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虚”与“阳虚”之“地魄汤”与“天魂汤”

 图书 馆员 2022-01-22

清代御医黄元御谈“阴虚”与“阳虚”之“地魄汤”与“天魂汤”

阴盛于下而生于上,火中之液,是曰阴根。阴液滋息,爰生金水。阴性沉静,其根一生,则沉静而亲下者,性也,是以金收而水藏。而金水之收藏,全赖胃土之降,胃土右降,金收于西而水藏于北,阳气蛰封,此木火生长之根本也。

胃土不降,金水失收藏之政,君相二火泄露而升炎,心液消耗,则上热而病阴虚。

人知其金水之亏,而不知其胃土之弱。胃以阳体而含阴魄,旺则气化而阴生。以气统于肺而实化于胃,肺气清降而产阴精,即胃土之右转而变化者也。是宜降肺胃助收藏,未可徒滋心液也。
地魄汤
炙甘草二钱, 制半夏三钱, 麦冬三钱, 芍药三钱 五味子一钱, 元参三钱 牡蛎三钱(煅,研)
煎大半杯,温服。
水为阴,而阴生于肺胃,胃逆而肺金不敛,君相升泄,则心液消亡,而阴无生化之原。麦冬、芍药,双清君相之火,半夏、五味,降摄肺胃之逆,元参清金而益水,牡蛎敛神而藏精。
若热伤肺气,不能化水,则用人参、黄芪,益气生水,以培阴精之原。此补阴之法也。
文章图片2 阳虚 阳盛于上而生于下,水中之气,是曰阳根。阳气长养,爰生木火。阳性浮动,其根一生,则浮动而亲上者,性也,是以木生而火长。而木火之生长,全赖脾土之升,脾土左升,木生于东而火长于南,纯阳之位,阴气萌滋,此金水收藏之根本也。
脾土不升,木火失生长之政,一阳沦陷,肾气澌亡,则下寒而病阳虚。
人知其木火之衰,而不知其脾土之弱。脾以阴体而抱阳魂,旺则血生而神化。以血藏于肝而实生于脾,肝血温升而化阳神,即脾土之左旋而变化者也。是宜升肝脾以助生长,不止徒温肾气也。
天魂汤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茯苓三钱 干姜三钱 人参三钱 附子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火为阳,而阳升于肝脾,脾陷而肝木不生,温气颓败,则阳无生化之原。脾陷之根,因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水寒。甘草、茯苓,培土而泻湿,干姜、附子,暖脾而温肾,人参、桂枝,达木而扶阳。
若肝血虚弱,不能生火,则用归、地、首乌,以培阳神之原。以火清则神发,血者,神魂之母也。
夫纯阳则仙,纯阴则鬼。阳盛则壮,阴盛则病。病于阴虚者,千百之一,病于阳虚者,尽人皆是也。后世医术乖讹,乃开滋阴之门,率以阳虚之人,而投补阴之药,祸流今古,甚可恨也。
陈士铎本草七言
陈士铎本草,学习中,共同探讨。 肾中水湿之气有,水谷不精湿热火,邪火不去无真火,泽泻泻火生真火,真火即生真水生,太阳膀胱不下通,有火无火皆水闭,邪火热膀干津液,口渴不利五苓散,邪火乃去真水存,火去水升津自润,二苓白术已泻水,泽泻泻水实泻火,补肾利膀口自闰。八味泽利水又补,引火下行泻有余,而不损火之不足。入水补火之不足,入火以泻水有余,虚寒夜多有遗溺,酸收益智萸五味,必加咸甘水补火。虚热大渴水不足,元沙生地地骨皮,苦寒必加咸甘品,利中补水口不渴。 薄荷风邪及忧郁,春日和风肝胆热。 祛湿消胀利小便,一二两用可利水,佐以健脾去湿药,不耗真阴下部湿。萎证阳明胃大肠,湿热去湿热亦去,薏仁诸湿多用之。 荆芥入血血归经,纯黑可散肾风邪。阳气怫郁微风散,薄荆防风紫苏柴,杏苏桔梗及荆芥,开宣肺气能排便。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上者越之火郁发,中满泻之木郁达,枳桔木香竹茹等,麻仁猪甲艾叶苦,下焦引水郁折之,苍柏膝薏加艾茴。
柴胡升麻气升阳,荆芥升动气易散,补气之药不可用。寒邪入胃火大炽,风邪入胃火微旺,寒邪入胃寒变热,风邪入胃喜风温,胃之自热风煽之,火必外泄不留胃,肤热汗多口不渴,伤寒恶寒不恶风,伤风恶风不恶寒。火热用凉火外泄,微火可以用寒解,火盛寒折闭成狂,火盛之极水必衰,补水之中来散火,火不干燥发越易。
