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悠悠竹竿巷

 济宁文学 2022-01-23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悠悠竹竿巷

作者:蔡月萍


说起老济宁,常会用 “运河之都”和“江北小苏州”做比喻。

济宁地处运河中段,且汶上南旺是运河最高处,被称为“水脊”,济宁通则运河通,反之济宁段不通则运河不畅。明清代都在济宁设置最高司运机构以保运河畅通,故济宁被称为 “运河之都”。而“江北小苏州”的美誉则要归功于建筑具有南方风韵的竹竿巷了。

老济宁因运河而经贸繁荣,竹竿巷更是因运河而生而兴。说起竹竿巷,济宁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是明清时期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人文鼎盛、商贾云集。大运河从济宁西入城,在市区转折向南出城,竹竿巷就位于运河转折处,太白中路古运河南岸。晴日推着一岁多的小孙女遛弯,从东大寺东门沿古运河向南不远,看到石刻牌坊即是竹竿巷。按路标指示向北进入竹竿巷,寻找运河记忆和老济宁味道,一路走着:街道、小巷、店铺、门脸、建筑、物件,深感小巷悠长、岁月悠悠。

竹竿巷蜿蜒千米、小巷窄狭悠长。石牌坊到东大寺西门,有点倾斜的南北街就是大名鼎鼎的竹竿巷,看路标竹竿巷非常短不足300米。其实竹竿巷并不仅是路标中的竹竿巷,看路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公示牌介绍,“竹竿巷” 由首尾相连的五条街巷构成,西起吉市口(今任城路)、纸店街、南汉石桥街、纸坊街、竹竿巷、小闸口北街,东至小闸口桥,全长2华里。西北东南走向,房屋顺河而建,街道顺河弯曲成“曲尺”状。运河与街巷间有多条垂直的小巷,如永丰巷、打绳巷、清平巷等通往运河码头。这片临河街区统称为竹竿巷。

竹竿巷街道有“青龙戏水”和“二龙戏珠”之说。东大寺东门抵运河、西门是竹竿巷,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济宁人形象比喻东大寺为龙头,弯曲悠长的竹竿巷为龙身,左右各小巷是龙爪。据说巷子深处原来有水井,不为取水,是作为“水钉”来钉牢这条龙,以免龙腾空带走一方风脉。“二龙戏珠说”是东大寺为一颗明珠,向西(纸坊街、南汉石桥街、纸店街),向南(竹竿巷、小闸口桥)两条街像两条龙,构成二龙戏珠。

竹竿巷历史悠久,源于元代,盛于明清,至今已700多年。元代以前大运河走向是北京-洛阳-杭州,与济宁无缘。元代北京建都,运河去折取直、河道东移后,运河穿济宁而过,济宁一跃成为“南通江淮、北达幽燕”的水上交通枢纽、江北最大码头。因济宁以北的运河水量经常不足,南来漕船集中一定数量才开闸放船,城南门外常聚集几百甚至上千艘漕船,成为南北各省农副产品交流中心。因运河之便南北物产交流,南方匠人也随航北上,谋求更大发展机会,竹器业和竹器匠人入济宁最多。另据资料介绍,运河船只两边都绑竹竿,防止船过闸口时被碰坏,竹竿中空浮力大也可避免沉船。竹竿作为船运的“副产品”,采购成本低,加工获利大,店铺在运河沿岸逐渐一个个增加,形成街区,因竹器店占比较高就被称为“竹竿巷”了。

竹竿巷有悠悠水韵,是北方城市中少见的江南风味街道。南方工匠用南方样式建店, “小桥流水,枕河人家”风格随时间推移成型。沿街店铺大都是2-3层楼房,前出抱厦,明柱承托。前店后厂、下店上居、门前交易、门后泊船装货,极具济宁运河文化特色。形似苏州,故有“江北小苏州”之称。街道顺河自然形成,店铺没有统一规划,高低不一、前后不齐。街道看上去参差蜿蜒,高低错落,有水柔之美。虽经90年代拆除改建,昔日商业文化风韵已变,但经2010年的明清建筑风格修缮,街道特征和建筑古风仍存。目前仅存一处文物老房据说是70年代电影《两个小八路》时曾被取景。其它老建筑没有得到很好保护和及时修缮,也确实有点可惜。

