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喝西北风”到底算不算成语——兼谈成语与写作

 慢老师 2022-01-23


8月24日,央视新闻发了这样一条视频:在节目《挑战不可能》中,当被问到“喝西北风”是不是成语时,撒贝宁颇有信心地说:“喝西北风”要是成语,我把手卡吃掉!”可是没想到,不仅“喝西北风”是成语,“加减乘除”“阿猫阿狗”也都是成语。

是不是很新鲜呢?

我赶紧打开家里的成语词典,吹掉上面的灰尘,想要验证一下。

翻开一看,排在“呵”之后的就是“和”,哪有“喝”啊,完全找不到“喝西北风”啊。

再查“加减乘除”,一共就“加官进爵”“加人一等”“加膝坠渊”“加油加醋”四个,哪有“加减乘除”呢?


然而,网上有人晒出的成语词典是有的。

看来,小撒和我用的是同一本成语词典了。

难道,算不算成语,要看取决于用哪本词典?

那么,到底是什么是成语呢?《现代汉语词典》这么说:

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语或短句。

长期以来,也就是要在历史上找得到依据,所以蒙曼说,这个词,哪儿那儿出现过,这就是给“长期以来”找依据。

习用的,就是大家一直这么用。

简洁精辟:成语一般四个字,但是会包含超出四个字的意思。

定型:就是相对固定,不能随便拆开,换字。

词语或短句:成语不一定四个字,还有可能是句子。比如这一页上面“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句子,也算是成语。

这样算来,“喝西北风”“加减乘除”符合“成语”的条件。

至于为什么成语词典没有?其实很简单,因为成语实在太多,辞典的篇幅有限,编辞典又不是“应收尽收”,一些成语意思一望而知的,就不收了吧。

我们常常提倡让孩子写作文用成语。

对于小学生,多用点成语是好事情。因为小学生很重要的是词汇量,用成语显示出词汇量大,善于积累,这有利于阅读,有利于语文学习。

但是到了初中高年级和高中,我是不提倡多用成语的。因为成语限制了孩子的思维,让他们不愿意去找更为恰当的词句。写秋天,就是“秋高气爽”,写过年,就是“喜气洋洋”,千人一面,没有个性,不能准确地写出当时的情境和心情。

卞之琳翻译的瓦雷里诗中有一句“换内衣露胸”,有个论者认为应改作“换衣露酥胸”。王佐良说,这个论者追求的恰是作者(还有译者)所竭力避免的。“酥胸”是滥调,是鸳鸯蝴蝶派的辞藻,而原诗是从宁静中求清新的。周克希也举了一个例子,说他翻译《包法利夫人》时,爱玛与莱昂在马车上偷情那一幕,车窗里伸出的手,他就译成“裸露的手”,而没有用“玉手”之类的艳词。

道理是相同的。辞藻华丽是风格,但是华而不实就是弊病。中学生写作,宁可写得朴素一点,也不要堆砌辞藻,堆砌素材,养成不好的文风。用成语并没有什么好处:

什么叫好词好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