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教育学之德育原则
2022-01-23 | 阅:  转:  |  分享 
  
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原则基本含义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在我国德育工作要把无产阶级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对学生的德育要求要同共产主义目标相联系。(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
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
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也就是循循善诱原则。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很善于诱导他的学生,其弟子颜回这
样称赞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
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
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孔子很早就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并根
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这一原则是对我国优良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符合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1)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
人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2)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
人化、模式化;(3)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知行统一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
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加深认识,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已,言行一致。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平行教育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
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一原则是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成功教育经验的总结。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
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1)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2)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
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3)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和活力。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
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这一原则是
教育者正确对待受教育者的基本情感和态度。在德育工作中,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是辩证统一的,是制约德育效果的两个相铺相成的必要条件。尊重
和信任是严格要求的前提,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爱是严的基础,严是爱的体现,只
有把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1)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2)教育者应根据教育
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3)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地贯彻到底。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
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青少年学生缺乏一定的行为自控能力,这就决定了在正面引导的同时,必须加以必要的纪律约束。(1)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以
客观的事实、先进的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2)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3)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
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教失原则)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
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
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
,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
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1)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
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2)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3)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地持续发展。
献花(0)
+1
(本文系11路人甲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