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越南一直是个神奇的地方,这里的人看着人畜无害却能征善战,历史上曾经跟赵匡胤的北宋、忽必烈的大元交过手,都没让对方占着什么便宜,近代还差点把美国拖垮,号称东南亚版“帝国坟场”。但是在十五世纪初,刚刚从靖难之役中稳定下来的大明帝国,却克服了临阵换帅、水土不服的不利局面,用一场酣畅淋漓的灭国之战,送给了这个“帝国坟场”对外战争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惨败,战后,当时还叫“安南”的越南被大明纳入版图,成为交趾布政使司,太上皇黎季犛、皇帝黎汉苍这对父子被俘后前往大明国都南京“北狩”,颇有当年北宋徽、钦二帝的风采。 明成祖朱棣作为这场战争中大明的最高指挥官,全程参与了明征安南之战的整个作战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史书对他在战争中的言行也有着详细的记载。那么朱棣在这场战争中都做过哪些重要决策?这些决策对整个战争走向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黎季犛的失算与朱棣的盘算。 永乐四年(1406年)四月十一日,身在南京的朱棣接到一份来自安南的奏报,五千名大明将士在安南芹站(今越南谅山市境内)遭到十余万安南伏兵劫杀,明军虽力战但不能敌,死伤惨重,更有士兵被俘成为奴隶,领军将领黄中冒死才得以突围。接到奏报的朱棣极为愤怒,他没有想到黎季犛父子竟然如此不守信用。 明军这次行动是为了护送一个叫陈天平的年轻人返回安南,此前,安南权臣黎季犛杀害陈少帝篡权自立,作为陈氏宗亲的陈天平跑到南京向朱棣告状,而黎季犛也遣使向朱棣谢罪,称“天平,本陈氏宗族,臣请迎天平以君事之”,于是朱棣便派黄中率领5000明军护送陈天平回安南,不成想却中了黎季犛的圈套,不但明军损兵折将,陈天平也被劫走,惨遭凌迟处死。 黎季犛如此背信弃义,已然料到会激怒朱棣,但他并不害怕,因为他认定朱棣不会对安南采取军事行动,在他看来,第一,安南是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列明的十五个“不征之国”之一,即使当年朱元璋在位时,面对的他的挑衅,至多也就是断交绝贡,如今朱棣更不可能违逆组训对安南兴兵,第二,相较于限山隔海的安南,北方的蒙古对大明威胁更大,倘若朱棣对安南开战,以前的历史表明,战争极有可能陷入消耗战,这将拖垮大明的国力,给蒙古可乘之机,这是朱棣不想看到的,第三,朱棣虽然口口声声谴责黎季犛篡位僭越,但他自己也是通过靖难之变抢了侄子的皇位,同样得位不正,因此他需要笼络周边国家的人心,得到他们的认可,不会轻启战端陷自己于不义,第四,基于以上几个原因,朱棣短时间内是不会向安南动武的,而黎季犛则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扩军备战,等到将来真正开战时,黎季犛已经“得百万兵,以敌北寇”,朱棣自然会像赵匡胤一样乖乖就范,承认黎氏对安南的统治权,实际上,黎季犛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他篡位以后,大肆进行军事和经济改革,一方面要求安南15岁以上、60岁以下男丁均须服兵役,让安南兵源成倍增加,另一方面发行纸币,回收百姓铜钱,用来制造兵器战船,同时还依托安南复杂的山脉水网,打造防御工事,营造东(河内)、西(清化)两个都城,为将来的战争做准备。 黎季犛的如意算盘打得叮当响,但他对朱棣还不够了解,对大明的情况还不够了解。 所谓“不征之国”,其目的是为了修复由于蒙元侵略欧亚而遭破坏的中国形象,其核心确实是”不征“,但《皇明祖训》中在陈述不征之国时还有一条底线,那就是这些国家不能侵扰大明边境,“若其不自揣量,来挠我边,则彼为不祥”,而黎季犛主政时期安南在广西思明府和云南宁远州频频制造事端,攻掠城寨,甚至猖狂到掳掠当地明朝官员家眷,经过他这么一折腾,朱棣动武就有了充分的理由。