虚火起脏实火腑,实火心包及胃火,虚火肝脾肺肾火。玄参泻浮游之火,生地止无根之焰。
防风散气功不补,加芪仅防风入里。
防己下焦肾湿热,有泄无补仅一用。
胃火热肺烁肾水,肾水若干相火腾,石膏胃火加参麦,石膏人参七三分,邪火盛极土衰极,保土肺相火知母。胃为肾关知母泻,虚火人参不共膏,正虚发狂舌必润,邪实发狂红黄裂,邪在营卫将入胃,大青少膏借麻桂,小青芍药治石膏。
徐加大黄人参归,气脱亡阴多当归。邪下上喘满痞闷,按痛不可按急下,生用后入一沸服。
黄连少用泻实火,虚火宜补不宜泻,火旺水衰火更旺,泻火不如补肾水。黄连人参噤口俐,白芍当归红赤痢。
肾气交心君火旺,补心火当补肾火,相火生肾水肾火,肉桂引相火归元,补肾火不能久用,君火上炎相火下,心肾不交人不眠,君火热能寒济肾,相火寒能热交心,黄连肉桂水火济,肉桂膻中补相火。
人参专入脾肺经,气分血分皆可宜,心八肝五肾有三,肝肾至阴宜多用,血精归芍萸地中,阴中有阳生血精。
土不克水火太微,
补水真火火生土,土健克水真火微,火微水旺土自崩,脾胃过弱饱满状,水胀徐参肾药中,阳气入肾火易生,引火入脾土自养,人参助水以生火,而非克水以生土。肾水得阳而变化,肾火随阳而升腾。阳虚之人阴必虚,阳旺之人阴必旺,阳虚补阳阴同补,阳旺助阳火盛虞,阳火盛则阴水衰,水衰则阳火更盛,人参但补阳虚阴,阳旺阴虚泡五灵。肾中阴虚火则动,虚火上冲肺满咳,当须补水以制火,破故杜仲温热品,人参肺热还伤肺,不可同用补水中。阳衰阴虚参重用,肾中下寒火不藏,上热之极下体寒,两足如冰参桂附。肾气欲绝气喘逆,人参入肾能回阳,实火而喘不可用。伤寒手足厥冷逆,四逆多参定肝气。人参君药宜共用,提气升麻和柴胡,和中陈皮和甘草,健脾茯苓和白术,远志枣仁定怔忡,薄荷苏叶止咳嗽,半夏白芥可消痰,石膏知母降胃火,附子干姜清阴寒。气脱一时血失顷,精走须臾阳绝旦,人参一二四五两,一剂煎服以回阳,他药辅佐相济成。凡人邪气易入身,皆因气虚不卫外,人参补虚以攻邪。邪初少用邪深多,邪之将去参为主。肾气不绝不用参。肺有邪火不得散,补脾生金咳胀满,肺不受生转受克,制其邪火兼益肺,人参可生不再破。阴虚夜重而日轻,阳虚日重而夜轻。误汗吐下皆伤胃,重用人参尚可安。少阴四逆寒吐卧,无脉不烦而发躁,阳已外越阴已绝,人参附子真阴阳。少阴脉微细欲绝,汗出不烦吐又利,加理中急固肾阳。伤寒利多多亡阴,脉反实乃邪气实,补正消水参加苓,正气不脱水邪止。
丹皮肝肾心包络,滋肾清肝凉膻中,补水制火桂附藏,六味调心肝脾肾,微阳助阴以生水,骨蒸髓热地骨血。
菊花明目退虚火,元参麦冬石膏伤,二两久服痿病痊,阳明退虚火补气。紫苏发表风肌喘,初邪人参助正气,实喘苏子虚耗气,加大人参和熟地,土为木制人滑泻,风药平肝不克土,辛能祛湿温去寒,辛香散气久服忌。色欲肝经血必亏,木无血养必生火,木克土后金受伤,无法克木木克土,滋肝平木酸收芍,木平而旺土亦旺。平肝补泻皆包含,芍取其寒制肝热。胃火之盛胃土衰,肝中血燥肝火旺,欲取胃水火更炽,芍药肝水足自养,胃水不干火自熄。肝火旺因血自虚,多用芍药皆可宜。多经补心肝气入,子母芍药补心肝。
郁气不舒终因肝,肝气不足郁乃结,气郁肾水不生肝,郁闷肝气必受伤,郁闷不舒克脾土,水亏金救不克木,虚者益虚芍利气,芍药酸收大舒肝,肝肾两亏多钱芍,不虚不郁芍药功。
芍药当归痢甚效,芍药甘草止痛神,芍药栀子肋痛解,芍药蒺藜目疾明,芍药黄芩可解热,芍药人参可益气,芍药四物可补血,产后寒入微分芍,阳明不用少阳和。芍药不能平肝木,盖因金弱不克木,肝弱芍药无效果,制肺有余补肝木。桂枝祛卫中之寒,麻黄解营中之热。头痛发热桂速汗,发热不痛已入内。寒气初入太阳经,少用桂枝去寒邪,过多热动太阳火,胃火上炎寒入胃,寒亦变热本症在。方草轩经方解读:理中丸
1、丸子较大,请嚼碎服用。
        2、本文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从开店至今,我接触了很多人,发现多数都有脾胃虚寒的问题,有些是肾虚导致的(纵欲),而有的是脾胃自身出了问题(过食生冷),中医有脾为后天之本的观点,可见脾对人体的重要性,我觉得有必要将脾虚的问题做一次剖析,把观点写出来以供大家参考。

