨过之间,永远不可能的结局。

金庸在《神雕侠侣》结尾后附注了一句:“全书完。郭襄、张君宝、觉远、《九阳真经》等事迹,在《倚天屠龙记》中续有叙述。”给读者留了一点点“后边也许还有戏”的小温暖。

然而这点小温暖可真的微小:仅仅就是在《倚天屠龙记》开篇两回,草草提了两段何足道访少林和张君宝出少林的片段,仿佛大戏的节场,匆匆打开,匆匆落幕。

随后的《倚天屠龙记》第三回开头,遥遥呼应着《神雕侠侣》结尾。飘出一段更加让人黯然伤神的话:“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少年子弟江湖老,红颜少女的鬓边终于也见到了白发。这一年是元顺帝至元二年,宋朝之亡至此已五十余年。”《神雕侠侣》在“风陵夜话”一节中头一句就说这一年是大宋理宗皇帝开庆元年,是为蒙古大汗蒙哥接位后的第九年,时值二月初春,这一年正是公元1259年。第二年便是击毙蒙哥,华山之巅,神雕故事结束于1260年。而到《倚天屠龙记》中“元顺帝至元二年,宋朝之亡至此已五十余年”之时,已然是1336年了。

一刹那间,七十六年!

相思白头令人伤感,天各一方令人惋惜,生死契阔令人痛楚。而到了翻篇76年之后,爱过的、怨恨的、牵挂的、受伤的和被伤害的……尘封的记忆依然清晰,所有的当事人,都已然挥别人间,归于尘埃。逝者已矣,如今安在?那年,当世徒留一位90高龄的张三丰,他又是怎么一种沉重的心绪?

有时闭目一想,时间轻轻巧巧就能抹去一切,还真是说不出的无情。

逸庐水墨涂鸦之作:云水谣(镜片。38cm×38cm)

《神雕侠侣》之后,《倚天屠龙记》之前,应该还发生了很多很多事情。少年张君宝心仪深埋和昆仑三圣何足道琴意绵绵的郭襄,心底只有一个杨过。而杨过身边的小龙女,却也没有得到杨过的心。多种证据表明:杨过后来并没有陪小龙女白首古墓,而是和郭芙厮守终身。

女人家有个经典的两难问题:如果我和那谁谁谁都掉了水里,你会先救谁?可能郭芙没有听说过这个问题,可是郭芙心底记得非常清楚:那次蒙古人火烧终南山,她和小龙女真的都掉进了水里,杨过就是先救了她,然后去陪小龙女死。一个人肯跟另一个人一起死,也许是爱情也许是报恩;而牺牲自己让所爱的人活下去,却一定是刻骨铭心的爱情。

郭芙还记得:杨过被她砍断了手臂,后来却说“只要你不再恨我,讨厌我,我就心满意足了”。

所以,郭芙刚用毒针射了小龙女,出了古墓被李莫愁扔了大火里。谁救的郭芙?是杨过。杨过自己腿上烧起了大泡,却把郭芙保护的好好的。杨过可以陪小龙女死,却一定要郭芙活!

所以,在绝情谷,杨过舍命替郭芙挡住了枣核钉;那时,八张渔网把众人围了起来,杨过先破的是郭芙身前的渔网。重伤的新婚妻子、刚坐完月子的郭伯母,都排在刚伤害了妻子的郭芙后面!

杨过对郭芙所做的一切,都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全都是下意识间“情不自禁”的行为。直到《神雕侠侣》最后一回,郭芙才忽然发现,自己内心最爱的人,依旧是那个从少年时就刻骨铭心的杨过。

郭芙与杨过的奇异关系和隐秘的情感,金庸不忍明说,故事深埋在《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之间的缝隙里。直到八十年后,从他俩的后代现身之时,方才露了端倪:

神雕侠侣其实并不是指杨过和小龙女。在整部《神雕侠侣》书中,也从没有人说过杨过和小龙女是神雕侠侣。

“终南山下,活死人墓,神雕侠侣,绝迹江湖。”是了,“神雕侠侣”这四个字是出自《倚天屠龙记》中穿黄衫的杨家姐姐之口。书中说,杨家姐姐来自古墓,“约摸二十七八岁年纪”,她姓杨,自然便是杨过的孙女。

