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周试玉(268)|嘉宾【段维 曹辛华 李晓刚 吴晓晖】

 小楼听雨诗刊 2022-01-23

前 

周刊所载,玉耶石耶,评以试之,故名“每周试玉”。《诗经》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玉润光华,申发将利于欣赏;玉瑕微疵,点到或益于成器。诗友切磋,交流碰撞,集思广益,是所望也。评者公心,诗家平心,读者赏心,编者用心,持此四心,共襄雅事,岂不快哉!

本期小楼《每周试玉》栏目,邀请嘉宾在小楼周刊(273):2022年第三期,自选数首点评并刊出。(有自愿参加小楼【每周试玉】栏目者,请先关注公众号,由下期嘉宾从每期周刊或者周刊后面留言,自选数首点评并在小楼所有平台刊出。小楼各类点评作品会选用在《中华诗教》纸刊上固定的【小楼荐诗】栏目组刊出。如有异议的诗友请留言跟小编联系。)


盆景树
陈镇(河南)
一生寥落未成林,每到春来绿意深。
纵是身经百般曲,依然不改入云心。

段维点评:这首七言绝句以物喻理,三四句相反相成,可作励志警句看。

曹辛华点评:此诗末两句有境界。唯总体令人未知所云。若将第二句“意深”改作“满盆”则扣题紧。

吴晓点评:自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之后,盆景就不再受诗家青睐了。这首诗反龚自珍之意而为之,草木何辜?虽然寥落难成林,一样把绿意献给大地。转结部分尤为出彩,也写出了普罗大众的心声:纵然命途多舛,百般曲折,仍不坠青云之志。全诗浑朴大气,每一个字都推敲得精到而读之无斧斫痕迹,足见功力。



访张华兄鹿泉新居
江合友(河北)
乘风一路向春天,去撷西山岭上烟。
凝珀分茶香斗室,飞霞如雁落双肩。

曹辛华点评:此诗从虚处着笔。第二句化陶弘景“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语而能夺其胎。尾句改后,将霞与雁合为一动漫镜头中,佳。

吴晓点评:访友新居,一首极为普通的应制诗,全诗并无太多新意处。然而诗人用深厚的功底和高明的技巧把一个看似无味的题材写出了味道。起句本来是向朋友新居而去,诗人却写一路向春天,岭上采撷的本应该是花果之类物品,然而诗人却是要去撷岭上烟,一下将平淡的词句写出了意趣。转结写到友人新居悠然品茶,任飞霞落日洒落双肩,一派山居田园韵味。全诗无一字写主观,似乎描写的都是客观。但读完全诗,诗人和朋友的学识、品味、身份、交情、心绪以及新居的环境和品质等信息已经透露给读者了。



回老宅得句
王玉英(河北)
春秋几度始还乡,往事掀开已泛黄。
阶下这株酸枣树,依然守护旧时光。

曹辛华点评:尾联写出怀旧之境。佳。

李晓刚点评:此诗一二两句言几度春秋,始回故乡,寻找往昔但记忆模糊,“黄”字用得妙;三四句峰回路转,一株不起眼的酸枣树,却让失落的远方游子有了少许心灵慰藉。本诗成功之处就在于写景虚实相间,情感起伏抑扬,收放自然有度,第三句“酸枣树”一句,景小而情重,更使全诗在过去现在的幻觉转换中戛然而止,余味绵长。

吴晓点评:转结佳,乡情感人。“阶下这株酸枣树,依然守护旧时光”。往事依稀、历历在目。



思故友
张明新(山东)
人如花也不长开,遥痛知交落夜台。
屏上空留微信号,再无半字发过来。

李晓刚点评:用眼前物,道心中痛,自然真切,哀婉动人,语虽淡情自浓。

吴晓点评:这首悼亡诗情真意切,又极富时代感。无传统悼亡诗的伤春悲秋,怨天哭命,而是从一个小细节把情感真挚地流露出来。故友已去,微信号怎能忍心删除?虽然再也不会有信息发过来了,但诗人总是在心里期冀些什么,仍然不愿相信斯人已去。读罢令人动容。


重返西溪里
何正彪(浙江)
往返西溪里,长程复短程。
乌篷摇欸乃,黄鸟啭嘤鸣。
因染烟霞癖,才耽山水情。
形骸不由我,放浪踏潮声。

段维点评:李白有“长亭更短亭”句,陈允平有“长亭复短亭”句,这首诗有“长程复短程”句,引人联想。颔联包含颜色对、拟音对,很是美目美听。颈联用流水对一气呵成,自然真切。尾联以发感绾结回扣题目,本想将“放浪”视作一语双关,终究过不了“踏”字坎,故作罢。全诗雅致旷达。



