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取悦自己最好的方式,是多做一些没用的事

 蘑菇心理学 2022-01-22

【 蘑菇心理  第2377天 】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特别喜欢看《读者》、《意林》等类型的杂志,但得藏着掖着,因为一不留神就会被班主任没收,还会被附赠一句:

“都快高考了,你怎么还看这种闲书?”

顾名思义,闲书等于没用的书,至少在她眼里,这种无用功不仅对高考无益,还会占用我复习的注意力。

但恰恰是这些书中的许多好文、美文,帮我拔高了语文的分数,总分竟然比模拟考时高了一些。

给大家举这个例子,目的是想解释清楚,到底什么是“没用的事”。

从上面其实可以总结出两点:

一是,它能让人感觉到放松,能让紧绷的神经获得一些缓解。

就像许多人工作了一整天,回到家就想躺在床上,刷刷抖音,看看电视一样。

这类无用之事可以不用动脑筋,只需保持一个舒适的姿势 ,尽情享受即可。

二是,它在短期内可能看不到效益和回报,很大概率在一些所谓的人生阶段上,起不到关键性作用。

但是,这类无用之事你很喜欢,我们可以称其为爱好。

它也许与自身现阶段的学习、工作不搭边,但它可以激发自己的内驱力,让人自愿去做。

而所谓“没用的事”,只需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了。

既然很多人称之为无用,那为什么还要去做呢?

其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会纠结于这个点上。

不敢休息,不敢停下来,一旦放松就会产生愧疚感,觉得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家人。

曾经有一支团队研究“休息”的课题,结果显示,有10%的人,连“什么都不做”式的休息,都会感到担忧和紧张。

人是讲究平衡感的动物,就像一个秤砣一样。

如果只给一端不停的加“苦”的砝码,却不给另一边来点“甜头”使之平衡的话,久而久之,严重失衡,人就会变得极端。

甚至秤的一端会坏掉,人的精神也会分崩离析。

我们经常能听到长辈说,年轻人该多吃点苦,吃苦是福,这话不假。

但,懂得品尝甜,其实也是一种福。

让自己放松和休息,就是在给有些苦的生活,注射葡萄糖。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长时间处于高压下,不仅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还会严重影响自己的情感表达,抑制自己在情感世界里的表现。

比如,控制不住的生气、抱怨,甚至把负能量一股脑儿地倒给身边的人,伤害了家人,破坏了亲密关系。

因此,学会苦中作乐,平衡生活,也是人成长的必修课

此类“放松式无用”,不仅是对自己的身体与情绪有益,更是有益于关系和谐,有益于家庭和睦。

其次,只做有用之事,反而不容易过好当下

在现在这个社会环境中,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秉持着这样的有用论:

——什么能挣钱,什么才是有用,什么能出人头地,什么才是有大用,那种轻松又能挣钱的工作更是求之不得了。

自己的行为只跟随利益而摆动。

尤其是对刚出社会不久的年轻人来说,因为急于想要证明自己,所以只去符合父母的期待,只去符合社会的期待。

这样的人,也恰恰是最容易产生危机感的。

毕竟社会瞬息万变,这段时间它需要这样的人,过段时间它又需要那样的人,总有那么一个节骨眼,你会疲于应对。

更可怕的是,你会发现自己“多而不精”。

这也是很多人产生中年危机的根源,因为不够“专”,所以总是担心自己会被随时取代,于是整天忧心忡忡,焦虑不安。

满脑子都在害怕丢掉“有用之事”,反而把生活过得更糊涂,更负面了。

因此,生活依然需要“爱好类的无用事”来作为填充,比如,写作、音乐、画画、健身、徒步、爬山等等。

第一,它能够分散人的注意力。

人整天只想着利益等事,难免会变得浮躁。人的精神若只专注于物质生活,最终也会被物质所累。

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一两件自己喜欢的事,从中获得一些精神奖赏,给自己的精神世界保留一方安稳之地。

第二,即使是爱好,其质也可积少成多。

《三体》的作者刘慈欣便是利用工作之余完成这部科幻著作的,他在坚持爱好的同时,反而实现了更多的人生价值。

当然,很多人的爱好,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

但它却能帮我们均衡自己的价值观念,更重要的是,经过积累,我们可以发现自身更多的可能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不仅仅是拘泥于他人的需要。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无论是让自己休息放松,还是寻找一个生活的调味品,一个爱好,在当下看来,也许是没什么作用,甚至没什么意义。

但它对于生活的长远影响却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愉悦感、幸福感,很多时候反而是来自于它们。

取悦自己的前提,就是要先学会做些“没用的事”。

重视无用,人生方能受之大用

文 | 实用菌

↓加主编微信免费心理答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