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很多领域,电脑输入都已经逐渐代替了手写字体。这诚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与之同时,却也存在一定的“烦恼”。
最主要的烦恼,可能就是“生僻字”。众所周知,在地名和人名当中常有生僻字出现,而多数电脑字库中收录的都是常用汉字,一旦遇到生僻字,就难以打出。而在手写档案时期,却不存在这一问题。
在胶东半岛范围内,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威海的“蔄山镇”和“蔄姓”。由于电脑字库长期没有收录,“蔄山镇”一度只能代写为“苘山镇”(实际上这两个字只是勉强有些像,彼此的读音都不一样,蔄读作man,苘读作qing)。而“蔄姓人”(文登有不少蔄姓人)在填写电子登记表时,也时常遇到尴尬。一直到了前些年,随着字库的更新,“蔄”也终于可以用电脑打出来了。
(▲“肖阝里”村的北面不远处就是垛山)
与“蔄山”的情况相似,乳山市崖子镇的“肖阝里”村也带有生僻字,并且大多数字库至今也打不出这个字来。
在专业的古汉语字典当中,“肖阝”(读作shào)字可以查到,根据《康熙字典》的解释,削、稍、“肖阝”三字義通,大体是用来形容古代的封邑(古籍中有任肖阝地在天子三百里之內的记载。)。实际上,“阝”在右侧的字有不少,比如邾、郓等。“郓”这个字除了在地名之外也很少使用,但“郓城”毕竟是县级单位,因此知名度也更高一些。
那么,乳山这个村庄当初为何会用“肖阝”这个字来作为村名呢?根据《乳山市村庄志》的说法,明代王姓从海阳二王家先徙小集(河北),又迁此处,因居于小集、地口两村西北部,时称“西北肖阝”,后改称“肖阝里”。能用这样的字来命名,说明当初这里的先民也有相当的文化功底了。
(▲这个版本的地图上就写作“哨里”)
在过去大部分时间里,因为地名是用手写,“肖阝里村”这个名字也不显麻烦。上世纪三十年代修撰的《牟平县志》中就记载为“肖阝里”。
(▲但村名石碑和公交站牌上都写作“肖阝里”,石碑因为是刻字,显得比较自然,而公交站牌上的那个“肖阝”,字体明显偏大,感觉像拼接上去的)
但到了近些年,随着电脑的普及,“肖阝”字难以输入的问题就凸显出来。在很多电子文档以及地图当中,“肖阝里”都用“哨里”来代替,不过好在两者的读音都是“shào”,比“苘山”代替“蔄山”要相对好一些。
“肖阝里”除了名字有看点之外,听说村里还保留有一座老辈的王氏宗祠,不过这次的主题就是讨论地名,传统建筑待到有机会再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