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郎中看病不疑惑:实习中医师快速入门指导》

 清辉61clpwg281 2022-01-23

Part 12:舌象就是鉴别燥证与类燥证的关键点

燥证是指外感燥邪或体内津液亏少,脏腑、组织、官窍失却滋润、濡养、充盈,以口渴尿少,口、鼻、咽喉、唇、舌、皮肤、大便干燥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中医学对燥证的论述可追溯到《黄帝内经》时代,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清气大来,燥之胜也”“岁金太过,燥气流行”“岁木不及,燥乃大行”等记载。金元时期,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燥类》中指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补充了《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中燥气为病的缺如。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立“秋燥论”专篇论述,不仅首创了秋燥病名,并对内燥、外燥做了较系统的论述。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中对秋燥提出“燥凉”和“燥热”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认为,燥证有内、外之分,内燥为内伤津血、阴液干涸之证;外燥为秋季外感燥邪所致,有温燥和凉燥之别。

临床表现的口渴、咽干、眼干涩、鼻干涩、唇燥、皮肤干燥、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干燥症状,其病机可分为津液的绝对不足和津液的相对不足。津液的绝对不足是指津液或阴津的亏虚,津液的相对不足是指瘀血、痰饮、湿热、气滞、阳虚、气虚等导致的津液传输和敷布障碍,而津液本身并无亏虚。历代所论述的燥证,其病机应当是指津液的绝对不足。津液相对不足所导致的干燥症状,在临床上大量存在,其诊治常常与津液绝对不足的燥证混淆不清。为此,笔者提出用“类燥证”来概括津液相对不足所致的干燥症状。类燥证临床表现与燥证类似,但是也有所区别。例如舌象就是鉴别燥证与类燥证的关键点,燥证的舌象常常是舌红少苔或无苔,而类燥证的舌象可表现为舌质紫、淡白或胖嫩,舌苔白厚腻或黄厚腻。对燥证的治疗,《黄帝内经》提出了“燥者润之”、“燥者濡之”的治法,后世多遵循其法。目前,对燥证的治疗,外燥多采用透解燥邪、生津润燥的治法,内燥多采用滋养阴液、生津润燥的治法。而类燥证的治法,则根据其病因分别采用活血化瘀、祛痰逐饮、清热利湿、疏肝理气、温阳益气等治法。燥证和类燥证虽然症状相似,但由于其病机不同,有时在治疗上有很大的差别,所以类燥证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如风湿免疫科常见的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口干和眼干。根据我们的观察,干燥综合征属湿热蕴结所致的类燥证者不在少数,清热祛湿才是其正治。此时,如果因为患者有口干、眼干的症状而不加区别地盲目给予治疗燥证的滋养阴液、生津润燥的方药,则只会使病情加重。

下面结合医案对类燥证进行深入探讨。

病案1:患者女性,25岁。

初诊:2007年10月31日。干咳2个月,咽痒,咽部微红,扁桃体不肿大,饮食、睡眠和大小便正常,月经和白带正常,舌紫,苔厚腻、黄白相兼,脉弦细数。患者经多方治疗,服用玄麦甘桔汤、沙参麦冬汤及川贝枇杷糖浆等,未见好转。

西医诊断:急性咽炎。

中医诊断:咳嗽。

辨证:湿热蕴肺,瘀血内阻。

治法:清热利湿,宣肺止咳,兼以活血化瘀。

方药:千金苇茎汤合三拗汤加味。芦根30g,冬瓜子20g(杵),桃仁12g(杵),生薏苡仁30g,车前子15g(包煎),僵蚕15g,蝉蜕8g,麻黄8g,杏仁12g(杵),生甘草3g,前胡12g,川贝粉5g(冲服),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用。服用3剂后,咳嗽即缓解,后以生薏苡仁30g、绿豆30g、赤小豆30g、扁豆30g,水煎,当饮料服用,并嘱患者饮食宜清淡。该患者经治疗及调理两周而痊愈。

按: 该患者以“干咳2个月”为主诉,前医据此认为属燥证,治以滋养阴津,投以玄麦甘桔汤、沙参麦冬汤等,未见缓解。笔者根据“舌紫,苔厚腻、黄白相兼”,认为干咳乃湿热蕴肺、瘀血内阻而肺不布津所致,为类燥证,治以清热利湿,宣肺止咳,兼以活血化瘀。仅服3剂,即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上焦篇》47条中说“太阴湿温,喘促者,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主之。”本案针对湿热蕴肺的病机,投千金苇茎汤以清热利湿,合三拗汤,一是可宣肺止咳,二是可促进肺宣发津液,方证相应,故取效尤佳。在笔者工作的厦门地区,由于气候潮湿,湿热蕴肺导致的干咳无痰或少痰的症状非常常见,笔者每每根据其舌苔厚腻而投以千金苇茎汤合三拗汤加味,常常取得满意的疗效。

病案2 [1] :患者女性,38岁。

初诊:2004年8月2日。患口渴已有3个月多。初患时已就医,先就西医服药两周,无效。后就中医诊治,医者给予养阴生津剂,两周未效,继而改用消火养阴药,仍未效。乃就诊于笔者。口渴依旧,夜寐醒后口渴更甚,甚至舌不能转动,一定要起身喝口温水,舌转动几下,方觉舒适。平时食欲欠佳,无饥饿感;大便偏溏,日行1~2次。全身常感乏力。舌苔白腻,脉濡,重按近细。