       理中丸只有四味药,市面上都是党参代人参,本店选用东北林下参(详见附图),虽仍不能与古代人参相比,但已尽力将差距缩小,林下参与党参价格相差数倍,疗效也相去甚远,这一点要引起重视,本品9克为一丸,共10丸。

       人参遇热则性变,如红参成纯阳之物,为保留药性,打粉时除了采用冷却打粉方法外还有意减少了打磨时间,因此出来的药丸不是很细腻。

  【成份含量】人参(林下参)、白术、干姜、甘草(炙)(各一份),辅料为蜂蜜.
    【功能主治】脾虚胃寒、腹泻、腹冷、无力、身重、流涎、不渴。
    【规格含量】9g×10丸。
    【用法用量】每次1丸,每日1-2次,煎汤送服,酌情加减。
    【服用禁忌】阴虚便秘、畏热喜凉者禁服。
《伤寒论》:“大病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也,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寒多,不饮水者,理中丸主之。”

     大病过后,身体虚弱,正气不足,喜唾,流口水,不欲饮水,说明胸上有寒,这个寒,就是寒湿,是实证,由上可知,理中丸适用于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的脾虚病症。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小补脾汤(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三两)、白术(一两))

饮食不化,时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苦饥;或心下痞满,脉微无力身重,足痿,善转筋者方(即:消化不良,容易呕吐、泻利、善饥;或胃胀、脉搏微弱、无力、身体沉重、足下萎软、易抽筋)。