杨家姐姐在《倚天屠龙记》中出场两次,一次是帮助丐帮清理门户,一次是揭穿峨眉派的阴谋。

第一次出场,杨家姐姐就坦承了跟丐帮帮主的渊源:“跟你们有甚么渊源?我只跟这根打狗棒有些渊源。”小龙女可和丐帮素无交集,就是杨过也不能算和丐帮有些渊源,只有郭芙,她的母亲黄蓉和前夫耶律齐均曾任丐帮帮主,如是看来作为杨过郭芙的后代,杨家姐姐自然和丐帮有些渊源。

第二次杨家姐姐出场之时排场有点大:“屋顶上传下来轻轻数响琴箫和鸣之声”, “八女站定方痊,四具瑶琴上响起乐调”、“黑白相间,八名少女分占八个方位”。瑶琴洞箫、站位八方,这和当年黄药师奏乐的神采何其相似。若非郭芙家传风范,杨过与小龙女的后人,是断断没有这种排场的。

她也曾寻访三年,想要再见一面杨过,后来郭襄为何一生再也没有得遇杨过?后来杨过尚在人世,但郭襄竟然就出家自己绝了念头?这当然并非大彻大悟,因为出家后的郭襄,连给徒弟取名都叫“风陵师太”,可见郭襄对杨过一生不曾忘情。

郭襄是无惧礼法的“小东邪”,她并不在乎杨过有个小龙女,也不在意小龙女的感受,爱就爱了,公然示好,倾心追随,那又咋地?可是,当杨过身边的人儿,是自己的亲姐姐,再是“小东邪”,纵然不曾忘情,却已无法动情。

就这样,郭襄和杨过,峨眉派和古墓再无交集。这也是何以峨眉派掌门人周芷若,竟然对杨家姐姐一无所知,郭襄的峨眉派,跟古墓后人之间的关系实在是异常疏远。

小龙女永远是一身白衣,不食人间烟火。可是黄蓉是穿黄衫的、郭芙是穿黄衫的、杨家姐姐竟也是穿着一身黄衫的!一袭黄衫颜色,就是阅读寻踪杨过和郭芙后人的最好的密码。

金庸的小说中,段誉终身不得其心的王语嫣,是穿着黄衫的;陈家洛惆怅错过良缘的霍青桐,是穿着黄衫的。这当中又是深深隐藏了数十年的另一个动人故事:夏梦最爱穿黄衫。

许多许多年之后,

《倚天屠龙记》中说的“少年子弟江湖老,红颜少女的鬓边终于也见到了白发”这两句话,出自京剧《红鬃烈马武家坡》中“进窑”一折薛平贵的一段“西皮摇板”,原文是一首诗:“少年子弟江湖老,红粉佳人两鬓斑。”

初听着武家坡这段唱腔的时候,我还在上个世纪的高小。那时候,天皇巷还是石板路,天宁寺旁那座老宅院里,住着一位悠闲的戏迷,每当华灯初上,他家便飘出留声机特有的咿呀京腔。他家有一个梳着麻花辫的小姑娘,乌溜溜的大眼睛,爱趴着窗户向外看风景,她也成了这条街巷的一道小风景。

如今天皇巷都早已成了仿古步行街。天宁寺边拆了古宅院起了仿古楼,留声机的京剧不会再响起,麻花辫的姑娘不知在何方。

时光穿梭,换了人间。如今想起,恍如隔世。

地老天荒,刹那芳华。时间都在哪儿呢?

逸庐水墨涂鸦之作:时间(镜片。38cm×38cm)

其实,世界上本无所谓时间。时间是人们主观制定的一种万物变化的刻度而已。时间的存在,时间的长短,时间的标准,皆有无限概念:芸芸众生和高山流水的一天,各有不同的刻度;夏虫和蜉蝣的一天,也不是一样的长度。对于大陆远洋,沧海桑田就是它的一天。对于浩瀚宇宙,星辰兴衰才是他的一天……

时间的基本单位自然是秒。其实,若要寻找共同的标准,世上所有的计量单位,都是从秒派生出来的。那么,说说关于“秒”的那些事儿。

“秒”这个词,引申借代至少有六个定义。可在中国古代,秒这个字的最初始的含义是禾芒,就是谷物种子壳上的芒。

东汉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成于安帝建光元年,即121年。《说文》对于秒的概念,有很长一段注解:“禾芒曰秒。犹木末曰。禾芒也。春分而禾生,夏至晷景可度。禾有秒,秋分而秒定。”