辨证:此乃湿困脾虚,虚则不运。

治法:拟芳燥化湿,理脾升清。

方药:制苍术6g,焦白术10g,广藿香10g,法半夏10g,广陈皮10g,焦薏苡仁12g,煨葛根10g,干荷叶10g,芦根15g(7剂)。嘱其平时暂不吃水果及甜腻食物,同时亦暂停牛乳、鸡蛋及其他荤菜。多食清淡易消化类蔬菜。以上方为主加减治疗至8月23日,诸症悉解,饮食有增,大便亦趋正常。

按: 本案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孟景春教授的验案。患者以“口渴3个月多”为主诉,前医据此误诊为燥证,予养阴生津或消火养阴药治疗,未见好转。孟老据“舌苔白腻,脉濡,全身常感乏力,大便偏溏”辨为湿困脾虚证。治拟芳燥化湿,理脾升清,此乃“以燥治燥”的手法。方中制苍术、广藿香、法半夏、焦薏苡仁、芦根芳燥化湿;焦白术、广陈皮、煨葛根、干荷叶理脾升清。方证切合,故取佳效。而前医误予养阴滋腻,更助湿邪,故治之无功。本案实为类燥证治验之典范,其“口渴”症状产生的机制:一是湿困脾土,气机阻滞,气不布津,正如清代石寿棠所说“湿郁不能布津而又化燥”;二是脾虚不运,精气不能上输于肺。通过本案,我们也可以看到,舌诊在鉴别燥证和类燥证中具有重要作用。

病案3 [2] :患者,女,72岁,1996年11月19日初诊。口渴、尿多伴尿中大量泡沫半年。诊时述口渴喜热饮,量多,每日3000~4500ml,同时尿量明显增多并含大量泡沫,排尿时有不爽利感,颜色较清亮。食欲尚正常,食量无明显改变。全身畏寒,伴有腰膝酸软,外阴瘙痒。查尿糖(+++),空腹血糖8.9mmol/L。

西医诊断:糖尿病。

患者要求中药治疗。查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辨证:阴阳两虚之下寒上燥证。治法予栝蒌瞿麦丸治疗:瓜蒌根30g,瞿麦20g,山药45g,茯苓30g,附片45g(先熬去麻味),蛇床子20g(包煎),水煎服,每日3次。服药2剂后,口渴开始减轻,尿量亦随之减少,尿中泡沫不似以前严重。药中病机,效不更方,再进10剂,上述症状大部分消失。上方附片减为30g继续治疗,前后共进三十余剂,一切症状消失,复查尿糖阴性,血糖降至正常(4.8mmo/L)。遂以瓜蒌根30g,瞿麦15g,山药30g,茯苓15g,附片20g(先熬去麻味)巩固治疗1个月,再次复查血糖正常,尿糖阴性而停药。随访1年未复发。

按: 本案为刘登祥医师的验案,当属中医“消渴病”范畴。本案的消渴应责之于肾。肾主水,水亏或水寒都可导致消渴。水亏,即肾阴亏虚,水亏所致的消渴属阴液绝对不足的燥证。水寒,即肾阳亏虚不能蒸腾气化津液,犹如釜中存水,釜底乏薪,不能使水液蒸腾上润釜盖,故水寒也可导致消渴,而这种消渴属阴液相对不足的类燥证。本案患者全身畏寒,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故笔者认为其口渴为肾阳亏虚,不能蒸腾气化津液以上润所致,当属类燥证。治疗上,刘医师选用的是栝蒌瞿麦丸加味,方中重用附片45g意在温补肾阳以蒸腾气化津液。《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指出“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栝蒌瞿麦丸的方证为下寒上燥证,其应用于本案乃方证相应,故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当然,在临床实践中,干燥症状也可能由燥证和类燥证同时引起。例如,在湿热伤津证中的口渴,既可能为湿热困阻气机、气不布津所致,也可能为湿热耗伤津液所致,须根据临床表现、舌象、脉象综合分析。对于干燥症状,不管其由燥证所致,还是由类燥证所致,只要牢牢地把握了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就可执简驽繁,从而大大提高诊治水平。

(注:医案未注明引用出处者为笔者自己的医案;所有医案的按语为笔者加注。)

参考文献

[1]孟景春编著. 孟景春临床经验集.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63-64.

[2]刘登祥. 栝蒌瞿麦丸加味治疗糖尿病27例. 四川中医,1999,17(1):24.



Part 13:不能忽视中药的毒性作用和副作用

王铮(王):何老师,都说中药副作用小或没有毒性作用和副作用,您怎么看?

何宽其博士(何):的确,与西药相比,中药的毒性作用和副作用的确是很小的,但是,也不能因为这点而忽视中药的毒性作用和副作用。

王:中药的毒性作用和副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何:其实中药的毒性作用和副作用表现与西药并无二致,比如皮疹、瘙痒、恶心、呕吐,严重者出现肝肾功能损害、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窒息等。

王:药物导致的疾病,金元时期的攻邪派医家张从正就提出了“药邪致病”的理论。

何:是的。在我所知道的中医学家里,就张从正提出了这个问题。

王:您认为,中药毒性作用和副作用的产生有哪些原因呢?

何:首先,辨证不准,误用中药,是最常见的因素。其次,有的中药,本身就有毒性作用和副作用,如黄药子的肝损害,关木通的肾损害,川草乌的心脏毒性,轻粉的汞毒性。最后,中药种植过程中产生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以及不良商家用硫黄熏中药等。

王:如何预防中药的毒性作用和副作用呢?

何:辨证准确,对症下药,是避免中药毒性作用和副作用的最有效方法。如果辨证不准,误用中药,会使本无毒性作用和副作用的中药产生毒性作用和副作用!对于有毒性作用和副作用的中药,如斑蝥、马钱子、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雄黄、干蟾等,要严格掌握好剂量,严格监测毒性作用和副作用。对于中药的种植、生产和加工过程,要严格进行质量控制,避免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

王:现在临床经常使用中药注射液,尤其是中医院。中药注射液的副作用大吗?

