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寡居多年的儿妇为祝贺,送上一个“惊喜”,包拯:确实有惊有喜

 综合历史 2022-01-22

北宋时期,文风鼎盛,有才华的文人极多,因此想当文官,便需要经过激烈的竞争,更别说青史留名。所以在宋朝年间,能够载入史册的文臣,不是治国有功,就是某方面做到极致,受到广大百姓爱戴。

而包拯在这两方面都独占鳌头,不仅为官清廉,是百官榜样,任职地方上政绩斐然,从不结党营私,得到皇帝极高的评价。处理公务上,包拯铁面无私,从不徇私枉法,敢于替百姓申不平,因此在民间威望极高,自然千古留名。

同时,还因为包拯断案如神,秉公执法,博得一个美名“包青天”,并神话成“阎罗包老”,还编辑成民间故事。而这些故事流传千年,经久不衰,在人们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因此在历史人物中,包拯也是百姓口中,耳熟能详的存在。

在民间故事中,包拯无所不能,但实质上包拯依旧是人,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神通广大。并根据史料,包拯平生也有许多憾事,在面对生老病死上,依旧无能为力。

在古代制度背景下,只要有能力,三妻四妾是常有的事情,因此王公贵族一般都妻妾成群,厉害一些的,在妻子数量上比皇帝还多。但包拯并未随波逐流,喜欢一夫一妻,加上为官清廉,家中没什么余财,因此一生都未娶过妾室。

据说,包拯第一任妻子是李氏,夫妻两人感情和睦,奈何天公不作美,在包拯进士及第之时就去世了,没能享到清福。此后,包拯一心扑在事业上,并经过十年努力青云直上,在事业上已经稳定了,便想到自己已过而立之年,应该再娶一门媳妇。

于是续弦娶了董氏,因为是明媒正娶,身份也是正妻,并在次年生下长子“包繶”。在古代三四十岁才有儿子,是很少见的事,如果不是条件不允许,在一般情况下,古人在这个年纪,孙子都有了。

因此,包拯对长子非常特爱,同时出于望子成龙的心理,也有很高的期望。也正因为有期望,包拯对长子并非一味溺爱,而是言传身教,所以“包繶”从小就有乃父之风,还得到了皇帝的赞誉,并封为太常寺太祝。

虽然这个官职是虚职,但也侧面说明“包繶”是有才之人。在他长大成人后,包拯为他安排一门亲事,娶的是三朝宰相吕蒙正的外孙女崔氏,可谓是门当户对。

原本,吕家势大而“包繶”有才,两家互为姻亲,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但世事变幻无常,成婚两年后“包繶”便去世了。唯一庆幸的是,崔氏怀上身孕,包家还不算绝后。

这个孙子名为包文辅,是包拯亲自起名,可见对他很在意。但包拯没想到这是不幸的开始,包文辅并没能长大成人,在五岁时就夭折了,至此包家断代。

至此,在传宗接代子孙方面,成了包拯的心病,但奈何这些事情,不是人力能够改变的。而且,也许是因为这些事情,在孙子夭折后,包拯对这方面有些心灰意冷,把妻子董氏的陪嫁丫鬟打发回家,此后一心扑在事业上。

也许包拯就此过完一生,却不想在六十岁时,迎来一件大喜事。

当时,包拯六十大寿大摆宴席,整个包府宾客满座,连皇帝都派了使者祝寿,可谓蓬荜生辉倍有面子。但人老了总喜欢回忆,看见偌大的包府,虽人头攒动,却无有一亲人前来祝贺,仅剩自己与老妻相依为命,触景生情下兴致大减。

洽洽在包拯最失意之际,儿媳妇崔氏抱着孩子前来祝贺,当时包拯也没有多想,以为是崔氏亲戚家的孩子,因为长子早逝,崔氏又寡居多年,自然不可能是包家的后人。

却不想,崔氏当着包拯的面下跪,并说道:“公公,今日是您大寿,儿妇有一礼物先给您。就是这孩儿,他是你儿子!”

包拯一听直接迷糊了,就连宾客也不明就里。因为包拯的老妻,多年没有生育了,哪来的儿子?不过,紧接着崔氏就把事情解析清楚了。

,这孩子是董氏的陪嫁丫鬟所生,也就是包拯的“媵妾”孙氏所生,确实是包拯的亲生骨肉。所谓“媵妾”是陪嫁丫环的一种,但比一般妾室身份高,有正式的名份

当初,包拯把孙氏打发回家时,孙氏已经有了身孕,虽然包拯没有瞧出来,但崔氏作为女儿家却看出来了。于是崔氏接济孙氏生下孩子后,就带回府中抚养,名为长嫂,实为养母

这孩子两三岁时,正好是包拯六十大寿,崔氏便借此机会,给包拯一个惊喜。而这惊喜确实有惊有喜,让包拯的心情犹如过山车一样。

据说,包拯老来得子后,将幼子视为心肝宝贝,且怕他夭折便起名为包诞,长大后才改名为包绶。而“包绶”也有乃父之风,为官以断讼明敏正直著称,颇得宋徽宗赏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