     心气不足,则没有精神,脾气不足,则没有力气,小补脾汤与理中丸组方一模一样,同时给出了更多症状,临床可参考。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脾虚,临床上都可以用理中丸来治呢?答案是否定的,就像很多人误以为肾虚了就要用肾气丸来处理一样,且不知肾虚有肾自身的问题,也有五行相克受累的问题,不追本逐源,怎么可能解决问题?
     为了更直观,我举个例子:
《金匮要略方论》:“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从上述条文,让人看了很糊涂,小建中汤到底是做什么的?主症又是什么?腹痛?遗精?但可以肯定的是小建中处理的是热证,手足烦热,咽干口燥,不是热是什么?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建中补脾汤(治脾虚,肉极,羸瘦如柴,腹中拘急,四肢无力方)”
    建中补脾汤和小建中汤的组方是一样的,由此可知,小建中汤所主的也是脾虚的病症,理中丸、小建中汤症状均四肢无力,可知,没有力气可以作为判定脾虚的一个标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小建中汤用的是桂枝汤的底子,桂枝汤为肝脾之剂,肝脾同调,而五行中肝木是克脾土的,如果肝气郁而不升,那么脾必然受克制,西医的肝硬化导致的脾肿大就是这个道理,肝为什么硬化?因为阴虚火旺,火灼血枯,壮火食气,小建中汤重用芍药以清火,则少火以生气,脾气生,正气得补,邪火自除。《灵枢·本神》:“脾藏营”,营,指循行于脉中的精气,它生于水谷,源于脾胃,有化生血液的功用,故常营血并提,脾气充盈,营血得补,则阴虚可解。
   由此可知,小建中汤所主的脾虚不是脾自身的问题,而是肝的问题,肝阴不足,阴虚火旺,则木旺克土,脾阴不足,处理上以调肝清热补脾体为主,而不是补气为主。
   而理中丸明显不是阴虚火旺的问题,而是阴寒内生的问题,我在肾气丸中曾经说过阴虚和阴盛的身体特征,所以你会发现,小建中汤症患者都是瘦瘦的,既主症所述的“赢瘦如柴”,脾气可能有点急躁,而理中丸症则可能会有点虚胖,为什么会虚胖?因为你体内的那点火根本无法充分燃烧脂肪,因此,身体特征也是辨别阴阳的一个辅助手段,就这么简单,那么,该如何理解理中丸?
《神农本草经》:“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神农本草经》:“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
《神农本草经》:“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
《神农本草经》:“白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黄帝内经● 素问● 脏气法时论》论曰:“脾德在缓,以甘补之,以苦泻之;肾德在坚,以苦补之,以咸泻之;肝德在散,用辛补之,酸泻之。”
人参、甘草味甘主补脾,白术味苦,补肾泻脾湿,干姜味辛补肝,助木疏土,两补一泻,达到补脾的目的。
     人参,主补五脏,且人参补气为阳,五脏属阴,肺为气之主,因此,人参为体阳而用阴,为阳中之阴,与肺体相合,甘寒之性与干姜同用,可制约干姜的燥性,避免伤阴,脾肺同属太阴,人参为太阴气药,太阴气旺则金不克木而肝气旺,肝木旺则木能生火,阴寒自消,党参不具备这个特性,以党参代人参是不明药理的表现,而现代医学家张锡纯竟然也赞同这个说法,实在让人遗憾。
     白术,天雄散中已经有过详细的说明,白术味苦补肾清热祛脾湿,为什么要考虑肾的问题?根据五行相克原理,脾土克肾水,脾弱则肾强,脾强则肾弱,如果一味的补脾,势必导致肾的虚弱,因此当我们考虑脾的时候一定不能忽略了肾的存在,这就是中医的伟大,也是中医和西医本质的区别,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理论是无法理解的。
     干姜,说明脾已由虚转实,本虚而标实,脾寒湿则肾更弱,因此用干姜助肝“克”土,祛寒湿破冰。土变“冻”土,干姜在所难免,干姜的作用就是破冰,去水毒,至此,我觉得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理中丸也是可以治肾虚的,你是否认同?”,很多人怕冷,总说自己是肾阳虚,认为肾出了问题,是否意识到了,脾胃寒湿也会出现肾“阳虚”症呢?
《金匮要略》:“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甘姜苓术汤:“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再服,腰中即温。”
     甘姜苓术汤,典型的“阳虚”治脾的方剂,严格来讲,这并不能算是阳虚,而是体内寒湿影响了脏腑气化流通,而寒湿有外在因素,也有内在因素,理中丸所针对的就是脾源性内在因素,如果是肾源性内在因素,那就是真武汤症。
     由上述可知,理中丸所针对的是体内正气不足,阴寒内生的脾虚病症,而最容易出现理中丸症的人就是那些平时身体阳气不足,而过食生冷(雪糕、西瓜)导致体内寒湿积聚而出现的腹泻、流口水等问题,同样是肝的问题,小建中汤为肝阴不足、肝火旺盛、肝郁克脾,脾主腹,所以有腹痛症,腹部,肚脐上下,肚脐上是胃的位置,肚脐下是肠的位置,因此肠胃痛为腹痛的一部分,理中丸为肝气不足,肝火不旺、木不疏土,无法制约脾土寒湿,胆郁克胃,因此也有可能出现胃痛的症状,方法上以补阳气为主,兼祛寒湿,一建中,一理中,一主降,一主升,一重在补脾体,一重在助脾气,所走的是两条完全相反的路。。
     抛给大家一个问题:“如何从中医脾的角度理解一、二型糖尿病?不能吃甘甜食物的糖尿病患者,是脾虚吗?”
关于剂量:
     原文:“右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眼,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热,可益至三四丸。”鸡子黄大,15克左右,目前没有这么大的药丸,而原方服用方法与煎煮汤药类似,并不是直接吞服,一丸就相当于一副汤药,而日三夜二如此的剂量,说明要速战速决,快速破“冰”,适用于平时身体素质还不错,而不适用虚劳患者,虚劳患者有气血两虚的问题,可能对干姜的燥热无法耐受,综合考虑,做成9克左右,见效后可尝试加量。 
关于加减法:
     理中丸原方中是有加减法的,这也符合中医辩证用药的原则,如果你有下列问题,只要够量,可以为你特别订做。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
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
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
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
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
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
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
     为什么腹满要去白术加附子?胸为阳主天气,腹为阴主阴气,胸满则天气不降,腹满则地气不升,地气不升在于阳气不足,白术清热,附子辛热,以附子暖水助肝气升发,现在市面上的理中丸基本都是附子理中丸,这是极其错误的,理中丸症是中寒之症,加附子,说明是中寒导致了下寒,既脾寒及肾,如果肾不寒,用附子只会无谓的消耗肾阴,临床只有在腹满时才能加附子,这个要引起注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人参,气味俱浓,气厚于味,是为阳中之阴,与肺相合,肺为气主,是为补气药第一,本店选用整根10年左右东北林下人参制作,去芦须(取代之前的园参),参味浓,保留人参精华之气,效果优于药店切片闻起来没什么味道的)
阳虚
天魂汤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茯苓三钱 干姜三钱 人参三钱 附子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火为阳,而阳升于肝脾,脾陷而肝木不生,温气颓败,则阳无生化之原。脾陷之根,因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水寒。
甘草茯苓,培土而泻湿,干姜、附子,暖脾而温肾,人参桂枝,达木而扶阳。
    若肝血虚弱,不能生火,则用归、地、首乌,以培阳神之原。以火清则神发,血者,神魂之母也。
    夫纯阳则仙,纯阴则鬼。阳盛则壮,阴盛则病。病于阴虚者,千百之一,病于阳虚者,尽人皆是也。后世医术乖讹,乃开滋阴之门,率以阳虚之人,而投补阴之药,祸流今古,甚可恨也。