最早,秒的概念是一个词组:秒忽。

汉书·叙传下》提到:“元元本本,数始於一,产气黄钟,造计秒忽。" 颜师古 注引刘德曰:"秒,禾芒也;忽,蜘蛛网细者也。" 宋代叶适的《祭赵几道文》中说道:”事物之碎,多于发丝,性命之眇,犹隔秒忽。"《清史稿·时宪志一》则说:"而吴江人王锡阐自创新法,用以推日月食,不爽秒忽。"

所以“秒”的第一个定义就是秒忽,在文学修辞上,秒、禾芒、秒忽都可引申为细微,丝毫、细微的意思。

秒的第二个定义才是计量单位,但是最初秒不是用于标注时间的,而是一个长度单位。

在中国古代,对数量方面向来比较含含糊糊。丈、尺、寸是最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中国古代常见的长度单位有:“秒、忽、丝、毫、厘、分、寸、扶、拃、尺、庹、常、寻、步、跬、丈、仞、矢、筵、几、轨、雉、里、舍”等。

《孔子家语》曰:“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扶”是指四指并拢的宽度为"1扶",古代有“1指为寸,1扶4寸”的说法。1扶大约4寸左右,“拃”是张开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距离大约五寸为“一拃”。庹是指双臂伸展后的长度,1庹是5尺。“寻”是人做扩胸运动那样子双肘舒展开的距离,也是行走时跨出一步的距离。

“寻”是商朝的长度单位。“寻”又叫“步”,1寻就是1步。和“寻”一个系列的单位“跬”、“步”、“常”都是行走时两脚间的距离。1跬是半步等于半寻,1步是2跬等于1寻、1常是2步等于2寻。这就叫“倍寻为常”。寻常一词,便从此来。这里有商朝二进制的影子。

先秦还有很多的长度名称是重合的:比如“寻”、“仞”、“轨”、“引”这四个概念和“步”是一样的。都等于八尺,折合1.8米。

商朝时规定,一丈是一个成年男人的身高,所以商朝的一丈大约合现在的169.5cm。一人高为一丈,“丈夫”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

与丈相关的概念还有“匹”是绢布的长度单位,四丈为一匹。“稚”是体积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稚”。

最初的尺,是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19.91厘米。以后历代,尺大致都会加长一点,到战国时,一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有长有短,并没有精确的统一标准。古代的尺还分性别,成年女人的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称之为咫,因而咫要稍短于尺。咫尺天涯是个伤感而又形象的词,男人和女人各自张开手够不着,彼此间的距离仿佛相隔整个天涯,这就是“咫尺天涯”。

寸的出现比较晚,这是周朝出现的长度单位。但在周朝,是以八寸为一尺,十尺为一丈。因为周朝本身的计量单位是八进制的。尺和丈的概念又是继承了商朝的十进制。这种奇特的八进制加十进制的换算,十分麻烦。后来才渐渐为了方便,变革为一丈十尺、一尺十寸的十进制。

在周朝的八进制下,八寸为一尺,八尺为一步。周代以八尺为步,秦代以六尺为步,再后来的旧制又以营造尺五尺为一步。“轨”是指车子两轮间的标准距离,定制为八尺。"轨"字后来就引申为车轮过后的印痕。

仞又写作“轫”。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周制的1仞是8尺,约合1.8米;汉制的1仞为7尺,东汉末1仞更短,只有5尺6寸。《列子·汤问》中说愚公移山故事时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的说法。

《春秋·谷梁传》记载:“古者,三百步一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可见在周代正方形的一里,四边都是三百步,一里的周长就是1200步。一步八尺,一里9600尺,周朝一尺19.91厘米,则周朝的一里为1911.36米。”方700里“为周长1337952米,即1337.952公里,可计算出半径为213公里,两座山的占地面积约为142458.66平方公里,正好差不多是一个尼泊尔国的面积。

高万仞也很好计算:一仞等于一寻、等于八尺,每尺19.91厘米,8尺1.5928米,则“万仞“就是15958米。

当然,真实的太行山面积也就上千平方公里,其中王屋山面积272.47平方公里。太行山最高峰斗顶不过是海拔1955米。文学作品中数字的夸张是可以理解的,比起庄子和李白的夸张没底线,列子还算是有平常心的。

谈完大的说小的。秒是古代极小的量度单位。10秒为1忽、10忽为1丝、10丝为1毫、10毫为1厘、10厘为1分、10分为1寸、10寸为1尺、10尺为1丈……古时作为长度单位的一秒,竟然只是一亿分之一丈、一百万分之一寸!

