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茶微凉夜读书 ┃ 平凡的世界和当下的人生。

 逸庐夜画 2022-01-22
我原先并不在这个世界。
而且从前的我,早已找不着了。

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我没有林语堂那样的风度和格调,但是我也有自己支配时间的觉悟。所以我选择用纯读书的方式,细细消费一整个夜:

呵呵,昨夜我把《平凡的世界》又看了一遍。
大约七年前,我给自己定了个不难做到的小计划:有三部书《平凡的世界》、《瓦尔登湖》和《约翰·克里斯多夫》,我要每年看一遍。那年我有大把时间,和一颗干枯的心。
《瓦尔登湖》只是一本薄薄的笔记,只有18篇。计划开始的头两年,我就看了不下十七八遍,那时我对自由自在的生活幻想得快要发疯,这本书特别对胃口,所以看了又看。像《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寂寞》、《禽兽为邻》、《春天》……这几篇我都硬生生地背了下来。因此最近几年其实都没再好好精读之:太熟,不好下手。
《约翰·克里斯多夫》文笔优雅,情节诗化。在寂静的时期,心无羁绊,最适合阅读这款硬书,此书被我当枕头伴了我三年,读了又读,有事没事默诵几段,感觉挺好。之后近年慢慢忙起来了,而且国度不同、年代不同、主角和我自己不太有代入感,就没再好好读过。
只有《平凡的世界》,真的是每年至少读一遍,读了七遍,过了七年。
在《平凡的世界》那个年代,世界还很平凡:人生没有那么多矫情的禅修、放下、诗和远方之类的备选节目单。《平凡的世界》把真实的一个大时代撕开来放在人们的面前,人人可以选择优雅地腐朽、世故地生存;也可以选择在河流底下沉睡、到万丈悬崖寻路攀援。

所以《平凡的世界》是一本生活的圣经。苦难和光荣、理想和现实、际遇和失去、成长和暗黑,都是这本书的主题。世界平凡得让人默不作声,现实沉重得让人透不过气,社会变化得让人心跳加快,爱情美好得让人目眩神迷……
到了当下,再读《平凡的世界》,自然觉得其文学语言已经隔了代,情节和人物都太平面化,说实话,不是很好看了。可是每次翻开《平凡的世界》,只要静下心看了上百页,就会看进去了,还会不知不觉把视界和心理回拨三十年去迁就这本书的语境,这书有种神奇的魔力。

都说人间世相迷离,我们常常在如烟世海中丢失了自己,而凡尘缭绕的烟火又总是呛得你我不敢自由呼吸。千帆过尽,回首当年,那份纯净的梦想早已渐行渐远,如今岁月留下的,只是满目荒凉。这时候,看了一遍《平凡的世界》,便能把自己从心累中拉回一截,洗把脸,出门挤地铁谋生去。
都说读书如阅心境。不过书在眼前静陈不会改变,心却是随秋去秋来时时变阵的。一时的读书是一时的心。通常只感受时序的轮替,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一年又一年,一生又有几回春几回冬?这时候,看了《平凡的世界》,就发现今天和以往有一些不同,定定神神,知道了生活还当继续。

走过的,是平凡的世界。
看见的,是当下的人生。

世界上有一种鸟没有脚,生下来就不停的飞,飞的累了就睡在风里。一辈子只能着陆一次,那就是死亡的时候。那种鸟叫做“朔方”,是北陆蛮族草原上的一种鸟,因为天生没有脚,所以它们的一生都必须飞行...
 
天空逼仄,羽翼稀薄。我亦曾奋力飞过。

每个人的岁月山河,总有一些风景令人迷恋忘返,总有一些记忆挥之不去。当岁月的风烟卷走了浮华,沉淀了喧嚣,过滤成千帆过尽后的安然,那些曾经阵痛铭心的过往,都化成流年微温的记忆,在生命长卷上兀自芬芳旖旎。

而岁月就是那么一条没头没尾的河流。它不分昼夜,涓涓流淌。我不知道它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我只知道,它带走了许多神秘的东西,比如挥之不去的记忆和足迹,比如亘古不变的孤独和忧伤。
 
岁月无语,流逝无痕,孤独和忧伤不属于它,那是我的,我的孤独和忧伤。

北京地铁站有一条很暖人的广告语:岁无重来,书可重读。的确,我如今也喜欢重读旧书,读的不光是书中的文字,更多是附着书缝里的记忆,让我闪回那些曾经读书时的情境。
谁的青春没有回忆?谁的生命没有驿站?回眸处,所有的过往都停驻在那段时间里,再也无法回来。在平凡的世界里,境由心生,难以讲究。这些年来,我早已习惯了将就的生活。