农历腊月与胞弟老五视频
薛维敏(新疆)
任尔朔风牵客尘,关河遥隔未孤身。
一帘旧梦江南雨,九啭新莺北国春。
酒至微醺忆昆仲,歌因快意起鲈莼。
故乡山水何曾远,今对频中望月轮。

段维点评:怀人之作不落俗套。寓情于景,摇曳多姿;寓情于事,化典无痕,自然成就中间二联,章法上错落有致。尾联就题转合,尤以视频中的月轮意象呈现,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之余效。



回老家过春节
方瑜泉(湖北)
岁暮归心疾,山高壮此行。
松张臂来抱,溪唱曲相迎。
入耳乡音熟,凝眸面孔生。
酒香飘隔竹,鸡犬两三声。

曹辛华点评:此诗写归乡所见。颔联拟人写景生动。颈联则写出以两镜头沧桑感。唯尾联上句较生硬。



腊八粥
贾建明(四川)
超市归来橱下忙,淘莲择绿透纱窗。
老妻知我加班苦,腊日黄昏已煮香。

曹辛华点评:此诗“煮香”语佳。然“腊日黄昏”语太费,可改为“如豆残阳”。



夏夜偶感
李玉玲(山东)
寂静山村近小河,清波荡漾柳婆娑。
梢头还是那轮月,却比城中亮许多。

曹辛华点评:此诗尾二句如流行歌曲“城里的月光”之妙。写出乡村之美。



耙 盐
杨成东(广东)
关心烟外是何人,满面风霜半老身。
双手不辞盐卤苦,日高耙出一堆银。

曹辛华点评:此诗尾句妙。一“银”字双关,既写颜色,又写生计。唯首二字可改为景语,如“漠漠”“渺渺”之类。



读疫情
宋彩霞(北京)
雪落中门寺,风牵古道亭。
神州新灶碧,海外旧烟青。
生活关情势,寒伤入地形。
临屏今一读,浑欲不堪听。

李晓刚点评:全诗对仗整饬严谨,起承转合,自然婉转,情感真挚,幽思存焉。好诗!



次韵并寄小玲姐
张志坚(上海)
似水流年漫剪裁,缘深自有故人来。
与君再续云山约,不负春风十万梅。

李晓刚点评:本诗起句不错:“似水流年漫剪裁”,化用古诗句好,惜乎缺乏整体呼应衔接,底下二三四句似乎忘了“剪裁”的比喻,各说各的。对比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三句“裁”自有四句“剪刀”的呼应承接,二句相生共映,才有脍炙人口之千古名句。清薛雪《一瓢诗话》)云:“大凡诗中好句,左瞻右顾,承前启后,不突不纤,不横溢于别句之外,不气尽于一句之中,是句法也。”可与作者共勉!



父畅游台湾
窦小红(甘肃)
我携慈父入台游,初见滔天瀚海流。
欣喜如狂追骇浪,开怀眺远豁清眸。
椰风起处波澜涨,月下朦胧云镜浮。
竦峙岛礁千万变,疾驰轮渡弄潮头。

李晓刚点评:描写好,但中间两联情不足,缺乏跌宕起伏。



壬寅新春将至同仁相约以赋之
李明科(安徽)
青帝情浓总佑人,淮城是处已先春。
山间风剪梅腮破,湖畔霜敷柳眼新。
楼院紫盆花气足,门联金字纸香匀。
画翁把酒轻挥笔,十里春烟入远津。

李晓刚点评:对仗工整,景色描写远近相映,但总觉缺了什么?清人吴骞云:“律诗中二联,往往一联写情,一联即景。情联多活,活则神气生动;景联多板,板则格法端祥。”可与作者共勉!



