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各类官方会议中,规格最高的毫无疑问就是全国党代会、中央全会和全国两会。 那么,这些会议都是什么意思,其准确称呼又是什么呢? 首先,介绍一下“全国党代会”的有关概念。“全国党代会”的准确说法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隔五年举行一次。 例如,2012年11月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其简称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十八大”。 又比如,2017年10月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十九大”。 同理,2022年下半年将会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即“二十大”。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其职权包括选举新一届的中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听取上一届中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决定党的重大问题、修改党章等等。 由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五年才召开一次,在大会闭幕期间,其职权由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履行,后者也就是俗称的“党中央”,也是党的最高领导机关。 其次,介绍一下“中央全会”的有关概念。党的中央委员会实行任期制,每届的任期毫无疑问是5年,由“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委员)和“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央候补委员)组成。 所以,在称呼一位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时,应当标注届别,如十九届中央委员、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等等。 中央委员会通过召开“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的方式履行领导职权,也就是“中央全会”。 正常情况下,中央委员会每届召开7次全体会议,叫做“中国共产党第*届中央委员会第*次全体会议”。 例如,紧随“十九大”召开的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其简称为“十九届一中全会”。 7次全体会议的主要议程已经形成了规律: 1、“一中全会”主要是选举产生新一届的中央领导机构和领导人员。 2、“二中全会”一般在全国两会前召开,主要是推荐国家机构、全国政协的领导人员人选。 3、“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六中全会”则分别讨论党和国家的重大问题、重要工作。 4、“七中全会”决定下一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间,总结整个任期内(5年内)的工作,通过中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等等。 然后,介绍一下“全国两会”的有关概念。全国两会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两个会议是同步召开的,会期基本重合,因此合称为“两会”。 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也实行任期制,每届的任期也是5年,目前分别是“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 在一届任期内,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召开五次会议,每年召开一次,一般都在三月份。 例如,2022年3月5日将召开“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简称“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参会人员叫做“人大代表”。 2022年3月4日将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简称“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参会人员叫做“政协委员”。 其中,全国人大会议更受关注,其议程包括: 1、审议政府、全国人大常委会、最高法、最高检的工作报告; 2、审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有关内容; 3、审查预算执行情况; 4、制定、修订基本法律等等。 除了中央层面的全国党代会、中央全会、全国两会外,省、市、县三级也有类似的会议。例如,省一级有省党代会、省委全会、省两会,与中央层面一一对应,也是省内最重要的会议。 欢迎点赞、关注@瑛杰小猪,一起聊聊体制内的小知识。 |
|
来自: 天外来客142857 > 《党纪党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