生活在当下,要是可以说不,谁愿意让自己整天脚不点地?谁愿意把自己弄的一身本事?谁愿意将自己扛到顶天立地?从日出东方到华灯初上,从咬着煎饼果子出门到提溜一捆菠菜回家,那些都不是我的时间。可是至少在读书的时候,我是属于我的。

平凡的世界里,唯有读书,任我奢侈。

《平凡的世界》绝对不算一部励志性的书,更不是一部治愈系的书。路遥带着上个世纪的使命感,写了一部跨越世纪的冷峻流。直至昨夜,再看一遍《平凡的世界》,依然能把我看得脊背发寒。

生活自然处处少不了当下的苟且。谢顶失眠、缺钱生病、徒跣问难……我待生活以诚意,生活返予我的往往有很多意外,这些年过的并不容易。

生活中自然缺不得诗意的点缀。想到平时还能够看看书、喝个茶、写写画画、四处走动,还能有这些适意的内容,觉得总算世界待我不薄。

我原先想要的生活不是这样的。
我现在过着的日子就是这样的。

我祖父的祖父有一座藏书楼。他对我的曾祖父说:我给后辈留下这些书,这是永远不会穷的产业。我的曾祖父尽他的一生守住了藏书楼。

到我祖父这辈,赶上破四旧,徒然守住了一座空空荡荡的古宅院落,守不住满楼藏书。
后来旧城改造拆迁热,到我父亲当家,连这一所避世的院落也守不住了。温养200多年的古宅院灰飞烟灭,原址起了好大一片崭新的仿古建筑,气宇轩昂,整整齐齐。

父亲敬惜字纸,从未丢弃老屋里搬出来的任何物品。他说他不管哪些有价值哪些没意义,总之终他一生,得守住先辈传到他手里的东西。
我的理想,是开个图书馆。
我想开个图书馆。红尘万丈,沉默年代,还能读点线装书的人其实也算有福的。让自己最为喜欢的事情变成生计,不失为一种温和的退守。用最省略的经济,做最素简的空间,供下半辈的偷闲。喝普通的开水泡茶,谈前朝的风花雪月。在喧嚣的都市郊野,画随性的一抹飞白。
 
我想开个图书馆。埋身巷陌深处的寻常家院,安置自己历年集存的书籍报刊,和一些带了浓浓故事的老物件:若是风和日丽,访客登门,我便清茶相待;若是风雨清秋,无人上门,我便掩门读书。就这么谢却旧江湖,终老故书堆。如此适性,便也不错了。
 
我想开个图书馆。有一天,我的余生终将落幕。那时候,我的灵魂还可以在这里更多徜徉一段时间,与书相伴,依依惜别,然后再慢慢向四方消散。那时候,这个图书馆的每一本书,都会轻轻收容一缕余影,告诉阅读者,说我曾经来过。
 
《瓦尔登湖》看的最早,是在高一结束的那个暑假看的。那时又想跳级又想游学、又想转文科又想考美专、还很想偷偷谈一场恋爱。整天无可名状的纠结之中,邂逅一本《瓦尔登湖》,徐迟的译本,1982年上海译文出版。很久以后才发现,这就是最好的版本。我至今觉得,年少时有没有看过《瓦尔登湖》,一生的格局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第一次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是在高复班。那时刚刚美专退学、前路未卜,看的是傅雷的一本,翻开第一页看到第一行:“江声浩荡……”心底就是无名地一动。看完这本书不久,参加了高考,挥别了故乡,从此渐行渐远,关山万重。
1982年在《收获》第三期上看过路遥的《人生》,不久看了同名电影,还写过一篇得了奖的影评。直到1994年才看了三卷《平凡的世界》。确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之后经常重读。随着年龄和际遇的变化,每次重读《平凡的世界》,都有不同的感受。

看了《瓦尔登湖》不想做事,看了《约翰·克里斯多夫》不想见人。那看过一遍《平凡的世界》,就像是一场浴火涅槃。路遥整天读的是世界文学、外国名著,但是他写出来的文字是诗意的现实主义。路遥用最老实本分的文字写平凡的世界和这个世界上的众生。

我穿越而来,丢了长长的一段岁月,来路不知,去路未知,无问西东,活在当下。这个平凡的世界上,像我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呵呵,昨夜我把《平凡的世界》又看了一遍。


王维写了很多首题目叫《送别》的诗,我喜欢其中的一首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送别》的核心句是“但去莫复问”。“但去”是一个渐行渐远的人,“无尽”的是一片注视的白云。人即穿越无形影,莫问是谁。白云千载亦悠悠,何妨远观。在平凡的世界和当下的人生,我自己也不想知道我是谁。
前世的叶落彼岸,今生的花开荼蘼,尘烟过知多少?对于我来说,最是八月让人伤神。为什么?我不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