何:有的中药注射液副作用很小,如复方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等。但有的中药注射液,就不敢恭维。如鱼腥草注射液,因为导致脑瘫等毒性作用和副作用,已经停用了。而清开灵注射液,有关的过敏报道不少。以前我在江苏省中医院实习,就有一个患者因为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而致过敏、喉头水肿,幸好发现及时,迅速推注地塞米松,并行气管插管。不然很容易导致窒息死亡。

王:临床上,很多患者需要长期服用中药,那如何监测中药的毒性作用和副作用呢?

何:一是看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悸、皮疹、瘙痒等。二是进行必要的生化或器械检查,如定期检测肝功能、肾功能等。

王:您遇到过比较严重的中药不良反应吗?

何:我到厦门工作以来,遇到两例中药所致的肝损害。一例是我们学校的老师,服用我开的中药后,谷丙转氨酶(ALT)竟然高达每升几百单位,停药、进行保肝治疗才恢复正常,还好这个老师和家属没有怪罪我,但我内心却窘迫不已;另一例是一个患湿疹的高中生,经治疗湿疹倒是好得差不多了,偶然体检发现ALT 90U/L,比正常高了两倍多,AST(谷草转氨酶)43U/L,比正常高一点点,后来停服中药,仅用中药药浴,一周后ALT降到73U/L,AST恢复正常。

王:很多西药会出现副作用,对此,中医如何处理呢?

何:对于西药的副作用,建议患者去咨询西医医生以决定停药或换药。但我却遇到两位患者,虽然西药有了明显副作用,却无法停用或换药,只好借助中药减缓副作用。一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服用盐酸厄洛替尼片(特罗凯)后出现皮疹、红斑、甲沟炎,后来甲沟炎治愈,但仍有面部皮疹和红斑,虽有服用中药,却时好时坏;另一位是干燥综合征患者,服用羟氯喹出现皮疹瘙痒,用中药治疗也有所缓解。但这毕竟是治标不治本!

王:由此可见进行中医治疗时,不仅要辨证论治,还要明了药邪致病。

何:是的。对于药物的毒性作用和副作用,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都要予以重视。



Part 14:解表往往有奇效

李涛(李):最近读了李可老中医的《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始对“善治者治皮毛”有了深刻的认识。

何宽其博士(何):是啊,李老先生在张巧爱“风心病合并冠心病”一案中,即以一味黑芥穗深入血分,加入得生丹、小柴胡汤内,益气扶正,活血通经,和解表里,使10年伏邪得以外透,从而使痼疾得愈。

李:以前,我只认为解表药,只是在有表证时才使用,没想到解表法竟然还有如此的妙用!

何:对于此,我以前也没有太多体会,直到后来看了李可老先生的书,以及刘毅医生(网名一三生)的验案,方才有更深的认识。如李可老先生在他的《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指出:“余临证经验,凡久治不效、反复发作的重病、顽症、痼疾,或交节病作类疾病,必有六淫外邪深伏。”真可谓经验之谈,值得我们好好玩味。

李:您推荐我看的一三生博客,上面有几篇“解表往往有奇效”的系列文章,也是很有味道!

何:据我了解,一三生博客的主人是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毕业的刘毅医生,这个博客上有不少很有学术价值的文章和医案,“解表往往有奇效”的系列文章是其中的一部分。

李:那我们引用其中的一两篇以飨读者吧。

何:好的。

1. 解表往往有奇效(一)

解表是中医用来治疗外感病的方法,但在内伤病中如果有表证,用解表的方法往往会取得出人意料的疗效——不论这个病有多长时间。中医治病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有表先解表——现在往往被人忽视。下面举一些这方面的例子。

病案一:2010年3月11日。某某某,女,68岁,心下堵闷4个月。4个月前,因家事不顺忽感胸闷憋气,头晕,眠差,嗳气,纳呆,现在还伴有头痛夜重,非常怕凉,大便不成形,一日三行,肛门下坠,早晨一起床小腹痛即泻。

此病乍一看是一个肝郁证,前医也是按肝郁治疗,调理1个多月效果不明显。

这位患者确实有肝郁症状,但是也有表证。处方:麻黄15g,附子30g,细辛15g,干姜30g,炙甘草20g,白芍30g,白术15g,防风15g,陈皮15g,肉桂15g,茯苓30g,两剂。嘱服药后,温服发汗,并告知一旦得汗两剂后病情就会大减。果然,两天后患者很高兴地告知医者诸症均大减。

此方用麻附辛解表,四逆汤温脾肾,痛泻要方泻肝补脾。

2. 解表往往有奇效(二)

病例二:2009年3月10日。张某某,女,72岁,主诉:纳呆近一年。不思饮食,稍进食胃就胀满不舒,消瘦,无力,经常头痛,肩膀痛怕风,颈紧不适,大便3~4天一行、偏干,脉浮紧。

患者先是请西医治疗了很久没效,后来又找中医治疗,最后在当地中医院住院1个多月,经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无效。

患者现在虽然急切想治疗胃病,以解决不能吃饭的问题,但直接治胃效果不会好,前面治疗的失败也证明了这一点。

现在的关键问题还是表不解,表一解胃自然就会见好,处方:麻黄10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大枣、炙甘草各6g,细辛10g,制附子10g,白术10g,茯苓10g,人参10g。3剂药后,胃纳明显好转,人也精神了,也有力气了。

李:通过刘毅医生的这两个病案,可以看出,解表法对很多顽症、痼疾确有意想不到的疗效,但其很容易被临床医生忽视。

何:解表法只用于外感病、有表证时——这成了临床医生的思维定势!忘记了“善治者治皮毛”的经典名言。

李:理解透了《内经》的一句话,就能解决好多临床难题,看来《内经》不愧为经典!