秒大概是古代最小的长度单位了,真不知道在上古时期,诸事并不需要那么严密的时代,发明这么小的长度单位有什么现实意义。

那么问题来了:人不是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作为活的生物,不同的人的身高和手足肢体的长度都是不一样的,那么丈、尺、寸该如何界定和保障统一的标准呢?请不要小看古代人的智慧和科学精神。古人早已想到了这一点。

古代的长度单位,都以粮食黍作为基准。长度取黍的中等子粒,一个纵黍为一分,一百分为一尺。可能是古人觉得黍是自然界的产物,也许会相对客观一点。也许这也不算最佳,可是古人已经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不仅对于长度,对于重量、对于容积、对于质量、对于时间,古人都并没有办法制定标准。到底多少才算一斤、一两、一钱?到底多少才算一石、一升、一斗?到底多少才是一年、一天、一个时辰?

要想度量衡准确,总的有个最基础的计量方式。最后,人们发现,只有时间才能折算一切度量衡。准确地说,是可以通过设定某个精准的运动速度,在一定时间的匀速运动,计算时间单位,并在时间单位和速度都是定值的情况下设定长度、重量、容积、质量。

长度,可以折算成说是某种匀速运动,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之间需要的时间。有了时间的标准,自然就有了长度的标准,有了长度的标准,重量、质量、容积的标准,也就可以通过各种设定固定下来了。

所以,时间就是一切概念的基础。那么,时间又在哪里呢?

逸庐水墨涂鸦之作:幽涧(镜片。38cm×38cm)

时间单位,一定是出现在某种运动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上。好在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这颗位于银河星第三旋臂边缘的蓝色行星,有相对稳定的运动频率。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日升月落,秋去冬来。大自然自有规律。赐予人类时间的初始概念。

古人生活远比当下悠然,对时间的要求并不高,一切无非用最直觉的参考来定义。早期人类压根不需要时分秒,大致知道是一天,半天即可。而一天的定义就是日出日落。阶段性的时间皆可以用一个动作周期来设置,一眨眼,一刹那,一瞬间。一顿饭、一盏茶,一炷香。等等。

最初古人算时间,就是这种很拓扑学的方式,沙漏和日晷就算是精密计时仪器了。可惜实在弹性大。即便计算大的时间单位,一天、一月、一年,看上去是稳定常数,其实也有很多变数:地球上不同的地方,每一天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季节,月份的昼夜时长也是区别甚大。更不用说每年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时间,也都是在悄悄发生变化的……

先民在蒙昧时代,总是先定义一个大概的度量,然后不断精准,然后在自然界找到一种接近的东西去匹配。商朝使用二进制,是遵循易经阴阳原理,为了卜卦方便;周朝推行八进制,同样也是周易理事所然,推演八卦需要;……

一些东西的定义,往往就是选择最习惯的方式或最方便取材的工具:后来全球普遍使用十进制,是因为人类有十个手指,印度的二十进制,可能就是他们常年赤脚,计算时手脚并用?

很多度量,都是从看得见的地方取得相对的标准,先大致使用应付生活,再逐渐完善精确。再到后来需要知道时辰,再到后来需要再精确以满足世界各地的时间精准统一。到最后不得不用一个更加相对精确的参考来重新定义。

恰恰是人类一开始的认知较低、使用的标准较为直观,导致了需要精准定义时,才发现最初的定义往往不是一个准数。从最基本的时间定义“秒”来说,最初的中国人定义很简单:1年365天、1天12个时辰、1个时辰120分钟、1分钟120息、2息就是1秒。

现今流行的时间制度,是古巴比伦人发明的。古巴比伦人采用24进制加60进制。所以他们把一天切成24等份,每一份就是1小时;把每小时切成60等份,每一份就是1分钟;把每分钟切成60等份,每一份就是1秒钟。这就是“天体时间”的“秒”的定义。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日常的需求,精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复杂。最后特别聪明的人类,终于知道了1年不是都正好365天、1天也不是都正好12个时辰24小时……然后人类傻眼了:不能取消自古以来全人类都早已认同了的这个“秒”的概念,只有修正一秒钟的定义。

可是很痛苦的是:“秒”不是大自然的产物,只是人类选取的一个量来作为社会运行度量的基础数据。所以,很不幸,我们一开始选取的数据,并不是一个精确的整数。于是科技越发达,我们的度量定义依据越复杂,数据越不整齐,运算越不方便。也不知人类整个什么事儿!

