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的《人生真相》读了将近有一年多了,近日清理图书时,又顺手翻了翻。将以往圈画的地方,再重温了一遍。而对于其中一篇《论寂寞》,圈画最多,再重温时,感触也最大。觉得这里面有些观点实在写得太好,给我很多启发,让我思之再三。 其中就谈到阅读,大学生们问他:“阅读的习惯对人究竟有什么好处?”他说,阅读可以使人具有特别长期抵抗寂寞的能力。什么是寂寞?是由于想做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与说,想改变自身所处的这一种情况而又改变不了。梁晓声说,寂寞是对人性的缓慢破坏,相对于人的心灵,好比锈相对于某些极容易生锈的金属。 很多地方都是寂寞的常驻地。大学也是,许多学子渴望听到老师以外的人和他们说话,不管那样的一个人是干什么的,哪怕是一名犯人在当中忏悔。似乎,越是和他们的专业无关的话题,他们参与的热忱越活跃。因为正是在那样的时候,他们内心深处的寂寞获得了适量地释放一下的机会。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类似的场景。 寂寞还有一层深意,那就是从早到晚所做之事,并非自己最感兴趣的事;从早到晚总在说什么,但没几句是自己最想说的话;即使改变了这一种境况,另一种新的境况也还是如此,自己又比任何人更清楚这一点。这是热闹中的寂寞。 这种种寂寞,会侵蚀人的心灵,让大家开始变得不专注、没耐心,消耗了生活的热情,让人们的心灵更加空洞。但很多时候,又无可奈何。只得自我保护,想方设法自我抵御这种寂寞。 记得有文章说一个在干校劳动多年的音乐家重回原来的工作岗位时,仍然能够轻松上手,演奏节目。别人问他秘诀,他说:“我每天割草都是按照节拍来割的,每天都在训练自己的头脑和双手,怎么会忘记?” 梁晓声的父亲文革时被发配到四川深山为工人食堂种菜。一个人,没有电,也没有猫和狗。又不识字,看不了书。近五十岁的男人,自己劈竹子磨制了几根织针,将自己的劳保手套拆了绕成线团,学起了织毛衣。 他们为了不使自己的心灵变成容易生锈的铁或铜,竟然被逼出了这样的能力。而我们却不得不主要依靠阅读来抵御这种更深的寂寞。 阅读可以获得知识。“知识给予知识分子之最宝贵的能力是思想的能力。因为靠思想的能力,无论被置于何种孤单的境地,人都不会丧失最后一个交谈伙伴,而那正是他自己。自己与自己交谈,哪怕仅仅做这一件在别人看来什么也没做的事,也足以抵抗很漫长很漫长的寂寞。如果居然还侥幸有笔有足够的纸,孤独和可怕的寂寞也许还会开出意外的花朵。”“思想使回忆成为知识分子的驼峰。” “而最强大的寂寞,还不是想做什么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可说;是想回忆而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是想思想而早已丧失了思想的习惯。”这是最可怕的,真正放逐了自己,寂寞便是缓慢而可怕的杀手。 只有具备了阅读的习惯,才能从容地思考,才能将孤独和寂寞的时间转化为自己调节享受的时间,才能真正实现陈独秀所言:“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从这两处发生的文明,才是真正的文明,才是有生命有价值的文明。”才能真正实现化艰难困厄为思想升华的促发点。 《人生真相》;梁晓声 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22.50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