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津城“大筛”,越筛越快背后的秘密

 天津实诚人 2022-01-22

科技日报记者 陈曦 实习生 程玮如

1月20日清晨六点,医护人员、基层工作人员、下沉干部、志愿者准时到岗,天津市开启了第四次全市“大筛”。与他们一起“到岗”的,还有“全场景核酸检测信息系统”。

它是实时数据处理的“核心中枢”,更是几次大筛中的“总司令部”,在采集、转运、接受和检测等各个环节中起到了高效协调的作用。

“一栋楼的居民还没通知完,就有住户已经检测完回来了。”东海街龙江里社区网格员张馨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一次比一次快,一次比一次的队伍短,不仅是从工作人员到检测居民的直观感受,更有着实实在在的数据支撑。

Image

根据数据统计,与三筛中每分钟峰值采样3.94万次相比,四筛的峰值提升至4.35万次,采样超千万人次的用时更是缩短至4个半小时。对于有着一千两百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天津来说,这意味着多数检测点可以在一个上午的时间内完成主要检测任务。

全市“大筛”,越筛越快,一方面得益于基层动员和组织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仰仗着科技的加持和技术团队的维护。而将这二者联系起来的就是“全场景核酸检测信息系统”。

从“我扫二维码”到“你扫身份证”

1月11日,天津市委网信办总工程师李磊接到了一项紧急任务,为将于1月12日中午12点开始的天津市第二轮全员核酸大筛搭建信息平台。

天津市委市政府要求,新平台不仅要实现“百姓操作少,有序不断档”,而且24小时内必须完成上线。

很快,一支三四十人的技术团队迅速搭建起来。

“来不及搭建全新的平台,凭着日常的技术积累,团队选择直接在一套相对成熟的系统上进行改造。”李磊回忆说。

从11日凌晨到12日凌晨三点多,技术团队完成了服务器调配、虚拟机配置、基础环境搭建、软件部署等环节,12日早上6点,新系统已“整装待发”,接受新一轮全市大筛的考验。

很多市民们也发现,从全民“二筛”开始,无需自行扫码或者预约登记,只需在核酸检测入口处,由信息采集人员扫一下身份证就轻松完成信息登记。

Image

正是这个“我扫二维码”到“你扫身份证”的小小流程变化,让新系统加速“跑”起来。

“这个模式的转变,其实是我们思路的转变,换个角度想问题,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李磊告诉记者,“1千多万人同时涌入平台,服务器压力太大了。而通过新模式,一下子就让1200多万市民扫码减少为6万4千多名工作人员扫证,这两个数字完全不是一个量级,这样可以让服务器运行更稳,负担小了系统才能'跑’得更快,从而大大缩短市民的等候时间。”

11日晚上23点,天津市大数据管理中心副高级工程师卢静以视频直播的方式对基层干部进行了紧急培训,有两万余人参与了视频培训。

“我们这里位于管控范围内,已经做过七次核酸。信息录入还是比较顺畅的。即使是没有身份证的小朋友,也可以通过手动输入身份证号码的方式完成录入。”在梅江街玉水园检测点承担信息采集工作的天津市实验中学下沉干部刘巍巍说。

在浩如烟海的数据中时刻保持警醒

1月20日下午,全市四筛工作仍在继续,天津市委网信办总工程师李磊指着屏幕上的曲线图忍不住说了一句:“图形真规整。”

在这张图标里,有4道曲线,分别代表着大筛工作中采集、送检、接收、检测四大环节的实时进展。

Image

只有当四道曲线斜率基本一致时,曲线图才会呈现出这样规整的形状。“这意味着四个环节配合默契,第四次大筛正在井然有序、毫无延迟地进行着。”李磊欣慰地说。

记者在新系统所在地天津市大数据管理中心办公室里看到,这样实时显示的大屏幕一共有三块。

Image

“从信息录入系统中开始,一条条个人信息、一管管咽拭子、一箱箱样本都会以数据的形式汇入平台的信息池中,数据流就辗转流通在采、送、接、检的四大环节中。”李磊说,而通过“全场景核酸检测信息系统”,可以实时监控各个环节的运转,全市大筛状况也会实时显示在这三块大屏幕上。

这些重要的数据,不仅可以让筛查提速,还可以为大筛工作的优化提供各种参考。

在梅江街中心小学检测点担任贴转运码和试管封箱工作的党员志愿者邢洁介绍:“20日上午,我们大概进行了十次转运。一开始人数较少时,六个管封一箱,再转运。后来人数较多时,我们接到指令,十个管封一箱,基本保证在检测完毕后以最快的速度打包、装箱、贴码、送检。”

“哪里需要增减点位,哪里有环节不畅,通过数据都能看出来。”团队指挥协调组的成员、天津市委网信办信息化处处长李翔,负责多维度统计数据,用数据评估全市大筛的工作情况。

每天面对浩如烟海的数据,丝毫不影响李翔的警醒。他翻看着电脑上的一张张报表对记者说,有的检测点,采集数远高于送样数,这说明这个采集点“采快送慢”,出现了“肠梗阻”,后续环节都会受影响,这样的情况一经发现,一线检测点会立刻收到提醒。

让数据变得更有温度

三筛过后的两天时间里,团队又上线了“核酸检测筛查采集信息查询平台”功能,这是为了修复因系统误读个人信息导致的检测结果无法查询的现象。

尽管大筛中的信息录入功能已经十分强大,但是采集信息使用的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仍存在一些无法避免差错率,其中汉字识别误差约3%,数字识别误差低于1%。而常规的查询系统需要采用姓名+身份证号的双因子认证,这样就导致一些人不能及时查询到核酸检测结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磊带领着技术团队升级了这个功能。新功能采用单因子认证,只要输入身份证号,就可以查到最近一次的核酸检测时间和核酸检测点位,这些参检信息可以间接证明查询人员的安全性。

Image

“如果身份证号和姓名的信息同时扫描错误,我们还设置了人工查询按键。”李磊说,这个功能的上线,将因系统的结构性错误而对居民生活造成不便的问题降到了最低。

除了一些便民功能的提升,技术团队又针对基层组织和社区研发了研发了用数据检索漏检人员的新功能。

东海街龙江里社区网格员张馨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这个新功能为基层工作带来的便利。

“中午的时候,我们就拿到了社区里还没进行第四次筛查人员名单,之前我们只能挨家挨户的敲门去问,这样不仅节省了我们大量的精力,还大大地提高了效率。”张馨说。

李磊介绍,新功能可以将各区的人口信息直接与系统数据进行比对,能帮助基层工作人员快速掌握本点状况,查缺补漏,为全市人员“应检尽检”提供精准的技术支持。

“全场景核酸检测信息系统”中的图表与数据背后,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是大筛中每一个环节的回荡,是所有人各司其职下的共同奋斗。

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由陈曦程玮如 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