到了现代,从工业社会到电子时代,对时间的精密需求变得异常苛刻。人类于是不顾上帝在发笑,拼命地思考,誓要把精确的时间找出来!

伦敦皇家学会曾经提出,在地球表面,摆长度一米的单摆,没有反复的一次摆动或是来回摆动的半周期的时间就是一秒。这个定义倒也不错。问题是,米的概念本身还得靠时间来设定:“真空中光1秒前进距离的某个固定比例为1米”,米的这个定义已经关联了秒。秒界定了米的长度,米再回头界定秒的时段。这不就是循环论证了吗? 

1960年以前,国际计量大会(CIPM)设定:以地球自转为基础定义以平均太阳日之86400分之一作为秒定义,即1 Second = 1/86400 Mean Solarday。其稳定度在10-8左右。

后来到了1960年,CIPM突然醒悟,地球自转的时间从古至今一直在变化中,不同季节还略有快慢,不足以之为标准计时。于是改以地球公转为基础,定义西元1900年为平均太阳年。秒定义更改为:一秒为平均太阳年之31556925.9747分之一。即1 Sec = 1/31556925.9747Solar Year at 1900。稳定度约为10-9。

由于量子力学的发展,发展了诸如
光谱超精细结构、镁射及雷射、光磁共振(Optical Pumping)、分子束磁共振、分离震荡场等实验及研究,地球的转动规律在天文物理变态的飞速发展中,挖出了各种粗糙乱象,被揭露得体无完肤。由此开始,以天体运动为标准之天体时间,被量子频率标准全面取代,成为计时标准。

终于,绝对的“秒”,一个及其复杂而又高精的“秒”的概念给捣鼓定义出来了。

1967年,CIPM定义秒是:“铯 133原子(Cs133)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的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所持续的时间。”

为什么要设定成“辐射周期时长的9,192,631,770倍”这么个复杂的没有规律的数字?实在没办法!古代人已经设定了大概的一秒钟的实际度量了,今人能做的只能是在这个基础上界定的更加精准,不能换一个凑整的新数据。

这个秒的定义叫“原子钟时间秒”,一直维持至今。

别以为这个秒的数据就算复杂的了。物理世界的考究岂是凡夫俗子所能想象的?比如无量纲常数的精细结构常数α :

这个常数是把电子电荷,光速,普朗克常数之类古怪数据乘乘除除,得到的一个没有单位的常数:

 为什么这个常数就得是这个数值?别问我,我他喵的也不知道!造物主肯定不是处女座的,也不知道整个简洁点的数据,在宇宙建立之初就初始化了这么个数!要怪,只能怪我们人类的数字原始设定,和造物主的初始版本不一致。

当前物理学上没有任何一个理论,可以严格算出来这个常数到底是多少。这个精细结构常数的脾气还很大,在高能物理中是会变化的,比如能量提高这个数就会施施然地变大。精细结构常数的低能数值大约等于1/137,但是当能量增至电弱对称性破缺的能标时,由于量子修正效应,该参数也将增至1/128……

人们还不能不理睬这个嚣张到没朋友的常数。为什么精细结构常数是现在这个测得的数值?因为只有是这个数,世界的演化规律才会允许智慧生命的存在。“若任何一个基本物理常数是跟现在的有足够的差异,那么我们所知的生命便不能存在,更不会有作为智慧生物的我们去思考宇宙。”这个定义就叫做“人存原理”。想要生存,就得随我!