 《四圣心源

----------------------------------
天魂汤
  【来源】:《四圣心源》 清·黄元御 著
  【组成】:甘草10g 桂枝15g 茯苓15g   干姜15g 人参15g 附子15g  【用法】:煎大半杯,温服   【主治】:阳虚之症   【方意】: 火为阳而阳升于肝脾,脾陷而肝木不生,温气颓败,则阳无生化之源。脾陷之根,因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水寒。甘草、茯苓,培土而泻湿,干姜、附子暖脾而温肾,人参、桂枝,达木而扶阳。---------------------------------
    天魂汤
方剂名解:
天:《灵枢 经水》: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
魂:《灵枢 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肝藏魂。
方剂组成:甘草2钱   桂枝3钱    茯苓3钱
          干姜3钱   人参3钱    附子3钱
方剂比例:2:3:3:3:3:3
方剂解释:人参加干姜:崇阳补火
          甘草加茯苓:培土泻水
          附子加干姜:暖脾温肾
          人参加桂枝:达木扶阳
方剂功效:
方剂加减:肝血虚弱,不能生火:加归,地,首乌。
方药解释:
甘草:味甘,气平,性缓。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备冲和之正味,秉淳厚之良资,入金木两家之界,归水火二气之间,培植中州,养育四旁,交媾精神之妙药,调济气血之灵丹。        
桂枝:味甘、辛,气香,性温。入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营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脱陷,降浊阴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能止奔豚,更安惊悸。
茯苓:味甘,气平,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利水燥土,泻饮消痰,善安悸动,最豁郁满。除汗下之烦躁,止水饮之燥渴,淋癃泄痢之神品,崩漏遗带之妙药,气鼓与水胀皆灵,反胃共噎膈俱效。功标百病,效著千方。
干姜:味辛,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手太阴肺经。燥湿温中,行郁降浊,补益火土,消纳饮食,暖脾胃而温手足,调阴阳而定呕吐,下冲逆而平咳嗽,提脱陷而止滑泄。        
人参:味甘、微苦,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入戊土而益胃气,走己土而助脾阳,理中第一,止渴非常,通少阴之脉微欲绝,除太阴之腹满而痛,久利亡血之要药,盛暑伤气之神丹。

附子:味酸、微苦、微寒,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入肝家而清风,走胆腑而泻热。善调心中烦悸,最消腹里痛满,散胸胁之痞热,伸腿足之挛急。吐衄悉瘳,崩漏胥断,泄痢与淋带皆灵,痔漏共瘰疬并效。

阴虚阳虚,望望便知
阴阳是一种状态,就像盖房子,想把房子盖好,就得先打地基。地基就是阴,楼体就是阳,地基和楼体不协调楼就会塌。气血是构成人体生命的两种能量体,只要用五行生克的方法,达到阴阳平衡状态,假以时日,就会达到气血充盈的结果,人就会健康长寿。

