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它在悄悄改命,千万别让口头禅凌迟了你的幸福

 淳学周子淳 2022-01-22

大丽的先生老石喜欢用钢丝球清洁东西。一次大丽在厨房使用过钢丝球后觉得已经用脏用旧了就扔掉了,正好老石看见了就问:“怎么扔了?”大丽回答道:“旧了,可以换新的了。”因为手上正好有事,没有把新的钢丝球拿出来,大丽告诉老石钢丝球的储存地就去忙别的了。

过了几天后,大丽在厨房忙乎,老石要在阳台清理物品过来拿洗涤用品,大丽想起钢丝球的事顺口问了一句:“清理东西啊,新的钢丝球你拿到了吗?”老石说:“难道还指望你吗?

大丽心里咯噔一下很不是滋味,尽管知道老石实际上说的是“我拿到了钢丝球”,但老石这句话很明显传递出来是抱怨的情绪。一只钢丝球,几毛钱的东西,不至于啊。大丽心里愤愤地想:“这么小的事,好好答一句就好了,有什么好抱怨的?你凭什么抱怨!这日子过得不上不下,我这么辛苦,难道还指望你吗?

以往,这些话她可能脱口而出,继而引发一轮“大论战”;但大丽毕竟是之前参加过史芳岳老师课程的人,这些话她没有说,而是深吸一口气,想了一下。

大丽想起,“难道还指望你吗”其实是老石的一句口头禅,他常常这样说。最初的时候,大丽以为是一句戏谑调侃的玩笑话,并没有放在心上;后来在一起生活久了,对这句话已经没有感觉了。但事实上,这种说法对自己是有伤害的,对两人的关系是有伤害的。可怕的是,无论是老石,还是自己,这么长时间居然没有发现。

这就是口头禅,“无声无息”地在塑造自己的生活,甚至凌迟着自己的幸福。

大丽想了想,心里有了主意。等大家都忙完手里的活儿,过了一阵子,大丽拿出一张纸,笑眯眯来到大石面前说:“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吧!”大石有点惊讶,但接受了邀请。大丽接着说:“很简单,你照着这张纸,念一句,我回答你一句。”

大石念道:“你买好菜了吗?”

大丽答道:“买了。难道还指望你吗?

大石念道:“孩子接回来了吗?”

大丽答道:“接回来了。难道还指望你吗?

大石念道:“物业费交了吗?”

大丽答道:“交了。难道还指望你吗?

大石念道:“给天天的礼物准备好了吗?”

大丽答道:“准备好了。难道还指望你吗?

……

每一次的问答似乎都是那么的平常,那么不值一提,但十几个来回后,大石开始受不了了:“你是在说我吗?我会经常这样和你说话吗?”

大丽笑眯眯看着老石,不说话。老石这才意识到,自己确实常常说“难道还指望你吗”。这确实是他的口头禅!之前从来没有意识到。

大丽问:“我刚才那样接你的话,你开心吗?”老石嘿嘿笑,摸了摸头。

大丽接着说:“老石,你是一个心胸很宽阔的人,待我也很好,你那样说只是一个习惯而已,但这个习惯不正面,它影响着我们的关系和生活品质。现在你有没有意识到?”老石认真地说:“我意识到了。改掉它!”

大丽又说道:“我很好奇,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样的口头禅的?”

老石想了想,大惊:“我的父亲经常这样对我母亲说话。这可能是因为,我父亲认为,早些年我母亲拖累了他的前程。就是这句话——'难道还指望你’。我姐姐一直觉得自己嫁得不好,姐夫赚钱能力太弱,我姐也常说'难道还指望你’。我母亲有时候也会这样说话。”

每一句不经意的语言,后面居然都有一些“渊源”呢。

大丽说:“其实我也差一点习得了这句话。如果我们的孩子也习得了这句话……”

老石一拍大腿:“那就坏了!”

这个案例结局是舒适的:大丽和老石开始注意修饰自己语言。因为他们明白了,“负面的”口头禅就像一把把细小的尖刀,暗暗地一块块切割着他们的生活,如果放任着、不留意不修正,美好的情感和舒适的生活就这样被凌迟了,现实终究会变成负面语言所说的那样。这些模式还会不经意间,顽强地“遗传”给后代

在课堂上,史芳岳老师问学员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口头禅,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学员们活跃起来,纷纷列举:“怎么这么笨”、“烦死啦”、“真讨厌”、“瞧你这弱智”、“瞧你这熊样”、“累死啦”……还有一些脏话口头禅。

也有正面口头禅:“你好棒”、“你真行”、“太好了”、“真养眼”、“好大气”、“好走运啊”、“好可爱”……

其实,说这些口头禅的当事人,往往并非真的要表达这字面上的意思,仅仅是出于习惯脱口而出,习惯来源于成长背景(环境),习惯由语言和行为来呈现。说出的话、做的事会和环境发生作用,即重塑或固化自己的环境,一定的环境又使当事人重塑或固化了言行模式,最终会形成相应的结果,而大量的结果的累积则形成“命运”。

不经意的小小一句句话,有巨大的力量,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古人说“谨言慎行”,诚不欺我。常常抽离出来,留意觉察自己的言语和处事模式,并不断调适修正,这应该是普通人“改命”的必修课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