有了秒的时间设定,就有了各种计量标准的设置,有了稳定可测的整个大千世界:

有了秒,测量光速,我们就得到了米。有了秒,米,测量普朗克常数,我们就得到了千克。有了秒,测量元电荷大小,我们就有了安培。有了秒,千克,米,测量玻尔兹曼常数,我们就得到了开尔文。有了千克,定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组成的12克6号元素碳所含的原子数目为摩尔……

时间:秒——由铯原子钟来校准。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阶之间跃迁时所辐射的电磁波的周期的9,192,631,770倍的时间。这个定义提到的铯原子必须在绝对零度时是静止的,而且所在的环境是零磁场

空间:米——由光速和秒来校准。光在真空中,在1/299792458秒时间间隔内所行进路径的长度。

电磁:安培,由元电荷和秒来校准。温度:开尔文,由玻尔兹曼常数,千克,米,秒来校准。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来校准。光强:坎德拉,单色激光校准,即相当于光速,千克,米,秒来校准。

质量:千克。这个概念曾经是地球上最后一个用物理实体做标准的计量单位。一直到2018年底,人类于1889年用铂-铱金属,傻乎乎地按“一方米水处于最大密度的温度气压环境时的重量”为标准,人工制作了“国际千克原件”存放在巴黎当质量标准。国际千克原件会每 40 年左右与存放在世界各地的“副本”进行比较,以保证该定义方式的精准性。

1948年的比较过程中就发现,国际千克原件的重量与各副本所衡量的一千克重量存在明显差异,甚至各个副本所衡量的一千克重量也有所不同,而这种差异则在1990年的比较过程中被发现“有了进一步的扩大”。

而这个重量差异问题说明,虽然国际千克原件和各个副本都以相同的严格条件被仔细地保存着,但这些金属块的重量还是会因不明原因而流失,最终科学家不得不承认“依靠物理实体定义千克的做法并不可靠”。

千克的定义刚刚变更了:2018 年 11 月 16 日国际度量标准大会投票通过了有关修改现有千克定义的提案。新定义将自 2019 年 5 月 20 日起正式生效,届时千克依靠物理实体,至今沿用了约 130 年的定义方式将被一种以自然常数之一,普朗克常数为基础的定义方式所取代。千克即将正式由普朗克常数,米,秒来校准。

人类如今爱上思考科幻,浮想联翩,把光速看成宇宙规律的壁垒。无数的穿越故事和玄幻联想,由光速变化而起,令人心旷神怡。于是,人类经常会提一些蠢问题:如果超光速,可以做什么?如果改变光速,宇宙会怎么变化?如果光速变慢,世界会发生什么?

实际上,改变了光速,也是什么都不会发生。因为光速和时间、空间单位的定义有关系。光速只是一把尺子,我们讨论的所有度量都要依赖这把尺子。人类热衷研究的超过光速、光速变化、改变光速会发生什么,其实就是说尺子的刻度变化了,会发生什么。

因为光速是时间和空间的数据计量基本参照数据。而这个数据仅仅是人类自己设定的一个常数。所以,所谓光速的作为具体的光运动的速度只是是相对的数据。光速作为宇宙壁垒的概念才是绝对的真理。假如出现了超光速,其实只是意味着发现了比每秒30万千米更快的速度。

秒的定义,就是光运行的距离除以单位速度。光速的定义,就是光1秒钟运行的距离。可以定义光速为光运行30千米的时间;也可以定义光速是光在1秒钟光走过的距离。

下面请划重点:当出现超光速,比如快了一倍变成每秒60万千米,遇上秒的定义概念:也依然是1秒。要改变的只是光速的定义而已:要么把原先1秒的时间长度转换为2秒,要么把原先1千米的空间长度改为2千米。同理,光速变慢为一半,也无非是改变了秒和千米的定义。

“光速是光在1秒钟走过的距离,光速是人类所在的这个宇宙中最快的速度”这个定义不会变。无穷大只上,依然还是无穷大。我们定义光速,不是为了坚守1秒的时间长度,和30万千米的空间距离,是为了定义宇宙极限速度的边际。任凭光速怎么变化,世界不变,幻想破灭,人类变了一些计量单位。

人间的精细结构常数α恰好是氢原子轨道电子的玻尔速度与光速之比。光速变慢的时候,氢原子电子速度也会相应变慢。所有的生化反应、人的神经传导速度也是一样对应调整。整个世界都同步变化了,你还能凭什么感受到不一样呢?

保持精细结构常数α不变的情况下,光速变化的话,时间和空间的定义标准也就随之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尺度都要跟着同步缩放。如果宇宙所有尺度同步缩放,那你又是用什么尺度得出它们缩放了的这件事呢?

当然,这一切是建立在人类的时空上。逸庐不在人间五行中,自有别样的时空概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