何:是啊。像《内经》《伤寒》和《金匮》这些经典著作,是值得我们反复研读的。



Part 15:可以这么理解“小大不利治其标”

杨海龙(杨):在学《内经讲义》的时候,《素问·标本病传论》云:“小大不利治其标”。起初对这句话理解不深,后来看了山西名医朱进忠老先生《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一书中,有篇医话专门论述这句话,这才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

何宽其博士(何):是的,对经典的理解,通常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除了读书,还要多临证。朱老对这句话吃得很透,我看了他这段医话,也颇受启发。

杨:您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何:说得通俗点,就是一位患者,如果有大小便的障碍,则先要解决大小便的问题,再治疗本病。大小便的问题,是标证、急症。跟我们生活中的情形一样,比如我们去旅游或吃饭,突然内急,这时我们不是想到景色有多美、饭菜有多美味,而是马上找卫生间解决生理问题。

杨:这个比喻好贴切!那老师是否有这方面的治疗体验呢?

何:当然有。

柯某,70岁。2016年1月9日初诊。胃脘疼痛2个月,牵涉及胁肋,入睡困难。初诊投以自己屡用屡效的丹栀温胆汤合桂枝茯苓丸,服药一周,竟无寸功!1月16日复诊据“胃痛,牵涉胁肋,目赤,大便干结难解,舌苔淡黄厚腻”,投以大柴胡汤加桂枝(因代煎,药房不备生姜,遂改为干姜),处方:柴胡12g,黄芩5g,姜半夏15g,干姜2g,大枣15g,枳实10g,生白芍30g,生大黄5g,桂枝5g,水煎服。服用4剂后胃痛已无。

复诊为什么选用大柴胡汤呢?就是基于“小大不利治其标”的理念。该患者大便干结难解,因此在含大黄的方剂里面选择,综合考虑,选择大柴胡汤,最后获效。

杨:跟诊王彦晖教授时,曾听其说,大便只要不稀溏,就是一种资源,意味着可以用大黄通导以祛邪。

何:是的,大黄是祛邪的重量级药物,应用极为广泛!我非常喜欢用大黄及大黄类方。另外,温州的金海济网友,是一个经方爱好者,在微信群上发了一个医案求助,说是面色红而灼热,痤疮满面,大便干结难解,口唇紫,舌紫红,苔薄黄而干。微信群里的网友提出了很多选方建议,但我和一些网友主张用桃核承气汤,后来反馈服药3天后诸症明显好转,因口渴较甚,建议患者改服增液承气汤。为什么选用承气类方并获得佳效?就是因为“小大不利治其标”!

杨:谢谢老师的教诲!



Part 16:补益中气可以治疗大小便问题

陈坤明(陈):何老师,都说“肾司二阴”,但最近读了《内经》,里面有一句话“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是否提示补益中气,可以治疗大小便问题?

何宽其博士(何):说得太好了!《内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中气不足,可以导致大小便的病变。因此临床可以通过补益中气,以治疗大小便的病变。金元时期的补土派医家李杲,更提出了“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的观点,因此,补益中气,不仅能治疗前后二阴的病变,而且能治疗“九窍”的病变。

陈:何老师,您对此有何临床体验吗?

何: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个病案。

病案1:我在四川老家工作时,一位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小便一直不顺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有疗效,但不明显。后来考虑到患者疲乏无力,脉也较虚,投以大剂量的生黄芪,还用了点升麻,仿补中益气汤的意思,结果小便一下子顺畅了很多!患者非常高兴。因此对大剂量生黄芪竟然可以通利小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病案2:我在北京同仁堂厦门禾祥店坐诊时,一个女子长期便秘,面色萎黄。我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重用黄芪。患者也自服阿胶以补血养颜。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大便彻底正常,尤其令人惊喜的是,患者面色转好,引得她的同事和闺蜜接连打听“在哪个美容院倒饬的?”经过一番艰辛的查找,终于找到该患者的原始就医资料,录于下。

范某某,女,34岁。

初诊(2006年11月19日):便秘20多年,大便干结难解,每周一次,面色萎黄,眼眶黑,疲乏无力,精神萎靡,饮食、睡眠、小便正常,月经周期规律,量少,色黑,白带,舌暗红嫩有齿痕,苔少,根部黄,脉左虚,右脉缓大无力。气虚便秘,兼有瘀血。处方:炙黄芪30g、生黄芪30g、党参30g、生白术50g、炙甘草5g、当归30g、陈皮12g、升麻10g、柴胡10g、桃仁20g、茺蔚子12g、知母10g、茵陈20g、生大黄5g,水煎服,每日一剂。

二诊(2006年11月28日):服上方后便质变软,但仍然每周一次,余症同前。处方:炙黄芪45g、生黄芪45g、党参30g、生白术50g、炙甘草5g、当归30g、陈皮12g、升麻10g、柴胡10g、桃仁20g、丹参20g、知母10g、茵陈15g、生大黄5g、厚朴10g、红花10g,水煎服,每日一剂。

三诊(2006年12月17日):现在2~3天排一次便,大便形状正常,舌淡紫、苔少,根薄黄,脉虚。处方:炙黄芪45g、生黄芪45g、党参30g、生白术50g、炙甘草5g、当归30g、陈皮12g、升麻10g、柴胡10g、桃仁20g、丹参20g、知母10g、茵陈15g、生大黄5g、厚朴10g、红花10g,水煎服,每日一剂。