气血是构成人体的两种物质。如果把生命比作蜡烛的话,那么蜡烛的主体便是血,蜡烛的捻便是气,火苗便是生命。

蜡烛没了就剩捻了就是阴虚,阴虚火旺,当火苗快干快灭之前,火会非常旺,我们平时所说的回光反照就是这种现象。

阳虚就是相对捻特别细,气弱的话小病会很多,久而久之便会出现气绝身亡。

阴阳双虚就是蜡烛主体也没了,捻也没了,人就不久于人世。

我们生病一般是先阳虚后阴虚最后阴阳双虚。阳虚的过程会小病不断,怕寒,头疼、感冒、腰酸腿疼;阴虚没有什么状况,但是实际上病情却加重了,现在大部分人处于阴虚的过程,表面看来身体好得很,殊不知表面的安宁却潜伏着大病;到阴阳双虚,出现大病,不治之症,如糖尿病、肥胖症、癌症。捻补齐,液补足,火苗均匀燃烧,又不大,苗大寿短,火苗小容易得病。气血充盈,捻充实,密度加大,捻紧不灭苗不大,捻松火苗着得快,气充实—紧实均匀,血盈满—饱满齐全。
五行就是平时吃的食物,五果、五蔬、五谷、五禽,都是从自然界摄取五种营养元素的途径。木、火、土、金、水,(大象)对应的脏器是:肝、心、脾、肺、肾,对应的五色是:绿、红、黄、白、黑,对应的五味是酸、苦、甘、辛、咸。五因、五境、五情志,中医是平衡为期,吃什么补什么最终目的要阴阳平衡。五种东西的目标是要达到平衡,如果木太长了,这边是火,只有把火延长或把木降低。做木桶也是一样的,由五块木板组成一个木桶,如果某一块太长,其他的太短,就会造成浪费。人类的寿命是五个要素的短板来决定的,把五块木板当成肝、心、脾、肺、肾。如果心脏能活200年,脾只能活50年,脾没了其他的也不能活,可以取高补低。
五行有个生克的概念和每个脏器和每种颜色都有相生相克的关系。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是肝生火,火是心生脾,土是脾生金,金是肺生水,水是肾生木。脾虚了,心是生它的,就要调解心脏和心情。脾虚,作用在脾上叫治,作用在心脏叫调,作用在肺上叫养。《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要想一个人健康,要养、调、治立体医学才可以。作用于病灶上叫治,作用在它生克的脏器上叫调,作用在生克它的脏器上叫养。手诊手疗,直接作用在手部反射区叫调。如心脏出问题,直接作用在心脏上叫治,作用在心包经上叫调,作用在生它的肝经叫养。从穴位上讲有近端取穴,中端取穴和远端取穴。近端了取穴作用在主要经络上,中端取穴作用在脏器周围,远端取穴作用在遥控器上及反射区上。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如果肝火旺,金克木,可以加大肺的宣泄,通常肝火旺的人肺一定出问题,因为克不住它,肺是肝脏的主宰(肺是由肝脏主宰?)。每一个脏器有一个管它和被它管的,它在中间位置。管它的肺出问题,宣泄就出问题,通常点穴在肺阴经上点,肝火自然下调,点太冲穴也可以降肝火。五种颜色也有相生相克的原理,木、火、土、金、水对应五色是绿、红、黄、白、黑。胃、心脏不好,用红的来生它,穿衣服吃东西都应该以红色为宜。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方法,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假以时日,必会达到气血充盈、精神饱满的健康长寿目的。
综合诊断
我们观察一个人的阴阳实虚、气血盈亏、经络通塞主要主要以望诊为主。四诊,望闻问切,望诊为神,闻出病为圣,问出病为巧,切出病为工,这是最下等的是切脉、搭脉、触诊。
望诊主要是先分阴虚、阳虚,人有病没病在于阴阳平衡,再加上气和血,什么负责阴的呢,阳虚是什么出毛病,是气出了毛病,哪管气,是肾和肝,阴虚是什么出毛病? 什么管造血,是脾和胃,血是口腔吃进去,靠胃来消化,胃下边和十二指肠是一体的,小肠和大肠是一体的,胃和十二指肠负责消化,小肠和大肠管吸收,统血主管是脾,统气主管是肾,先天之本藏于肾,后天之本藏于脾。
看一个人是肾虚还是脾虚,也就是阴虚还是阳虚?望诊首先从脸上看,望神,望眼神,望脸的颜色、气色。看病不分阴阳,不懂十二经络没用。血是什么颜色,人光明润泽,脸色无光,阳虚,肾是发电的,左肾为火线,右肾是零线,脸、脏器是灯泡发光,电压220v灯亮,如果电压低,110v,灯还亮不亮?脸上无光是阳虚,电压低,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酸懒无力,怕冷,没劲,没有抵抗力,没有阳光,能量少,生下来电压是220v,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耗气,电压逐渐下降,最后脱阳而死,阳在肾里。没有光了,看光泽重点看印堂,两个颧骨,无光是肾虚,女士爱得妇科病、附件炎、乳腺增生,阳虚的人通常得病往下走,腰腿疼;看手背和大鱼际有青筋一定腰疼,无名指和食指这个地方有青筋,下肢疼,膝盖疼,中节指骨段,青筋鼓得越高、颜色越重肾功能越低,色浅—轻,青色,黑色—重,瘀毒多,尿毒症,肾阴虚肝气不足,肾阳虚;阳虚手软,往后上翘,掌指比例失调,掌小指长,阳气不足,包括胆气不足,通常好依赖,较温和;往前靠,掌大指小的人有主见,力量型,不受人支配,自己作主,自己想法多。阳虚怕冷、女士宫寒、腰腿疼、易痛经、阳虚好调,点火就着,像花一样干了,浇水就润。

