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几天你打孩子了么?

 慢老师 2022-01-23

俗话说,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

这几天正赶上下雨,而且是暴雨,正适合打孩子吧。也许是孩子走道不好好走,喜欢踩水塘,把好几百块的鞋子弄脏了,又不小心摔了一跤,浑身是泥,于是就打了一顿;亦或者是因为下雨,人都要发霉了,心情非常糟糕,正无处发泄,孩子还淘气,于是就打了一顿;又或者是你最近看了育儿圈转的钱文忠的一段演讲,说孩子有时候还是要揍一顿的,你一想,好久没有揍孩子了,于是就打了一顿。

钱文忠出名,是在电视上讲《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且不论一个复旦大学历史系的教授(谢天谢地我一直以为他是中文系的,好在不是),还顶着一顶季羡林学生的帽子,讲这些蒙学的东西合适不合适,就他对于教育的观察、思考、结论,实在是让人看不下去。怎么说呢,这种“打孩子”的见识,就连清代的私塾先生都不如。

清朝人崔学古有《幼训》,在第一篇《爱养》中说:

教训童子,在六七岁时,不问知愚,皆当用好言劝谕,使知读书之高,勤于教导,使不惮读书之苦,若徒事呵斥,而扑责,不惟无益,且有损也。至八九岁时,年方稍长,或可用威。若遇聪颖者,即可如前法,亦足警悟,其或未觉,略用教笞。此在一两月,或半年一用,方可示威,若久用不止。则彼习以为常,必致耻心丧尽,顽钝不悛矣。至十四五岁尤为邪正关头,正养中养才之候,循循诱掖,自当水到渠成,其要只在收其放心,勿使之稍涉家务外务,专心读书,不责自进,故先辈教子弟,遇聪颖者,单用善言警悟,往往不苦而自成。即遇愚顽,亦加扑责,扑后仍用好言劝谕,亦毎知悔,而能新。不然者,则下愚不移,虽扑责之,无益也。

这段文字讲得很明白。小孩子六七岁,要好好劝他读书,打孩子没好处,只有坏处。到了八九岁,聪明孩子还是好言相劝,不听话的可以稍微打一下。但是不能经常打,经常打,就习以为常,没法教了。再大一点,到了十四五岁,还是要循循善诱。就算是打了孩子,还是要好好劝他,让他知道悔改。

清代石成金《传家宝》中说:

严”之一字,不是只在朝打暮骂,须要事事指引他,但不许他放肆非为。“爱”之一字,原不在于抚摩喜笑,须要调他的饥寒,节他的辛力,但不许他费精神做无益不正之事。

这一段更是白话文,不多做解释。

张行简《塾中琐言》中说:

人生童年,得春令发生之气。善教者,总以诱掖奖劝为主,即施教刑时,亦须用诱掖奖劝语。

先儒云:鞭挞之下,不令儿辈生好念。即学徒秀顽不一,亦有不得不齐以刑者。只须择一顽劣,惩一警众,却不必概施夏楚。

这也是说,教育孩子还是要用诱导、鼓励的法子,就算是打了,也是要好好劝他。“鞭挞之下,不令儿辈生好念。”棍棒之下,没有孝子,只有逆反心理。后面一句是将老师批评孩子,要“杀鸡儆猴”,不能每一个都打过来。(当然,现在老师不会打孩子的,除了上回提到的糟糕的国学班。)

我举这些例子,就是说,在清朝,“打孩子”也并不是值得提倡的教育方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总的来讲,这些私塾先生认为,孩子还是要用正面引导、鼓励的方法的。所以我看到钱文忠讲“打孩子”,实在是有点搞不懂了。

不过他自己在演讲的最后说,季羡林告诉他,“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我举的这些例子,也许就是“不全说”中没说的部分。我是觉得,季羡林讲“真话不全说”,是指做人不要太耿直,要取一点中庸之道,别人犯了错误,你就算知道,也别大张旗鼓地说。季羡林肯定不会是说,好的办法、正确的道理别全讲了,自己藏着掖着。

打孩子?——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