四诊(2006年12月24日):本周大便一次,性状正常,余症尚可。处方:炙黄芪60g、生黄芪60g、党参30g、生白术50g、炙甘草5g、当归30g、陈皮12g、升麻10g、柴胡10g、桃仁20g、丹参20g、知母10g、生大黄5g、厚朴10g、红花10g,水煎服,每日一剂。

五诊(2007年1月7日):症同前。处方:炙黄芪60g、生黄芪60g、党参30g、生白术50g、炙甘草5g、当归30g、陈皮12g、升麻10g、柴胡10g、桃仁15g、丹参20g、知母10g、酒大黄5g、厚朴10g、红花10g、杏仁15g,水煎服,每日一剂。

六诊(2007年1月21日):症同前。处方:炙黄芪60g、生黄芪60g、党参30g、生白术50g、炙甘草5g、当归30g、陈皮12g、升麻10g、柴胡10g、桃仁15g、丹参20g、知母10g、酒大黄5g、厚朴10g、红花10g、杏仁15g,水煎服,每日一剂。

陈:这两个病案,的确是对“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的最好诠释!

何:我的体会,中气不足导致的小便问题,生黄芪非常重要;中气不足导致的便秘,除了使用党参、黄芪外,生白术也非常重要!我有一方枳术归蓉汤,就是专门针对脾气虚所致便秘的。

陈:学习了!谢谢何老师。



Part 17:可以这么理解“肝为万病之贼”

范滕(范):老师,您听说过“肝为万病之贼”的说法吗?

何宽其博士(何):当然听说过了,这是清代医家魏玉璜提出的,意在说明肝为病极为广泛。

范:您可分析一下肝如何导致百病的吗?

何:肝可以导致人体上下左右、表里内外发生疾病,为病极为广泛。

① 肝阳上亢、肝气上逆,可致眩晕、头痛、头胀、目胀、耳鸣。

② 肝火上炎,可致目赤、耳肿。

③ 肝气郁结,痰气交阻于咽喉,可致梅核气。

④ 肝火犯肺,木火刑金,可致咳嗽、气喘,甚则咯血。

⑤ 肝气犯心,可致心悸、心慌、失眠、惊恐。

⑥ 肝气犯脾,木旺克土,可致脘腹胀痛、腹泻。

⑦ 肝气犯胃,可致胃脘胀满或胀痛、嗳气、泛酸。

⑧ 肝气下犯膀胱,可致尿频、尿急。

⑨ 肝气外犯肢体关节,可致肢体抖动,或四肢关节疼痛、活动不利。

⑩ 肝气外犯肌肤,可致皮肤瘙痒、皮疹、㾦癗,皮肤异常感觉如蚁行感、跳动感,或汗出,或手心、脚心发热。

⑪ 肝气郁结,肝胆气机不利,可致偏头痛,耳胀闷,肩颈部强直酸痛,胁肋、季肋、腰部、少腹胀闷或胀痛,男子阳痿,女子月经不调,月经前乳房和(或)小腹胀满或胀痛,经行腹痛。

……

范:哇!肝所致疾病,实在是太广泛啦!那肝所致疾病,有没有共同的症状和体征呢?

何:还是有一些共同的临床表现可循。比如脉弦,肝胆经循行部位(黄煌称为柴胡带)(巅顶、侧头部、眼、耳、咽喉、肩颈、乳房、胸胁、季肋、小腹、侧腰、阴部、腿外侧、足大趾)的胀闷、疼痛、红肿,子时(23时至凌晨1时)(按中医时间医学的观点,子时属胆)、清晨或情绪波动时病情发作或加重。肝气郁结时可在舌面见到肝郁线,情绪低落,心情郁闷;肝火炽盛时常有口苦,急躁易怒,舌尖边红。

范:这就可以理解了,为什么在门诊实习时,作用于肝胆的方剂,如柴胡类方和温胆汤家族使用频率极高!

何:的确,在内伤杂病的治疗中,柴胡类方和温胆汤家族,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Part 18:可以这么理解“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

下文选自山东刘毅医生的博客blog.sina.com.cn/yisansheng,有少许改动。

观当今之世,过用寒凉之弊屡见不鲜:过度输液(常温下的液体输入人体,可损人体阳气),滥用抗生素(按中医观点,抗生素大多性寒凉),过用寒凉中药,尤其是感冒咳嗽的中成药,十有八九是寒凉性质的……刘毅医生这篇医话,可谓针砭时弊,有很重要的临床警示作用!也为我们治疗“过用寒凉闭塞气机”所致的诸多疾病提供了指导意见。故录于下。

“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这是当代温病大师赵绍琴常挂在嘴边、反复强调的一句话。

温病重在清热,所以多用寒凉药物。但是赵老作为温病大家,用寒凉药物则非常谨慎,就怕过用寒凉闭塞气机,反致疾病缠绵不愈。

赵老常被北京顶尖的大医院请去挽救重症垂危的患者。这些患者得的病多是高热不退、神昏、肠黏膜脱落等危急重症。之所以病到如此严重的程度,多是因为误治——过用寒凉闭塞了气机。所以赵老的治法就是开郁,常用药是:荆芥、防风、白芷、藿香、佩兰、豆豉、葛根等——多是辛温药,每味药用量也不大,一般不超过10g。

