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说是,王侯将相史,虽有一定出入,但确实如此。因为书籍保存不易,所以记载的都是重要事件,而这些事情多数与古代大人物有关。 除了王公权贵们,仅有一些有大成就的人,才能载入史册。例如文人需要治国有功,武人则需要建功立业,不像皇帝只要继位成功,历史都有记载。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在武将方面,比较耳熟能详的有西汉时期的霍去病,三国时期的刘关张,宋朝时期的岳飞,明朝时期的戚继光。 唐朝时期名将倒是最多的,反而是最后一个朝代清朝,没有什么武将特别受人爱戴,也就曾国藩勉强算一个。其实原因很简单,清朝中后期,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导致被西方列强欺辱,军事上又吃了许多亏,自然把许多事情都掩盖了,今天要讲的也与此有关。 在古代封建时期,武将虽然威风,但也是个高危职业,不仅上战场随时都有生命之危,在建功立业后功高盖主,加上手握兵权威胁到皇帝的江山,自然被皇帝猜忌。也因此,古代皇帝对兵权很看重,国家进入和平时期,就会想方设法收回兵权,有时还会不择手段。 所谓杯酒释兵权,在历史上终究只有赵匡胤做到,其它皇帝没这本事,只能退而求其次,重新设立机构,对权力进行重新分配,以杜绝武将权力过大。 因此,虽然各个朝代所设机构不同,所使用的方式不同,但本质上没有区别。 例如,明朝朱元璋,以卫所制度来区分民户和军户,在区域都有一个指挥使,管理当地军户以及相应的军务,上面还有都指挥使,管辖一省指挥使,再上面则是五军都督府都督,统筹都督府所有官员。 而五军都督府掌管军纪刑狱,还有统兵权。而兵部则掌管军队中任免、升调、训练之权,但不统兵。调遣权则在皇帝手中,每逢战事,由皇帝临时委派专人担任总兵官,统率卫所部队出征,战后士兵哪来回哪去,总兵回兵部缴印。 也就是说军权割裂分配,指挥权在皇帝手中,这种情况下自然成了将不识兵,皇帝可以高枕无忧,稳坐钓鱼台。而到了清朝也是继承这个制度,唯一有所不同的是,把总兵职位固定下来,最初统一为正二品,也有了自己的衙门。 在清朝的历史中,仅有八十三位总兵,虽然兵权依旧被分割,在军务上由巡抚和总督把持,相当于没有自己的后勤,但统兵和调遣权依旧在手中,地位并不能以品级来论。 而总兵最重要的,就是证明身份的腰牌,相当于官印,可以用来调兵遣将,对属下进行任免。其实此物传到如今也算文物,但流落在外并保存完好的很少,因此在古玩店也很少见。 但在早几年,却有人拿出一块总兵腰牌,且是真品,他就是易邵白,祖籍湖南湘乡。根据易邵白所说,不仅得知这腰牌是传家宝,还揭秘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他家祖上出身于曾国藩的湘军,在咸丰皇帝时期,六世祖易真有,协助王錱创建老湘营有功,此后又抗击太平天国,在累积军功下,被诰封为一品建威将军。 其实,清朝时期的湘军战斗力还是很强的,只是吃了落后的亏,在当时的西方国家眼里,依旧是军事弱国,不足以成为对手,因此被掩埋在历史长河中。 而易真有的儿子易文光,也就是易邵白的高祖,在左宗棠部下做事,也为清朝立下许多功劳,被赐予正二品武显将军的封号,官职为正二品总兵,加提督衔。 而易邵白的叔高祖易秉诚,担任过辽东地区的总兵,这块总兵印信就是出自这里。这腰牌样式简朴,正面有四字是为总兵腰牌,后面一个令子,表面镀有一层银。 此物在易家已经传承百年,是名副其实的传家宝,且此事在网上火了之后,还引来文物专家考察。在经过一系列鉴定后,专家认为来源清晰,且传承有序,且腰牌也是真品。 于是专家建议,此物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堪称国宝,应当交由博物馆保存。这些道理,易邵白也不是不懂,但此物数辈人的感情倾注其中,已经成了家族历史的见证。 于是易邵白委婉拒绝,专家的希望不仅落空了,还有些难堪。因为一般情况,国人都会选择上交博物馆,但像此物传承数代,又能见证历史的文物确实少见,遭到拒绝也算情理之中。 不知此事,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