忆故地重游有记
史济民(上海)
重回故地感茫茫,又见繁花又断肠。
今日思君春梦短,当年笑我水云长。
愁吟有泪因千里,欲醉无人共一觞。
好句虽多寄何处,凭空再说凤和凰。

李晓刚点评:本诗情浓气畅,起伏抑扬,咫尺千里,胸襟自开,收放自如。你与我,今与昔,皆为我所遣用。



斗百草·与诸位友人共聚有感
李恭震(上海)
暗宇微茫,梦长时叹天应晓。露落云停,树低风歇,霜色浸冰百草。影徘徊、病霭疫山河,人间半老。总信断江东,乡关久别,驿尘飘渺。
回想当年情景,唯伴孤星,无处寄怀心未了。雾锁重楼,雪封双岸,共谁饮、芦中恨杳。浮沉事,纵有千杯难倾倒。剑声悄。夜依然、寂寥也好。

李晓刚点评:本词颇得长调收放跌宕之法,寄托遥慨而又欲说还罢,正是作手技巧。上片言景,景中含情,下片抒情,情中有景,有宋词风采。


西江月·读史
杨逸明(上海)
秽史斑衣戏彩,鬼雄活色生香。天翻地覆说兴亡,打得山河染恙。
争夺玉冠金带,残存黑洞幽光。五千年似一条江,全在指尖流淌。

李晓刚点评:胸意荡漾,词情流淌,千年历史,黑洞幽光,看得透,解得彻。结尾以小喻大,妙哉!



行路难·西安封城二首其一(依李白《行路难》韵)
——2021年12月20日起上班需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于12月23日0时封城。
胡安顺(西安)
封城堵路查核酸,人力物力耗万钱。
惊世繁华忽不见,古都一夜被戒严。
抢购风潮多地起,亲友隔空祝平安。
千家禁足不得出,开窗远望心茫然。
行路难!路不通,疫情重,天亦寒。
且把希望寄来年,开春再上终南山。

李晓刚点评:虽借用李白《行路难》而真我自现,语言平淡而寄托遥深,铺写封城而忧重思切,诗史存焉!



重 逢
王惠维(山东)
眼角鱼纹鬓角霜,已非昔日小姑娘。
回头顾影忽怜我,也被风尘盖上章。

吴晓点评:结句佳,“也被风尘盖上章”。全诗写重逢两人的岁月痕迹,有赋比,无兴。



山中路遇老农
王正宁(重庆)
四季稼禾长满坡,寒来暑往苦辛多。
谁知踽踽荷锄者,曾是军中小帅哥。

吴晓晖点评:读罢令人唏嘘不已。昔日军中小帅哥成了今日步履蹒跚的老农。人生际遇,为之奈何?



毕业三十周年同学聚会仙都
王继良(杭州)
虽出校门三十秋,犹将底片一张留。
年轻不懂如何爱,等到同框已白头。

吴晓晖点评:转结佳,忆青春,伤韶光。“年轻不懂如何爱,等到同框已白头”。初恋时不懂爱情的唏嘘。

本期嘉宾简介

嘉宾排名 论齿为序

段维,1964年生,湖北英山人,法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兼任中华诗词学会乡村诗词工作委员会主任、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心潮诗词》评论双月刊主编。
曹辛华 1969年生,河南巩义人。现为上海大学特聘教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上海大学“伟长学者”,上海大学中华诗词创作研究院院长、现当代旧体文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世界汉学中国文学分会常务副会长、世界汉学研究会晚清民国文学副会长、中国文章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近代文学会常务理事、宋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江苏省333人才工程领军人才,《民国旧体文学研究》主编。主要研究方向:诗词学、唐宋文学、现当代旧体文学。

李晓刚  字陶之,号陶轩主。陕西蓝田人。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西安培华学院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教授,长安诗人。兼任陕西诗词学会副会长、全国财经院校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诗词百家、小楼听雨诗刊特邀评论员等职务。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及研究工作,兼涉诗词创作,诗词作品多见于《中华诗词》《诗词》《当代诗词》等十余种专业刊物。出版诗词作品集《终南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诗词创作概论》(三秦出版社)、高等教育教材《大学国文》(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等多部著作。

吴晓晖 中华诗词学会现当代工作委员会创作部部长、当代诗词精品研究中心副主任、湖南省诗词协会副秘书长、湖南省诗词协会青年诗词工作委员会主任、湘江诗会执行会长、《诗词百家》杂志副社长、《诗国前沿》杂志编委。

编辑/章雪芳    校对/冯 晓



点击回顾

小楼周刊(273):2022年第三期
每周试玉(267)|嘉宾【杨新跃 王金龙 何其三 杨强】
【小楼听雨诗刊】2021年(10-12)月目录(年总结)
第四届【人间要好诗】大赛获奖作品公示
特辑 | 《小楼听雨》诗词平台五周年


书 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