除了侵扰大明的边境,黎季犛还极力推动安南入侵南方的占城国,永乐二年,占城国王借向大明朝贡的机会,向朱棣控诉安南军事入侵,逼迫占城割地赔款,强占占城北部的膏腴之地,这一行为引起朱棣的愤怒和担忧,因为北方的蒙古已经牵扯了明朝大量的精力,如果南方的安南再扩张成为另一个蒙古,必将陷大明于万劫不复之地。 大明周边形势 同时,就朱棣本人而言,他是一个拥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并非那些平庸的守成之君,安南从秦汉时期开始的近千年里一直属于中原王朝版图,直到后来因为中国陷入内乱才从中国独立出去,到了朱棣执政时期,中国重拾国力,他自然会考虑收回这片领土,关于这一点虽然在开战前朱棣并未直接表明自己的心意,但从一件事上我们可以窥知一二,当时朱棣召集群臣商议对安南开战以及相关战后事宜时,众臣认为战后应在安南设置郡县进行管理,唯独内阁首辅解缙表示反对,随后解缙便开始失宠。
而黎季犛则是一个十足的安南本土主义者,他执行期间实行”去明化”,批评大明的理学和儒家文化,这一点也让朱棣心中不爽。 因此,无论是从国家安全角度,还是从收复华夏失地的角度,朱棣认定必须通过武力解决与安南之间的问题,即使违反祖训也在所不惜,于是永乐四年四月,朱棣作出了第一个决策——出兵安南。 二、黎季犛的盾与朱棣的矛。 作战指令下达后的三个多月时间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万兵勇向云南和广西集结,七月,朱棣到南京龙江祭拜诸神,为大军饯行。作为他登上皇位后的第一场大规模对外战争,安南之战对他至关重要。 要取得安南之战的胜利,明军需要面对三大困难,一是恶劣环境带来的非战斗减员,二是安南惯用的消耗战,三是全民皆兵,这也正是历史上安南能够多次击败北方强邻的“制胜法宝”。 安南复杂的地形和炎热的气候,给疟疾、痢疾的传播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古代北方人往往称之为“瘴疠”,许多北方士兵体质与当地人不同,对这些疾病缺少免疫力,往往一染便死,况且在行军打仗过程中,医疗条件艰苦,致死率就更高了,当年光武帝刘秀曾派军队到安南平复叛乱,虽然最终取得了胜利,但军队却死伤惨重,“经瘴疫死者十有四五”,可见瘴疠危害之大,这是明军不得不应对的一大难题。 除了瘴疠,安南经常利用其南北狭长的国土纵深和复杂的地形搞消耗战,在与中原王朝作战时把主要人口和资源集中到大后方,并在前线通过层层阻击延缓对手的南进之路,消耗对手的力量,等到天气炎热、瘴疠兴起之时再进行反扑,杀对手一个措手不及。按照这个策略,黎季犛在安南北部的谅山和老街打造了重重关隘,构筑了第一层山地防御工事,在第二层防线上,黎季犛依靠东、西二都周边密集的水网和山地,建造城寨,打造水军,这些城寨依托江河天险构筑工事,各城寨之间通过水路相连,进可攻,退可守,互为掎角之势,黎季犛还发动全国军民进驻城寨,希望能够通过第二道防线拖住明军,以等待机会进行反扑。 瘴疠、消耗战、全民皆兵,是黎季犛的制胜之盾,而对于朱棣呢,他该如何打造大明的制胜之矛? 为了取得胜利,朱棣在作战时间、作战节奏、作战目标和出兵规模上都进行了周密的谋划: 在作战时间上,他选择在十月开战,选择这个时间点主要考虑的是冬季马上就要来临,天气转冷,明军可以在一个比较适宜的气候中作战,同时瘴疠的影响也比较小,可以大大减少明军的非战斗减员。 在作战节奏上,朱棣向前方的总指挥官张辅下达了对这次军事行动最重要的一个指令——速战速决,即明军必须在第二年夏季到来前结束战斗,这种快节奏的“闪电战”可以让明军避开安南炎热的夏季,让黎季犛打消耗战的算盘落空,更为重要的,快速结束战争可以不给北方的蒙古反应时间,不至于让大明陷入南北两线作战。 在作战目标上,朱棣在龙江的饯行大会上向将士们明确指出了这次行动的目标:“黎贼父子,必获无赦,胁从必释”,即,捉拿首犯黎季犛、黎汉苍父子,而对其他被迫跟随这对父子的臣民则从宽处理,同时他要求明军进入安南以后要严明军纪,争取安南普通百姓的民心,不让黎季犛裹挟安南百姓对抗明军的企图得逞。
