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京津两地学者对于清初宛平查氏的研究较为深入,除查氏家族查为仁、查礼、查善和等所遗著述外,尚有查氏收藏的文物以及清代著名的北方私家园林——水西庄(芥园)遗迹。天津图书馆研究员刘尚恒先生所著《天津查氏水西庄研究文录》则集宛平查氏研究之大成,对查氏世系、活动、著作、收藏、水西庄营造等进行了梳理,兹不赘述。而平谷作家、文史学者柴福善先生在其著作《平谷史话》中,依《查为仁墓志铭》、清乾隆版《三河县志》及《宛平查氏支谱》等史料,对查氏的一些史实进行了考证,其论据充分,考辨严谨,是近几年研究宛平查氏的又一成果。 今依地方史志资料及诸方家研究成果,将查氏茔地迁于三河情况作一介绍。 据查氏族谱记载,明万历年间有查秀携族人自江西临川北迁到顺天府,初居北京太仆寺街,明亡后迁居宛平县榆垡(今北京大兴区榆垡镇)。而自查日乾(1667—1741)始,将墓地建于三河县北的石渠村。 一、清代三河马坊镇一带的查氏墓地概况 据《天津查氏水西庄研究文录》辑《查为仁事迹编年》:“查为义,乾隆二十八年(1763)九月初十卒,配江都杜氏,继配天津王氏,皆封恭人。于乾隆六十年(1795)三月十九日卯时合葬于三河县留水渠,即慕园公茔之南阡里许,公志也。”据《查善和自述》:“三十岁,壬午(乾隆二十七年,1761)秋,先祖母逝世。”“次年(乾隆二十八年,1762)五月赶赴三河,送祖母葬。十一月送二叔殡于三河。乾隆三十年(1764)五月到三河,修先君墓。乾隆三十一年(1765)四月入都,又由都到三河,为曹庶母葬事也。” 自查日乾始(清乾隆初期)至1941年,查氏四代人共19座墓皆葬于三河县马坊镇、马昌营镇的北石渠、马昌营、洼里、梨儿杨、王各庄、英城等7个村。 这些墓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被平毁,出土有《查为仁墓志》,现存平谷上宅博物馆。 二、查氏墓地行政区划辖属的变化情况 三、清初宛平查氏在三河另立茔地的原因分析 查日乾选择百年寿地为什么看中了这块地面?据北石渠和洼里两村的查家后人说:一者是这里风水好,二者是我祖由芦台盐场贩盐,英城、马坊是重要卸货点。三者是查家主要居住水西庄园,沿运河到这里水路方便。我个人分析应该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 (一)受地域限制难以安置,有另立茔地的需求。宛平查氏家族多代多支,随着查日乾一门的兴旺,人口渐多,尤其是当他具备了一定经济实力后,自然会考虑到后代的发展,另立茔地只是其中的一个具体问题。 (二)查为仁乡试舞弊案发,查日乾入狱,查为仁“后脱械监外,羁于三河县北石渠村稗子沟板屋”。即监外执行所居板屋,设于距刑部北监六十公里的三河县,这里说的“稗子沟”就是石渠旁的“百草沟”。查为仁在《花影庵集》自序中:“予年十九被逮西曹,越八年始邀矜释,……”“花影庵,西曹所居额名,因以名予集。”从现有的资料看,还没有对为什么将查为仁羁于“西曹”(即石渠村稗子沟)进行过考证。宛平查氏第一次接触这里,是因查为仁从十九岁到二十七岁被囚禁于此长达八年。然而这里没有成为查氏父子的伤心之地,反而成了查氏父子钟情的一处别业和“兆域”选址,这确实有令人费解之处。 查日乾于乾隆五年(1740)撰《百草山庄记》说:“平谷之西北二十里为百草沟,三河之所辖也。乾隆三年(1738),余卜兆于此,以为他年息影之地。既而绕其旁,筑团焦(圆形草屋)数间,春秋佳日,尝过从焉,遂名之曰百草山庄。山庄之外,流水环匝,杂树成行。有桥焉,偃而委,可以通舟舆。有泉焉,仰而喷,可以涤烦渴。游鱼瀺灂,时鸟互鸣。就高荫以垂纶,面深林而振策,致足乐也”。说明他购置的这块土地,不仅作为晚年生活之所(百草山庄),也有卒葬于此的打算。 而据《宛平查氏支谱》载江西雷安伯撰《慕园府君三河百草沟寿域记》(乾隆三年,1738),列举了这块宝地风水如何之好,似是当时从堪舆上为选择这里找个理论上站得住的由头。从查为仁羁留此地八年的经历看,查家应该在这里集聚了一定的人脉,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都构成了在这里购置和管理别业与茔地的必要条件。当然,这里背山近水,地势高卓,景色秀丽,远胜永定河下游洪灾频发的宛平、天津,(曾赈济灾民的查日乾深有体会)这可能就是查氏选择这里的客观原因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