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填词时,我们大多一句钦定词谱。词谱中仅有平仄的标记,但是仄分三声(上去入),另外四声之间的配合,都有些内在的规律。 在清朝谢元淮的《填词浅说》中,提到王骥德(1540年~1623年,明代戏曲理论家,字伯良) 《曲律》提到曲禁四十条,其中一些填词也需要注意,这是词谱没有写出来的规律。 一、平头与合脚
同音是指同音字。这和永明体的八病之说有点类似。随便看一首词吧,例如晏殊的《浣溪沙》:
【一】、【等】不可同音,{身}、{魂}不可同音。 二、上和去的用法
填词时,同为仄声,但是要注意,避免两个去声同时使用,同理,两个上声也要避免连用。 这一条比较好理解,观察一下宋词,古人是比较注意这一点的。例如柳永的《雨霖铃》:
上去搭配的如:柳岸、此去。去上搭配的如:骤雨、帐饮、泪眼、更与。 和八病一样,诗人虽然注意,但是未必完全遵守。这首词中,犯忌的也有,如:恋处,暮霭,便纵,去去搭配。好景,上上搭配。 念去去,去去虽然连用,但属于连绵词,不犯忌。
另外,适合上去的,不要用去上,适合去上的,不要用上去。 至于什么情况适合上去,什么时候适合去上,古人应该是根据歌唱的要求而定。我们现代人无法分辨了,可以参照这个词谱的宋人词作来填写。当然,不以为忌也可以。 三、入声三用与一声四用
入声短促激烈,连用两个尚可,连续三个入声,发音过于急促,尽量避免。 连续三个仄声,在词牌中不太多,经常出现在三字逗:便纵有、又岂在、见说道、最好是、又正是等等,大多是上去配合。 入声三用最有名的如陆游《钗头凤》:
错错错、莫莫莫。都是三个入声连用。这种也不算犯忌。
不管什么四声的哪一种,都要尽量避免同声连用。 四、阴阳错用
王骥德《方诸馆曲律》说过:
词牌中,确实有连续使用平声的现象,例如史达祖《寿楼春》之起句:“裁春衫寻芳” ,就用阴平与阳平间用。 朱庸斋先生在《分春馆词话》中提到 :
五、双声叠韵
诗词中,双声叠韵很常见,但是双声词(玲珑linglong)或者叠韵词(逍遥xiaoyao),不可以连续用四个字。连续使用读起来就太拗口了。 结束语填词中的这些禁忌,与永明体诗的八病说异曲同工,都是为了避免声病。 其中有一些很有道理,古人创作也大多遵循,但是有一些也未必认可。今天填词,语音声调与古人又有变化,因此,也不太注意这些问题了。 不过,关于避免连续同声的这几条,还是需要注意的,无论作诗还是填词,上去相互搭配是最好的选择。 @老街味道 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唐朝这几位作品很棒却甚少人知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