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门女将头戴清朝格格的“大拉翅”帽饰,戏曲服装是清朝服饰吗?

 建安视觉 2022-01-22

  



中国戏曲界有句俗语:宁穿破不穿错,就是说在戏曲舞台上演员如果穿错与行当不相符的衣服是犯大忌的。如果有人告诉你,清朝的公主、格格“穿越”到北宋与杨六郎成婚,并且还带领杨门女将一起抗击来犯的辽兵,你怎么看待这样的传奇故事呢?网友说,太乱了,这不是传奇,这好像秦琼战关公,历史人物穿越时空了!

  



那一年的四月份,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东庄村举办第二庙公祭羲皇大典活动,邀请了潞城市小月亮上党落子剧团进村演出,戏台下坐满了老戏迷,戏台上正演出上党落子的传统剧目《杨门女将》。有细心的网友发现了破绽,戏台的北宋名将杨延昭身穿清朝马褂、头戴圆形清朝官帽,同台的杨门女将头戴清朝嫔妃、格格的“大拉翅”帽饰。

  



舞台上清朝公主、格格“穿越”北宋抗击辽兵的场景,或许已经让网友乐出声来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演戏曲还是表演社火?戏曲服饰是汉服吗?我国传统戏曲的服饰究竟以哪个朝代为主?戏曲服饰都有哪些秘密?

  



中国传统村落平顺县石城镇东庄村有一座羲皇庙,庙里供奉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羲皇,村民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都要举办传统庙为羲皇庆生日,同时邀请上党落子剧团表演传统剧目。上党落子,山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原名“黎城落子”,民间也称“黎城闹”或“闹戏”,是流行在晋东南地区的一个地方小剧种,上党落子是河北武安落子的一个支流,约在清朝道光年间武安落子流入黎城,后同当地语言,民歌相融合,逐步发展为具有上党乡土风貌的剧种。除上党地区以外,晋中的左权、榆社,河北的武安、涉县等地也都有上党落子的演出。1955年,这一地方戏曲剧种正式定名为“上党落子”。 2008年6月7日,“上党落子”被录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称中国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中国戏曲作为中国民族戏剧的独有艺术形式,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数百年来,从城镇到乡村,戏曲演出总是与重大节日、庆典活动紧密相连。每当喜庆之日,城里乡间都喜欢搭台唱戏,让街坊邻里和众多乡亲分享喜悦与快乐,成为中国社会一道独有的文化风景线。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中国戏曲服饰中对人物的穿戴是非常严谨的。有许多人对戏曲服饰存在着笼统的认识,一些戏迷却能见衣辨人。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舞台艺术,戏曲服饰在这门艺术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从根本上说,戏曲服饰是从生活中来的,但戏曲服装与平常的生活服装有很大区别,是戏曲表演的艺术品。作为装扮角色的重要工具,服饰在演员和角色之间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的宋、元时期,戏曲还处在草创阶段,其服饰穿戴规制还比较简略。在北宋的时候,已经出现了专演“古人事”的杂剧段子,但是对于当时的演员演出穿什么样的衣服,文献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大致在元朝的时候,唱杂剧的演员就穿着戏服登台了。出自《元曲选后序》的成语“粉墨登场”,其原意就是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

  



清朝建立初期,满族统治者强令汉族臣民剃发易服,引起了民众的强烈反抗。为缓和矛盾,清王朝接纳了明遗臣金之俊提出的“十不从”建议,而“十不从”中“倡从而优伶不从”建议的采纳实施,不禁止戏曲演员沿用明代的戏衣,使戏曲表演者可以着明朝服饰进行演出。戏曲的演出剧目涉及的历史年代跨度较大,而戏曲表演者的社会地位较低,经济条件较差,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制作不同朝代的服装进行演出,因此演出者不得不制作一套通用的戏装进行演出,他们所能参考的戏曲服装都是离自己最近的明朝服装,因此他们使用的演出戏服都是以明代服装为蓝本的。

  



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戏曲服饰的穿戴固定下来,形成了服装和佩饰的特定规范,也即戏曲角色行当服饰的“通用格式”。中国戏曲服饰是古代服饰的美化与艺术的再创造,是在明朝服饰的基础上,糅合了上至唐代下到清朝的各种服装的样式而成的。所以戏曲中不论哪个朝代的人物,基本上都是以明朝服饰装扮为主,不受剧情中地区、季节限制,一切只为角色身份服务。将话题拉到开头,东庄村戏台上演出的传统剧目出现了杨延昭身穿清朝黄马褂、杨门女将头戴“大拉翅”帽饰的奇怪场景,可能与戏曲行业的没落有极大关系,传统戏曲演出没有市场,剧团和演员的经济收入持续下降,面临困境的剧团拿不出钱来购买像样的戏曲服饰,只能用社火表演的服饰来将就。(王建安  摄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