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徽黟县这六个古村镇值得一去,每一个皆是一幅画,建议收藏

 小天使_ag 2022-01-23

黟县地处黄山西南麓,南靠齐云山,北邻九华山。它是黄山市下辖的一个县,徽州六县之一,县人民政府驻地碧阳镇,距黄山市区约54公里,黄山区约76公里。黟县因黟山(黄山的古称)而得名,是全国历史为悠久的文明古县之一,也是“徽商”和“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黄山山脉西段横亘县境中部,与黟县境内连绵的群山连为一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它和外界的联系,却也因此造就了黟县迷人的生态环境。交通的闭塞,使其自古便少受战争的浩劫,这进一步保护了黟县“世外桃源”的景致。明清时期,徽商兴盛,在这里留下众多古民居、古祠堂、古文化遗迹等,至今保留完整的古民居多达3600幢之多,为皖南之首,享有“明清民居博物馆”之美誉。


黟县的古村落特色鲜明,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营造之精、装饰之美,令人叹为观止,其中又以西递、宏村尤甚。2000年,西递、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 西递、宏村又被列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黟县还享有“电影城”之称。除了电影《卧虎藏龙》和(苏乞儿》之类的经典古装动作片,这里还拍摄了《三城记》、《小花》、《凤月》、 《菊豆) 等众多的优秀影片。


01西递——桃花源里人家素有“桃花源里人家” 之称的西递,是人们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因村中环绕的河水由东向西流,所以西递在古时称为“西川”,又因此处曾设有驿站,用于递送邮件,故改名为西递。


西递村是以胡姓为主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在历史上,它的兴衰都和胡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在此繁行生息,逐渐形成村落。


从1465年起,胡家开始经商,并获得成功,继而建房、修祠、铺路、架桥,使这里得以发展,面貌得以改变。到18~ 19世纪,西递的繁荣达到最高峰。如今,在经过很多年的社会动荡和风雨侵袭后,这个古老的村庄,虽然许多建筑已不复存在,但保留下来的古民居,完美地呈现了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西递村群山环拖,有三条溪流从村北、村东流经全村后在村南会聚。整个村落仿船的造型而建立,有“借水西行,得神助,从而大吉大发”之意。一条纵向的街道、两条沿溪道路,构成西递的主要骨架,从而形成以东向为主,南北延伸的街巷系统。


村中所有的街巷,都以青石铺成,散发着悠悠的古韵。街巷两旁,古色古香的建筑错落有序朴素淡雅。村内现存许多明、清古民居、祠堂,包括凌云阁、刺史牌楼、西园、东园、桃李园、瑞玉庭等,都堪称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西递村中的各家各户,其宅院都颇为雅致。大门以青石做框,上部镶嵌门 门罩,雕刻的内容均选用花鸟虫鱼或历史场景为题材。而房间的梁、枋、斗横、隔窗等雕刻,异常精美,令人忍不住多看几眼。


这一处处无与伦比的木雕、石雕、砖雕,以及绚丽的彩绘、壁画,都体现出中国古代艺术的精深与博大。2000年,西递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1年,这里被正式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


02宏村——中国画里的乡村宏村位于安徽省黄山西南麓,距黟县县城约11公里,作为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 1162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宏村,古称“弘村”,据《汪氏族谱》记载,当时因“扩而成太乙象,故而美日弘村”,在清代乾隆年间更名为“宏村”。


宏村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因常云雾缭绕,宛若仙境。云雾时而如泼墨重彩,时而又若淡抹写意,若隐若现中,像极了一幅美不胜收的水墨画,同时亦让人生出一种好似在梦中的不真实感。因此,这里便有了“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名。整个村落占地约28公顷,其中被界定为古村落范围的面积大约19.11公顷。


宏村为汪氏家族的聚居之地,当时的汪氏为中原望族,自汉末南迁后,其后裔遍布江南各地。宏村基址及村落的全面规划是由当时号称国师的风水先生何可达制定。宏村,又被称为“牛形村”,因为整个村落呈“牛”形结构布局“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四蹄屋为身”。


那高品挺拔的雷岗即为“牛头”, 满山的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西错落有致的民居建筑群是“牛身”。由村西北一溪凿圳绕屋过户,将村中天然泉水汇合蓄成一口斗月形的池塘,形如“牛胃”。穿堂绕屋、九曲十弯的水渠是“牛肠”。水渠最后注入村南的南湖,称“牛肚”。人们又在绕村溪河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


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和谐共处,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是宏村区别于其他民居建筑的特色。这里既有山林野趣,又有水乡风貌。清泉从每家每户潺潺流过,宏村的古民居,以正街为中心,层楼叠院,以青石板铺宏村蜿蜒曲折。


两旁民居大多二进单元,前有庭院,花木繁盛,可谓是处处是景,步步入面。花木繁茂。放眼望去,静谧的宏村就宛若一头卧牛处山环水绕中,一绕之中,散发着种优雅脱俗的美。月沼和南湖最能体现宏村人文景观和艺价值的所在,碧波荡漾的水面映衬着古色古香的建筑,在青山环抱的绿意中生机勃勃。


历经数年,一幅牛的图腾跃然而去。这种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别出心裁,不仅为村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更创造出一种“浣汲未防溪路各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绝妙景色。


全村现存有明清时期的民居大多保存完整。它们鳞次栉比,在宏村这处世外桃源里静静伫立,建筑中的“三雕”艺术令人叹为观止,大与小的运用、疏与密的处理、粗与细的对比皆独具匠心,其雕刻手法如同剪纸般流畅且精细。一直以来,宏村就是中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2000年,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 宏村又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由此可见宏村的独特魅力。当你信步其间,也定会醉心于这里浓烈的悠然之情。