在出兵规模上,朱棣并没有狂妄自大,他深刻认识到安南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无论是赵匡胤还是忽必烈都曾经在这里留下一生污点,所以他自己决不能重蹈覆辙,他还吸取了昔日秦灭楚之战的教训,指出“昔秦伐楚,王翦以为非六十万人不可,李信只用二十万,竟为楚所败。后秦复从翦言,用六十万人,乃遂灭楚命。黎贼气力,虽不敢拟楚,然以朕料之,必得临行所命大数,乃可成功”,基于这个判断,朱棣调集了除陕西、山西、辽东、河南以外的其他地区的近三十万一线作战部队,加上负责运粮、守营、编桥、造船、采伐竹木的人员,总人数号称八十万。 三、快速拔点。 永乐四年十月初九,主帅张辅率军从广西思明府进入安南,同时左副将军西平侯沐晟率左路军从云南蒙自县入安南境,按照朱棣的指示,张辅在安南坡垒关(今越南谅山省同登县)出榜发布《檄安南官吏军民文》,历数黎氏父子二十大罪状,指出明军这次出兵的目的是由于黎氏父子在安南国内施行暴政,还蔑视宗藩体制,侵扰明朝边界,侵略明朝藩属国占城国,所以明军这次出兵是吊民伐罪,而非侵略。为了让尽可能多的安南军民看到檄文,张辅还想出了一个“奇招”,将檄文刻在木牌上,再放入河中顺流而下,利用安南纵深交错的河流将檄文传遍全境,许多安南人看到檄文后都明白了明军出兵的原由,“莫不延颈跌足,以待王师”。 十月初十,明军在隘留关(今越南谅山北部)迎来了进入安南以来的第一场大规模战斗。隘留关依山结寨,关内有两万安南守军,配备大量先进的火铳,寨下设有坑堑,堑内插满竹签,张辅任命吕毅带领前锋精锐进攻隘留关,在吕毅的带领下,明军士兵用“挨牌”翼蔽而上,遇堑搭桥,遇墙架梯,仅用一日便攻破隘留关,斩首四十级,生擒六十五人。十一日明军如法炮制,攻破安南另一座重要城寨鸡翎关并一路南下,而在东线上,沐晟率领左路军也成功攻夺猛烈关、华隘关等重要关口,十一月初一,两路兵马在三带州(今越南永福省东部)成功会师,至此,安南的第一层防线已被明军攻破。 明军攻破第一层防线仅仅用了二十天,时间如此之短,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观上,明军在战前的情报工作到位,了解到安南军队大量配备火铳的情况。
而朱棣对这种火铳高度重视,他指示工部研制了一种叫“挨牌”的坚固盾牌配备给一线攻城部队,这种盾牌编竹三层、外裹牛皮,高五尺二寸六分,上一尺八寸,下一尺三寸六分,明军正是用这种“挨牌”有效抵挡了安南火铳,也给守城的安南士兵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安南守军原本指望通过火铳大量杀伤明军,但当他们看到明军有这种“挨牌”时,许多人都丧失了战斗意志,直接跑路。 除了主观原因,客观上讲,第一道防线并不是黎季犛设置的防御重点,这道防线的主要作用是拖延明军的进攻,并且给明军造成尽量大的伤亡,为安南的战略反攻创造条件,而当这一目的无法实现时,安南自然要主动撤退,以保存有生力量,所以对明军而言,真正的硬仗还在后面…… 四、“黎”庭扫穴。 东都河内,是安南的政治中心,也是黎季犛防御的重点,而河内西北方向的多邦城,则是这道防御线上的重中之重,此城城高池深,城外环绕多重陷马坑和壕沟,城内有大量火铳兵和象兵,为了加强多邦城的防守力量,黎季犛又将百万安南民众安置在城内以壮声势,对外号称七百万雄兵。 多邦城之所以如此重要,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安南境内水网密布,其中北部的宣江、富良江、沱江在三带州交汇,向南流经河内并注入北部湾,而多邦城就在三带州附近,依靠高山和江河天险扼守三江交汇口,因此,若明军想在宣江、富良江、或沱江循江南下进攻河内,则会遭到多邦城内守军顽强阻击,若要直接进攻河内,多邦城内守军则可利用水路迅速支援,对明军形成包围之势。所以对安南而言,多邦城不容有失,对明军而言,多邦城势在必得。 十二月十二日凌晨,决定战争走向的多邦城之战正式打响,主帅张辅深知此战的重要性,因此战前动员时他激励明军将士道:“贼所恃者此城栅耳,将士报国,成功在此一举,宜各用命,城破必矣!”