在临床上过用寒凉所导致的疾病缠绵不愈也非常多见,比如儿童扁桃体肿大、慢性咽炎、长期慢性咳嗽、长期发热、伤口长期不愈合、淋巴结长期肿大等。

赵老生前就看到太多过用寒凉所导致的弊端,直到现在这种现象还非常多见。



Part 19:体质本质上是一种证

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人类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体质在本质上可以看作是长期、稳定、不易变化的证,或者说是一种状态。遗传史和家族史对体质的判别有重要意义。体质是当之无愧的慢变量,调理体质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按王彦晖教授的经验,至少也要3~5年,有的人,体质调理往往只有量变而很难质变。调理好体质,往往使很多疾病消于无形,就是因为作为慢变量的体质,可以左右人体这个复杂巨系统演化的方向,对快变量的转归具有导向作用。调理体质体现了“中医是治病的人”(黄煌语)的精神。

兹参考王琦教授的体质九分类法,同时总结厦门大学医学院王彦晖教授的经验,特提出以下体质类型与特征。

1. 平和质

[定义] 强健壮实的体质状态,表现为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成因] 先天禀赋良好,后天调养得当。

[体质特征]

①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② 常见表现:面色红润,皮肤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灵敏,口无异味,唇色红润,精力充沛,不易疲劳,对气候冷热适应性好,睡眠良好,食欲佳,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柔和有力。

③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心态宁静祥和。

④ 发病倾向:平时较少患病。

⑤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2. 气虚质

[定义] 由于元气不足,以机体、脏腑功能低下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质状态。

[成因] 先天虚弱,后天失养或病后气亏。如家族成员多数较虚弱;孕育时父母体弱,早产;人工喂养不当,偏食、厌食;或因年老气衰等。

[体质特征]

① 形体特征:肌肉不健壮。

② 常见表现:平时语音低怯,气短懒言,体力差,易疲劳,精神不振,易出汗,舌质嫩,舌色淡红或淡白,苔薄白或少,脉虚或细。

③ 或见表现:面色偏黄或苍白,目光少神,口淡无味,唇色不润泽,毛发不光泽,头晕,健忘,大便正常,或有排便不畅但大便不干硬,或大便不成形,便后仍觉未尽,小便正常或偏多。

④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交际,胆小不喜欢冒险。

⑤ 发病倾向:平时体质虚弱,容易感冒,或病后抗病力弱而易迁延不愈,易患过敏性鼻炎、内脏下垂、虚劳等病,容易出现退行性病变。

⑥ 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怕冷、怕风;在夏天更觉疲乏无力。

3. 阳虚质

[定义] 由于阳气不足,以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成因] 先天不足,或病后阳亏。如家族中均有虚寒表现;孕育时父母体弱,或高龄受孕;早产;或平时喜好寒凉饮食而损伤阳气;或久病阳亏;或年老体衰。

[体质特征]

① 形体特征:多形体白胖,肌肤松软而不结实。

② 常见表现:平时怕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睡眠偏多,舌质淡白而嫩,苔白而润。

③ 或见表现:面色白,目胞晦暗,口唇色淡,毛发易落,易出汗,大便不成形或稀溏,小便清长,脉迟、缓、虚或弱。

④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⑤ 发病倾向:发病多为寒证,或易从寒化,易患慢性咳喘、痰饮、肿胀、泄泻、阳痿,容易出现退行性病变,容易出现在各种疾病的后期阶段。

⑥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因怕冷而喜欢过夏天不喜欢过冬天,易感湿邪。

4. 阴虚质

[定义] 由于体内阴津亏少,以阴虚内热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成因] 先天不足,或久病失血,性生活过度耗伤肾精,过度劳累而伤阴。如家族成员体形多偏瘦;孕育时父母体弱,或年长受孕,早产;或曾患出血性疾病等。

[体质特征]

① 形体特征:体形瘦长。

② 常见表现:平时易口干咽燥,口渴喜喝冷饮,鼻微干,大便干结,手足心热,舌质红或绛,苔少而干燥。

③ 或见表现:面色潮红,有烘热感,眼部干涩,视物不清,口唇红微干,皮肤偏干,易生皱纹,头晕耳鸣,睡眠差,小便短少而黄,脉细数。

④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⑤ 发病倾向:平时易患阴亏燥热的病变,或生病后易表现为阴亏症状,容易出现退行性病变。容易见于发热性疾病后期、代谢亢进的疾病。

⑥ 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平时较难耐受高温和干燥的气候,喜欢过冬天而不喜欢过夏天。

5. 痰湿质

[定义] 由于水液内停而痰湿凝聚,以黏滞重浊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成因] 先天遗传,或后天饮食上大鱼大肉,过食高脂肪、高热量、高蛋白饮食,以致营养过剩。

[体质特征]

① 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② 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腻,汗多而黏,胸闷,痰多,舌苔厚腻,或有舌体胖大。

③ 或见表现:面色淡黄而暗,眼胞微浮,容易疲倦犯困,口内黏腻或有甜味,身体困重不适,喜欢吃肥腻的和甘甜的食物,大便正常或黏腻不畅,小便不多或微混浊,脉滑或细濡缓。

④ 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恭谦、豁达,多善于忍耐。

⑤ 发病倾向:易患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中老年人容易出现血脂和胆固醇高和肿瘤等病症。

⑥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潮湿环境适应能力差。

6. 湿热质

[定义] 以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成因] 先天禀赋,或久居湿地,或喜欢吃肥腻、甘甜的食物,或长期饮酒,或经常熬夜,导致湿热内蕴。

[体质特征]

① 形体特征:形体偏胖。

② 常见表现:平时面部垢腻油光,易长青春痘,容易口苦口干,身体沉重困倦,舌苔黄腻或淡黄腻,舌质偏红或淡红。

③ 或见表现:形体偏胖,心烦,倦怠,眼球发红,大便黏滞,排便不畅,小便短少而黄,男子易见阴囊潮湿而黏滞,女子易见带下色黄、量多、质稠黏滞、臭味大,脉多见濡缓。

④ 心理特征:多心烦、憋闷。

⑤ 发病倾向:易患各种皮肤病、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中老年人容易出现血脂和胆固醇高和肿瘤等病症。