03卢村——徽派木雕艺术极品卢村距离宏村北面约1公里,是卢姓人聚居的古村。据说,在唐朝时这里就已经建村,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卢村靠山临水,有着一派清新宜人的自然风光。村东民宅依溪而建,临水一侧多挑出,建有敞廊,有着一种别样的美丽。


置身于此,看着那悠悠的青石台阶,以及刻有岁月印痕的小木桥,让人仿佛身处山村却又似在水乡。


木雕楼是卢村最典型、最具特色的景致,体现出徽派民居的精华。在木雕楼群中,主要包括志诚堂、思济堂、思成堂、玻璃院等宅院。它们是由当时的主人雇用两位工匠花费20年的时间精雕细刻而成的。


其精细的雕刻,令人叹为观止。曾经引起很大反响的黄梅剧《徽州女人》,就是以木雕楼为场景的。这里有名的志诚堂据说建于清代道光年间,是由当地的大户“卢百万”所建,被游客为“第一木雕楼”。


志诚堂坐北朝南,临水而建,前有廊式拱门,两端过弄墙有题额。大门内是庭院,两侧有偏厅,偏厅矮墙上有两幅砖石雕刻巧妙组合而成的透窗。厅堂正门门首为青石贴墙门枋,整个雕刻图案体现出威武庄严、雄壮华贵。


志诚堂中,采用了浅雕、深雕、镂空雕等多种类型的雕刻技艺,其深雕多达六七个层次。来到志诚堂,可见整幢楼的门窗、梁柱、栏杆都雕满了精美的图案,置身其中,就好像走进了一座雕刻艺术的博物馆。


04屏山村——青山列画屏在游屏山时写下诗句:“青山列画屏,雨余翠欲滴。秋叶更春花,纷披似锦织。”——清朝诗人余逢辰屏山村位于黟县县城东北约4公里的屏风山和吉阳山的山麓。这里因村北屏风山状如屏风而得名,又因明清建制曾属徽州府黟县九都,于是也称“九都舒村”。


屏山村是一个以舒姓族人聚居而成的村落。舒姓是伏羲九世孙日叔子的后裔,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屏山村环境优雅,吉阳溪蜿蜒着穿村而过,青砖灰瓦的民居祠堂和前店后铺的商铺夹而处,石桥横跨溪上,成别有风的的“小桥流水人家”景致。


屏山村现存明清民居200余幢,祠堂,有红庙、三姑庙、舒绣文故居、长宁湖、葫芦井、小绣楼、玉兰庭等名胜古迹。


漫步于此,你定能感受到一份宁静与淳朴。美丽的屏山,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山水村落特色,向世人展示着无穷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舒绣文故居位于村南的中央位置,建于清宣统年间。故居为前后两进、楼一底、带有花园小院的古徽州民宅。在大门的门楣上方,刻有“春回黍谷”四字。故居的前厅、后厅左右两侧有卧室和书房。


05南屏——宗法制、迷宫式村落位于黟县县城西南4公里处,因村北向有屏风山屏,其状如屏风而得名,它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规模宏大的古村落。


自元朝末年叶姓从祁门白马山迁至南屏后,村落的规模迅速发展,明代时已形成叶,程、李三大宗族齐聚分治的的格局,龙其是到了清代中叶后,由于三大姓之间的相互竞争,相互促进,使得南屏村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


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南平以它独特的风貌出现在世人眼前,古井、古巷以及多幢明清古民居,至今仍保存着相当规模的宗祠、支祠和家祠。


在村头到村尾的一条长约200米的轴线上就有8座代表着宗族势力的古祠堂,既有全族的“宗祠”,也有分支的“支祠”,以及一户或几户的“家祠”。


如此的祠堂群,在全国都是罕见的,它们形成一幅风格古雅且颇具神秘色彩的画面。来到这里,不仅能欣赏到徽派建筑艺术,还能了解到中国古老的宗法,可不能算白来!南屏被称为“迷宫式的村落”。那带着岁月印记的明清古建筑,沿着基弄分布排列,让人恍若置身迷宫。许多游人也都是喜欢上了这些层层叠叠、回环往复的巷弄,于是徜徉其中,静静感受这里别样的风情。


值得一提的是,南屏还享有“中国影视村”的称誉。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导演张艺谋在南屏村拍摄影片《菊豆》。而后,《大转折》、《徽商》等影片也相继在南屏拍摄。许多当年拍摄时的花絮剧照,以及拍摄时搭制的场景和道具都留在了这里,成为南屏诱人的一景。


06关麓——徽人的商、儒风范关麓位于南屏以西2公里处,地处武亭山麓、西武岭脚,因西武岭享有“西武雄关” 之称, 而该村居雄关之东麓,故而得名。


又因以前黟县通往祁门、安庆、江西等地的主要古驿道经过此村岭,于是别名“官路”。还因此地古称“堑下”,地势十分隐蔽,建村的话可免皮乱侵扰,俗称“官路下”。


关麓始建于五代、后唐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以汪姓为主聚族而居的村落。清朝中期,汪氏人在沿江一带经商,生意兴隆,回乡后修建房舍,使村庄面貌发生巨变。在关麓,充分体现徽商亦商亦儒特色的建筑非常多。


来到村中,就好像步入了一个“中国古代私垫文化博物馆”。这一幢幢的古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而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被称作“关麓八家”的八幢古宅。


关麓当年只是一个百余户的小村落,但历来崇尚文化,自古以来也出了不少名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汪曙、汪烈的家就在关麓;中共黟县地方组织的创建人之一、抗日烈士汪希直是关麓人,村人汪寿椿创立了古徽州地区的第一所西南医院“汉美医院”等等都宣告这个小村落的不平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