竹竿巷商铺密集而幽静,竹竿巷是山东最大的竹器市场,但不止竹业,是以经营竹编、土产、杂货等为主的手工业作坊区。竹竿巷随运河兴而兴,北方的皮毛、药材、粮、棉、油,南方的丝、竹、茶叶、陶瓷,南北商人汇聚交流。呈现出“通渠要道、运河两岸、店铺林立”的繁荣景象,先后有九个省的商户在竹竿巷附近建立会馆。元末诗人朱德润描述竹竿巷的繁华: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毡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竹竿巷随清代运河漕运废而日渐萧条。改革开放后从事多种经营,一直到现在仍百业聚集:竹编、木器、铁货刀具、玻璃制品、厨房用具、瓷器碗碟、笔墨纸张、书画古董,茶房酒馆,日用杂货、临终用品等各色店铺紧密排列。“不用走出竹竿巷,就能生活一辈子”是对竹竿巷商品之多之全的概述。店铺门面都不大,一楼全敞开式,方便商品陈列,不用吆喝,没有喧嚣,有商业街不多见的幽静。随着塑料金属制品的替代,土产手工需求大幅减少,街巷稍显冷清,却也有老街巷独特的市井味道。我一路从东往西总结商品种类,小竹竿巷是竹器土杂为主,纸坊街以笔墨纸张、字画古董为主,汉石桥街以五金、茶饭为主,纸店街以饭店、临终用品居多。哦街巷名字的由来隐约可见。

进入商铺感受岁月悠悠。给我印象较深的是陈家、林家,以“老陈”开头的店铺10家之上(老陈家大刀、老陈土杂品、老陈酒店用品……)看来老陈家是个老名牌,都想借用,2019年曾有刀客陈的报道我没弄清是哪一个陈家店铺。百年老店“林家湾炖鱼”现有三家,说是分家的结果。还有部分虽不兴隆而坚守的老店,店主以年长居多,随意问一店主,答经营店铺40余年,老两口一辈子的生活来源于此,也要在此养老,而孩子是不会再干了。一位正在专心织毛衣的大姨也是差不多的话语,不为赚多少钱,只为年龄大了有个营生,店铺的下一代命运未知。我想着类似店铺的命运同竹竿巷中不断减少的竹竿类似,只能更新才能换代了。笔墨纸张、字画刻章类的店铺,物品排列整齐洁净,年轻人的身影较多,是后继有人的景象,为竹竿巷的文化长盛而高兴。

竹竿巷的“明星”应是“东大寺”和“太白文化市场”。济宁东大寺是伊斯兰教清真寺, 因处全市9座清真寺之东,故简称东大寺。又因寺门临古大运河西岸,故俗称“顺河东大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与济宁西大寺、南京净觉寺、西安化觉寺、兰州桥门街大寺并称全国五大古建清真寺。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大兴营造,成现在规模。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白文化市场”,在纸坊街路段南,和竹竿巷成垂直南北向,每礼拜天上午开市,有出售的各种“小玩意儿”。连环画、旧书报、旧钱币、古字画瓦当、瓷器等等。我知道的几个熟人还经常有兴趣去淘宝呢,这也是昔日竹竿巷的延续再现。

80年代文化名人冯骥才来济宁,曾被这条老街厚重的商业文化深深吸引。过去济宁人也常说“不逛竹竿巷,白来济宁城”。如何为竹竿巷这条老巷增加活力和吸引力,使其焕发出新的繁荣景象,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我曾想竹竿少了,是否可以增加其他竹制品(家具、家居用品、笛子葫芦丝乐器……),或者其他南方制品,甚至可以增加些编织、陶瓷、乐器制作体验场所,让南方文化更多走进竹竿巷,丰厚目前的竹竿巷特色。把“运河记忆”变为“运河今生”。

悠悠竹竿巷,不了运河情。希望今天的济宁人也愿意说“不逛竹竿巷,白来济宁城”。


作者简介:                                                     

蔡月萍,山东济宁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退休后爱上传统文化。想读书以补先前之不足,开始写作以丰富退休生活。阅读会心的文字如同欣赏养眼的风景,沐浴其中,时常能清洗心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