⑥ 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潮湿闷热的环境或气候较难适应,尤其是夏末秋初时的湿热交蒸气候。

7. 瘀血质

[定义] 瘀血质是指体内有血液运行不畅的潜在倾向或瘀血内阻的病理基础,并表现出相应的一系列外在征象的体质状态。

[成因] 多由长期气滞发展而来,是各种疾病病程久后的转归,通常是功能性疾病向器质性病变转变的征象。各种外伤和化疗容易导致瘀血。

[体质特征]

① 形体特征:瘦人居多。

② 常见表现:平时面色晦暗,皮肤偏暗或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易患疼痛,口唇暗淡或紫,舌质暗或紫,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瘀紫、曲张。

③ 或见表现:眼眶暗黑,鼻部暗滞,发易脱落,肌肤干燥,有出血倾向,女性多见痛经、闭经、崩漏,或经色紫黑,或经血中多凝血块,脉细涩或结代。

④ 心理特征:易心烦、急躁,易健忘。

⑤ 发病倾向:容易出现高血脂和高胆固醇,易患皮下出血、各种慢性出血(特征为少量血色暗红的出血)、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包括囊肿、息肉、增生、结节、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等)、各种痛证等病症。

⑥ 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耐受风邪、寒邪。

8. 气郁质

[定义] 由于长期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而形成的以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忧郁,心理脆弱、敏感多疑为主要表现的体质状态。

[成因] 先天遗传或因精神刺激、精神压力、睡眠不足等。

[体质特征]

① 形态特征:形体瘦者为多。

② 常见表现: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忧郁,心理脆弱,敏感多疑,平时忧郁面貌,神情多烦闷不乐。

③ 或见表现:胸胁胀满或走窜疼痛,喜叹气,或嗳气呃逆,或喉间有异物感,或乳房胀痛,睡眠较差,食欲减退,易心悸惊恐,健忘,痰多,大便多干结,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舌苔薄白,少数可见肝郁线。脉弦细。

④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忧郁,心理脆弱,敏感多疑。

⑤ 发病倾向:易患忧郁症、焦虑症、神经官能症、神经质症、神经性皮炎、月经失调、乳腺月经前胀痛、内分泌失调、失眠、梅核气等病症。

⑥ 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喜欢阴雨天气。惧怕寂寞、孤独。

9. 实热质

[定义] 实热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火体”,为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以阳气亢旺、火热较盛为特征的体质状态。

[成因] 先天禀赋,或过食燥热食物、过服燥热药物,或后天工作和生活环境燥热。

[体质特征]

① 形态特征:形体偏瘦者较多。

② 常见表现:面色偏红,眼部偏红,目光神气很足,口苦,口渴,咽干,咽痛,食欲佳,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或少津,脉滑、实或弦。

③ 心理特征:精力充沛,烦躁易怒,易激动、易冲动,失眠多梦。

④ 发病倾向:容易出现各种炎症、发热性疾病、出血症和各类肿痛。

⑤ 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耐受燥热的气候和环境,喜欢过冬天不喜欢过夏天。对燥热的饮食耐受力差。

10. 肾虚质

[定义] 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久病劳损、性生活不节制等所致的以肾精不足为特征的体质状态。

[成因] 先天禀赋不足,后天由于疾病和性生活过度等原因损伤肾精,脾胃虚弱等原因不能补充肾精。

[体质特征]

① 形态特征:形体瘦弱者偏多。

② 常见表现:小儿发育迟缓,身体矮小,囟门迟闭,智力低下,骨骼痿软,动作迟缓;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性功能低下;成人早衰,腰酸膝软,头晕,耳鸣,听力下降,健忘恍惚,两足痿软,脱发严重或头发早白,牙齿松动,目眶暗黑,神情呆钝,舌质嫩颜色淡白或淡红,苔薄少,脉细或弱,尤以尺部为甚。

③ 心理特征:精神萎靡,健忘,失眠,多梦。

④ 发病倾向:易患虚证,儿童容易发育不良,中老年人容易衰老。

⑤ 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对燥热或寒冷的气候都不耐受,对外邪的抵抗力较差。



Part 20:对健康与疾病的思考

(1)从健康到死亡,人体有四种状态:阴平阳秘(绝对健康)、未病(相对健康)、已病(疾病)、阴阳离决(死亡)(图1-3),其中,阴平阳秘(绝对健康)和阴阳离决(死亡)是健康和疾病的两个极端。当然,阴阳离决(死亡)也可能是人体生命的正常终结而不是经历疾病之后的终结。阴平阳秘(绝对健康)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理想的健康状态,却是不易达到的,通常只能“止于至善”。

图1-3 健康与疾病

(2)症状是人主观感觉到的身体不适、痛苦或异常;体征是医者通过体格检查得到的人的身体不适、痛苦或异常征象,中医学中舌象、脉象、耳象等都属于体征范畴;辅助检查是指西医通过器械或生化检查以获知人体状态。证,是综合分析症状、体征、西医辅助检查结果、病史、地理、气候等资料后得到的人体某阶段状态的抽象概括。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都是具体的存在;证是抽象的概念。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异常和证,不仅可见于疾病状态,也可见于未病状态。相对健康状态下的证,症状轻浅、隐晦,或仅有舌象、脉象等体征的异常,为“潜证”(latent syndrome)。另外,有些潜证无法从症状和体征辨出,往往需要根据治疗反馈或医者经验辨出。疾病状态下的证,症状和体征明显,为“显证”(exposed syndrome),也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所称的“证”。

