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胶东乡村记忆:三十年前的冬天,很流行打“手把一”这种牌

 胶东故事会 2022-01-22

酷暑寒冬,都属于一年当中的农闲期。当然,这种“闲”只是相对而言。

在这两段农闲期当中,打牌是胶东乡村里很流行的娱乐方式之一。

夏天打牌,比较直观。午后走在街上,常能看到板凳马扎围成一圈,数量不等的人们坐在上面,抡起膀子,将纸牌摔得咔咔响。

冬天打牌,则不太容易看到。这一方面是因为打牌的时间通常挪到了晚上,另外一方面,也是由于地点改到了屋里。

很显然,限于时间和地点的变化,冬天打牌,并不像夏天那么容易凑人。在这种背景下,五个人的保皇和六个人的够级,往往就会变成三个人之间的牌局。

现在如果是三人打牌,多数人都会选择“斗地主”的玩法;但若退回三十年前,“手把一”才是更流行的方式,至少在笔者的记忆中如此。

在牌型方面,“手把一”和“斗地主”基本相似,都分为单张、对子、连对(姊妹对)、顺子(连)、三带一以及炸弹(四张,四带二)。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规则上。

与“斗地主”中“二打一”(两个农民打一个地主)的模式不同,“手把一”中的三个人是各自为战,谁先出完牌谁赢。

值得一提的是,“手把一”的最后一套牌必须是单张(不能是大小王,即便是一对也要拆开),而在剩下单张之前,需要大喊一声:“把一”(名就因此而来)。否则即便先出完牌,也属于无效。倘若对方已经出完牌,自己手中还有大小王没有打出,则加倍计分。

这样看起来,“手把一”的玩法比“斗地主”要更复杂一些,同时也更考验出牌技巧(三个人互相牵制,时而为敌,时而为友),不乏趣味,这也是它当年风靡一时的原因之一吧。

三十年前,笔者正当儿时,常能见到身边大人在打“手把一”。起初只是旁观,但此后随着年龄渐长,便也主动要求参与其中。

当时,本家有一位大爷爷(笔者祖父之堂兄弟)与笔者家是邻居。每到冬夜,他那不大的小屋里,常有人(他的同龄人)去串门。笔者看准时机,就会跑过去央求一起打牌。在多数情况下,这些长辈也不嫌弃我是个小孩,都会笑着答应。并且打的时候,出牌十分认真,俨然将我当做成年牌友一般。

牌局的多数细节,笔者都已经记不太清楚了,但惟有一点在头脑中仍印象深刻。那就是,大人打牌很擅长用顺子,而小孩则不精于此道。因此,我们打牌时常出现这种情况:前半场我频频出牌、看似领先,但到了后半场,大人一个长顺子很快就追上来,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我很不服气地输了。

这种冬夜里的“手把一”,笔者大概打到了小学四五年级。再后来,由于课程的增加,加上电视节目的丰富,晚上就几乎不出去串门,打牌的机会自然也少了很多。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手把一”逐渐淡出了我的视野。而当年在那个小屋里陪我一起打牌的长辈们,很多也已逝去。常年不打的牌,现在还可以再拾起;已经逝去的人,如今却只能追思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