阴虚:不太好治,无润泽,脸色发干,眼角爱起皱纹,颧骨有红晕,不包括红血丝,肌肉挺起(阳虚肉往下耷拉)手硬,往上走,点火就着,心、脑往上,回光返照一刹那阳虚极限,有限的烧净,油灯没油就没阳,可加油;杯子坏了,人是负阴包阳,阴有形,阳无形,体为阴,灵魂为阳。

阳则仙、纯阴则鬼,专治阳虚的“天魂汤”!
阳盛于上而生于下,水中之气,是曰阳根。阳气长养,爰生木火。阳性浮动,其根一生,则浮动而亲上者,性也,是以木生而火长。而木火之生长,全赖脾土之升,脾土左升,木生于东而火长于南,纯阳之位,阴气萌滋,此金水收藏之根本也。 
      脾土不升,木火失生长之政,一阳沦陷,肾气澌亡,则下寒而病阳虚。 人知其木火之衰,而不知其脾土之弱。脾以阴体而抱阳魂,旺则血生而神化。以血藏于肝而实生于脾,肝血温升而化阳神,即脾土之左旋而变化者也。是宜升肝脾以助生长,不止徒温肾气也。 

天魂汤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茯苓三钱 干姜三钱 人参三钱 附子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火为阳,而阳升于肝脾,脾陷而肝木不生,温气颓败,则阳无生化之原。脾陷之根,因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水寒。甘草、茯苓,培土而泻湿,干姜、附子,暖脾而温肾,人参、桂枝,达木而扶阳。 
若肝血虚弱,不能生火,则用归、地、首乌,以培阳神之原。以火清则神发,血者,神魂之母也。 
       夫纯阳则仙,纯阴则鬼。阳盛则壮,阴盛则病。病于阴虚者,千百之一;病于阳虚者,尽人皆是也。后世医术乖讹,乃开滋阴之门,率以阳虚之人,而投补阴之药,祸流今古,甚可恨也。 
              这段话出自于四圣心源原文,是什么意思呢?说的是人的阳气旺盛于上而生于下,水中的气才是阳的根本。阳气有生养的意思,于是就产生了木还有火。阳气的性质是清浮向上而动,它的根一旦产生了,就会浮动而亲上,这是阳的本性使然,所以木气生发火气而长。而木和火之所以能生长,完全依赖于脾土上升的性质。脾土左升,所以肝木生于东方而火长于南方纯阳之位,而这时物极必反,一丝阴气得以渐渐萌生,也是金和水收藏之性的根本。
       如若脾土不升,木和火失去生长的职能,阳气沦陷,肾气消亡,就会出现下焦寒凉的阳虚病症。
       普通的医生只知道阳虚是因为木还有火的衰弱引起的,却不知道脾土衰弱才是根本。脾本属阴而抱阳魂,脾土旺则血升而神化。因为血虽然藏于肝而实则生于脾,肝血之所以能够温升并且化为阳神,其根本原因就是脾土左旋的变化而来。所以治疗阳虚的病症,最适合调养肝脾助阳气生发向上,不单单只是温补肾气。
天魂汤:
       甘草二钱,桂枝三钱,茯苓三钱,干姜三钱,人参三钱,附子三钱。上药煎成大半杯温服。
       火为阳气,而阳气生于肝脾,如果脾土衰弱肝木不升,则温升之气颓败不足,阳气就没有生化之源。而脾土衰弱之根本,是因为土湿之性,为什么土湿?根源是水寒。甘草、茯苓,培土泻湿,干姜、附子,暖脾温肾,人参、桂枝,条达木气而扶阳。如果肝血虚弱不能生火,需用当归、地黄、首乌,以培补阳神之根源。因为火不过于炎热才能生神,血者,神魂之母也。夫纯阳则仙,纯阴则鬼。阳盛则壮,阴盛则病。病于阴虚者,千百人中只有一二;病于阳虚者,尽人皆是也。后世医术错乱,出现了滋阴之法门,大多对于阳虚之人,而投以补阴之药,祸流古今,甚可恨也。
黄元御作为一代大家,乾隆御医,扶阳祖师,对中医的贡献非同寻常。可以说是唐宋以后中医界拨乱反正的代表人物。黄元御以阴阳变化,五行生克,脏腑生成,气血原本以及精神化生等阐述的天人观,做“天人解”。将阴阳学说引伸到脏象,经络,气血,津液,皮肉,筋骨,毛发,孔窍甚至精神方面,真正实践《内经》所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以此经纬着人体与疾病关系揉合成井然有序的整体。这对于当时已成溯流而识症而不识证医法是一种否定之否定式矫正。回归中医本源,运用中医思维来认识世界认识人体认识疾病,这才是真正中医。一切识症不识证不知阴阳只知头痛医头足痛医足者,均伪中医耳!这对时下以西医思维用中草药治病的西化中医来说,黄元御学说仍然具有巨大学术意义与临床意义。其《四圣心源》纵观始末,或用“左升右降,一气周流”可概括之!