(3)疾病是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严重或异常到一定程度的状态,即为疾病状态。疾病状态和相对健康状态的界限是模糊的、相对的。

(4)在未病状态,可据“证”预防和养生保健;在已病状态,可以据“证”进行治疗,不管疾病能否得到明确诊断。



第二章

常用方的方根分析



Part 1:以药类方及中医学生应掌握的一线方剂

方剂的分类,《内经》有七方,即大、小、缓、急、奇、偶、复;北齐徐之才《雷公药对》将药物按功效归类为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后世则演化为“十剂”。明代张景岳则有“新方八阵”和“古方八阵”的分类方法。目前大学本科教材的《方剂学》,对方剂的分类方法基本采用《医方集解》的按功效分类法。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黄煌教授编写了《中医十大类方》,提供了一种以药类方的方剂分类法。所谓以药类方,是以方剂中的君药或主要药物作为分类的依据,这种分类方法对于掌握同类方剂的相同特征具有重要作用,也便于学习和分类比较。缺点是对于复杂方剂,则难以归类,因为一个复杂方剂可能归类于数个分类。兹参考《中医十大类方》,试对中医常用方剂进行以药分类。

(有下划线者,为笔者推荐中医学生应掌握的一线方剂)

B

半夏类方: 温胆汤家族 (温胆汤、丹栀温胆汤、黄连温胆汤、芩连温胆汤、十味温胆汤、蒿芩清胆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厚朴汤

白芍类方: 芍药甘草汤 ,痛泻要方。

白豆蔻类方: 三仁汤

白术类方:枳术归蓉汤, 完带汤

百合类方:从略。

C

柴胡类方: 小柴胡汤家族 (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苓汤、柴归汤、小柴朴汤、柴陷汤、柴平汤), 大柴胡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逍遥散家族 (逍遥散,丹栀逍遥散), 四逆散

苍术类方: 平胃散家族 (平胃散、胃苓汤),二妙散家族(二妙散、三妙散、四妙散),清震汤。

川芎类方: 川芎茶调散

车前子类方: 八正散

蟾蜍类方:茜草干蟾汤,华蟾素片。

D

大黄类方: 承气汤家族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桃核承气汤、增液承气汤), 大黄附子汤 ,大黄䗪虫丸,防风通圣散, 升降散

当归类方: 四物汤家族 (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 当归四逆汤家族 (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芍药散 ,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饮子 温经汤

独活类方: 独活寄生汤 ,何氏风湿跌打酒。

地榆类方: 红藤地榆汤

F

附子类方: 四逆汤 真武汤 金匮肾气丸 ,右归丸。

茯苓类方: 苓桂剂家族 (五苓散、苓桂术甘汤、苓桂甘枣汤),《外台》茯苓饮,茯苓杏仁甘草汤。

防己类方:从略。

G

桂枝类方: 桂枝汤家族 (桂枝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麻黄各半汤), 小建中汤家族 (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归芪建中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茯苓丸

干姜类方: 理中丸家族 (理中丸、附子理中丸、桂附理中丸),大建中汤,五积散。

葛根类方: 葛根汤 葛根芩连汤

瓜蒌类方:栝蒌薤白家族(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 六味宽胸汤 ),瓜蒌红花甘草汤。

甘草类方:炙甘草汤, 甘草泻心汤

骨碎补类方: 骨碎补汤

H

黄芩类方: 黄鱼夏蒌汤

黄连类方: 泻心汤 黄连解毒汤 温清饮 芩连增液汤 ,小陷胸汤,湿润烧伤膏。

黄芪类方: 玉屏风散 补阳还五汤 补中益气汤 ,升陷汤,防己黄芪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四神煎。

藿香类方: 藿香正气散 ,保济丸。

厚朴类方:从略。

J

荆芥类方:荆芥僵蚕芍药汤。

金银花类方: 银翘散

K

苦参类方: 苦参紫草汤 ,五倍子散。

L

龙胆类方: 龙胆泻肝汤

M

麻黄类方: 麻黄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 小青龙汤 ,大青龙汤, 射干麻黄汤 华盖散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加术汤,越婢汤,《古今录验》续命汤,通宣理肺丸,阳和汤。

木鳖子类方:小金丹。

N

牛黄类方:西黄丸,八宝丹。

Q

羌活类方: 羌活胜湿汤

R

人参(党参)类方: 四君子汤家族 (四君子汤、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七味白术散、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参苓白术散), 生脉散家族 (生脉散、六味养心汤), 归脾汤 ,参附汤。

S

石膏类方: 白虎汤家族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白虎加苍术汤、清瘟败毒饮), 麻杏甘石汤 竹叶石膏汤

生地类方: 生地紫草汤 增液汤 导赤散

熟地类方: 六味地黄丸家族 (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麦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左归丸。

桑叶类方: 桑菊饮

天麻类方: 天麻钩藤饮

守宫类方:金龙胶囊。

W

吴茱萸类方: 吴茱萸汤 ,左金丸。

乌梅类方: 乌梅丸 ,过敏煎。

苇茎类方: 千金苇茎汤

五灵脂类方: 失笑散

X

玄参类方: 玄麦甘桔汤 ,小儿咽扁颗粒,四妙勇安汤。

杏仁类方: 杏苏散

Y

茵陈类方: 茵陈蒿汤 茵陈五苓散 ,茵陈四逆汤, 甘露消毒丹

益智类方: 五味缩泉丸

Z

栀子类方:栀子豉汤家族(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利膈汤(半夏、栀子、附子),凉膈散。

枳实类方:从略。

赭石类方: 镇肝熄风汤 旋覆代赭汤

正在加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