四鼓时分,明军正式发起进攻,张辅遣都督黄中率军携攻城器械悄悄越过壕沟,潜至城下,并架起云梯,都指挥蔡福身先士卒,第一个登上城墙持刀一阵乱砍,引起安南守军一片惊呼,其他攻上城墙的明军燃起夜光火药,吹响铜角,战场顿时火光通明,角声四起,明军军心大振,将士争先恐后蚁附而上占领城墙,安南守军纷纷溃逃。 退入城中的安南军依靠象兵重整防御,但朱棣早就针对象兵制定了“狮子阵”的战术,即用“百兽之王”的狮子画像蒙在战马身上,并由神机营持火铳分列“狮子”两旁向象阵射击,这可能是最早的路坦协同战术,事实证明,这种战术的效果不错,大象因为受到惊吓,横冲直撞往回奔驰,踩死了很多安南士兵,明军趁机用炮铳轰击,安南军顿时大乱,自相践踏而死和被明军杀死的不计其数。 战斗持续一天一夜,到十三日,明军攻下多邦城,十四日,明军又沿富良江南下占领东都河内。 多邦城之战,就像整场战争的缩影,无论是作战时机的选择,战术的制定和执行,都堪称完美:时间上,明军选择在凌晨时分——安南守军最为疲惫、最容易松懈的时候发起进攻,明军将士们令行禁止,保持静默潜至城下,直到登上城墙时才被安南守军发现,所以战斗一开始,明军就掌握了主动权,装备上,明军配备了夜间作战使用的夜光火药和铜角,为后续士兵跟进登城提供了条件,节奏上,明军出其不意,速战速决,仅仅用了一天一夜就赢得了这场原本极为艰苦的攻坚战的胜利,为后续追击黎氏父子节省了力量,战术上,朱棣针对安南的象兵制定了“狮子阵”的战术,有效的压制了安南的象兵。 五、快中有细。 多邦城和东都既下,明军水陆并进,继续以摧枯拉朽之势南下追击黎氏父子,途中占领西都,并先后在困枚山、木丸江击败重新集结的安南军队,斩首五万余级,永乐五年二月初九,明军推进至富良江下游的闷海口。 由于此前宋、元在与安南作战时都曾经因为轻敌冒进吃过亏,所以朱棣战前就指示明军“毋冒险肆行,毋贪利轻进”,而张辅在到达闷海口后发现此地潮湿泥泞不能长久驻军,大军需回师交州驻扎,他判断安南军会在明军回师的时候进行反扑,因此留了伏兵在咸子关两岸,只等安南军自己跳进“口袋”。 果不其然,二月二十九日晚,安南哨船在咸子关附近打探被明军发现,既然哨船已经到了,大军就不会远了,咸子关两岸的明军严阵以待,三十日清晨,安南大军进入咸子关,这是一支由南岸步兵、北岸步兵、水军组成的七万人的水陆部队,沿富良江绵延十余里,也是黎季犛最后的主力。战斗打响后,明军都督柳升率舟师在江面横击,两岸明军则南北夹攻,受到攻击的安南军用海船横截江中,阻挡明朝水师的进攻,又用战船、划船向南北两岸运送木头,修建木栅,两岸步兵则用火铳掩护。考虑到木栅修建好以后将给明军的进攻造成更大的困难,张辅亲自监督虎贲精锐将士猛攻,最终安南军支撑不住,大败。此战明军斩首万余级,以致“富良江水为之赤,积尸数十里”。为宣示军威,以儆效尤,明军将获得的安南军首级筑为京观,同时对百姓加以安抚,周边郡县望风而降。 五月十一日,明军在乂安府盘石县生擒黎季犛,黎季犛被擒时说:“汉唐宋元兵虽到安南,不曾到乂安地面,天兵追速……自古伐国,未曾有如此功业,真越古矣”,可见明军进军速度之快,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十二日,明军又在高望山中擒获黎汉苍,至此黎氏父子双双就擒,其创建的大虞国就此灭亡。 六、尾声。 六月初一,由于明军遍访陈氏宗亲无果,朱棣便诏告天下,申述用兵安南始末,同时宣布将设置交趾布政使司,宽厚善政,抚慰安南。 安南之战从永乐四年十月初十开打,到永乐五年五月十二日结束,正好打了七个月时间,如果加上前面三个月的备战和筹划阶段,朱棣仅用十个月时间就消灭了黎季犛的大虞国,这个记录在中国和越南历史上都是独一份。 回顾这场战争,从作出用兵的决定,到确定整个作战计划,再到选择用兵的时间和出兵的规模,朱棣和他的臣子们几乎都作出了正确的决策,而前方将士的执行也极其到位,无论是后勤保障还是前线作战,都没有出现大的失误,在约定的时间内出色的完成了作战任务,从各个方面来看,这是中国对外战争史上一场堪称完美的战争。这个在靖难之役中磨练出来的君臣团队在安南之战中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而三年之后,他们将在国家北方面对另一个更加强大的敌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