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先生,生日快乐
东坡先生,您早化为太空宇宙的星辰,世上还有您的第31代子孙,认祖归宗。
2000年法国《世界报》(Le Monde)评选您为生存于公元1001年至2000年的12位世界级人物之一,称为“千年英雄”。理由除了您的文学与政治成就,还因为您是位美食家!
驰名国际的中国名菜“东坡肉”不必说了。在南洋,马来语里的乌贼和鱿鱼叫作Sotong,我在课堂上提到“苏东坡”,同学们窃窃微笑,没吃过吗?Sotong Ball,章鱼小丸子!
1997年我第一次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就见识到数百位学者专家济济一堂的大场面。虽然不大清楚什么是“东坡文化节”,那壮盛热闹的庆典,不但让我大开眼界,印象深刻,从此更增强了我“加入研究队伍”的信心。会议期间,正值中秋节,我们在您四川眉山老家的院子里赏月、喝茶、吃花生,个个都说,拜您所赐,靠您老人家吃饭……
我们这帮人,大多不过是由于职业而成为“爱好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真正乐在其中,当您的“铁杆粉丝”(用南方的食物来比喻,叫“粉丝变粿条”),中外古今比比皆是。
就说两位,让您老人家开心吧!
清朝人翁方纲(1733—1818),可能在天上拜见过您了。他36岁时在广州花了六十金,买了“江湖中流传甚久”的东坡先生墨宝《嵩阳帖》,起首写的是北宋蔡襄梦见的诗句“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于是又世称《天际乌云帖》。翁方纲多次题跋《天际乌云帖》,自号“苏斋”。他和朝鲜文人金正喜(1786—1856) 、申纬(1769—1847)的交往,还让《天际乌云帖》扬名东方诸国。
每年腊月十九日,翁方纲不忘在家中请出《天际乌云帖》,以及他请友人朱鹤年画的东坡先生像,举行“寿苏会”。“寿苏会”的活动在朝鲜、日本都举行过。把现在首尔的汉江畔当成“赤壁”的朝鲜文人,模仿东坡先生月下泛舟。而20世纪的大型日本“寿苏会”就有五次,参加的雅士包括王国维(1877—1927)、罗振玉(1866—1940)和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1866—1934)。主持人长尾雨山(1864—1942)还把贵客们的诗文,以及未能躬逢其盛的同好,例如吴昌硕(1844—1927)的作品,收录成册,可见于池泽滋子教授和曾枣庄教授的大作中。
21世纪,“为东坡活下半生”的尧军先生,是另一位奇人。
尧军是四川乐山人,也算东坡的老乡;学的是电子科技,十多年前从事的是“学以致用”的“本行”。辛劳疲惫的生活,让他的身体发出了“病危”的警示。
尧军告诉我,他带着“等死”的绝望,在病床上空虚度日。有朋友带了书籍让他解闷,他无意间翻阅,读到苏东坡,从此上了瘾。那是王水照教授和崔铭教授合著的《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
尧军说:“读到苏东坡如何度过人生的艰辛波折,我很感动,深受启发。”他的“上瘾”,便是央求友人大量为他购买有关苏东坡的书籍。看着看着,他的血压逐渐稳定,心境愈发平和,直到奇迹般康复出院。
“苏东坡救了我的命。”如果不是亲耳听见,我实在难以相信这种比宗教“感应”“见证”更震撼的事。
“华夏苏东坡文化传播中心执行董事”,尧军的名片这么写着。他花了9年时间,走遍苏东坡一生游历和居住过的400多个地方。他从事推广传播东坡文化的工作,小自赠送东坡相关书刊,大到召集全中国30多个以“东坡”命名,或者与“东坡”有关的中小学校长、教师与学生代表,于2011年7月,在东坡的家乡参加首届“东坡学校与东坡文化传播交流活动”。
东坡先生,您46岁的生日在赤壁下听李委吹笛度过。曲终人不见,我在比海南岛更南方的南洋,遥寄心念。
苏东坡诞辰975周年(2012)。人间有东坡,学习苦中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