如何理解中医的两个灵魂“阴虚阳虚”

阴虚阳虚是中医人都在讲的话题,也是整个中医的两个灵魂。古人论阴虚阳虚的著作不胜其数,而清代黄元御先生所论的阴虚阳虚,我觉得是最贴近阴阳图的,阴阳图有阴阳二鱼,相互交合,黄元御先生把它运用到中医里,为我们后世中医学了留下了极大的便利。

中医思维原创 如何理解中医的两个灵魂“阴虚阳虚”

黄先生认为:阴虚是“胃土不降,金水失收藏之政”我们先来看看黄先生书中所写的阴虚:

“阴盛于下而生于上,火中之液,是曰阴根?癸水原由肺金下降所化,'肺为水之上源’,是阴根在上。阴液滋息,爰生金水,阴性沉静,其根一生,则沉静而亲下者,性也,是以金收而水藏。而金水之收藏,全赖胃土之降,胃土右降,金收于西而水藏于北,阳气蛰封,此木火生长之根本也。胃土不降,金水失收藏之政,君相二火泄露而升炎,心液消耗,则上热而病阴虚”。

黄先生治疗阴虚,讲“宜降肺胃以助收藏,末可徒滋心液也”而创出“地魄汤”之名方,“地”为阴,“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阴精为“魄”即辛金所化,故取名“地魄汤”。

中医思维原创 如何理解中医的两个灵魂“阴虚阳虚”

我们看看《地魄汤》的组成:

制半夏三钱、北五味一钱(研)、麦冬三钱(去心)、芍药三钱、元参三钱、牡蛎三钱(煅,研)、甘草二钱(炙)

麦冬、芍药,双清君相之火,半夏、五味,降摄肺胃之逆,元参清金而益水,牡蛎敛神而藏精”,炙草培土升脾阳,以助降胃逆。“若热伤肺气,不能化水,则用人参、黄芪,益气生水,以培阴精之原。此补阴之法,黄元御用益辛金之气而生水,以培阴精之原,此是真正的补阴之法,治本之术!

再来看看黄先生所论之阳虚:

黄先生认为:阳虚是“脾土不升,木火失生长之政,一阳沦陷,肾气凘亡”“阳盛于上而生于下,水中之气,是曰阳根”心阳在上,而心阳由水生之木所化,所以说阳根在下,在癸水,肾为火之阳根。阳气长养,爰生木火。阳性浮动,其根一生,则浮动而亲上者,性也,是以木生而火长。而木火之生长,全赖脾土之升,脾土左升,木生于东而火长于南,纯阳之位,阴气萌滋,此金水收藏之根本也。脾土不升,木火失生长之政,一阳沦陷,肾气凘亡,则下寒而病阳虚”。

中医思维原创 如何理解中医的两个灵魂“阴虚阳虚”

黄先生认为治疗阳虚,“是宜升肝脾以助生长,未止徒温肾气也”应该用升肝脾的方法以帮助阳气之生长,而不是仅仅单温补肾阳。创立治疗阳虚的:天魂汤,为什么取名“天魂汤”?天为阳,“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阳神为“魂”即乙木所化,故取名“天魂汤”。

《天魂汤》的组成:

茯苓三钱、甘草二钱、干姜三钱、附子三钱、桂枝三钱、人参三钱。这个方子,就是黄芽汤加桂枝、附子,所以说黄芽汤是黄氏群方之祖。

甘草、茯苓,培土而泻湿,干姜、附子,暖脾而温肾,人参、桂枝,达木而扶阳。”“若肝血虚弱,不能生火,则用归、地、首乌,以培阳神之原。以火清则神发,血者,神魂之母也”

这就是黄元御先生的阴阳之法,着重之点,就在于中气,人体阴阳升降之动力来源于中气,作为中医人掌握人之中气,就掌握了人体之枢轴,就掌握了人体之全局。因此黄氏告诫中医:“医家之药,首在中气”,“阴阳不过中气所变化耳”“ 中气升降,是生阴阳”,中气之治就是必须平衡阴阳。是黄元御医学理论的精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