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奥运在即读《姚明传》

 慢老师 2022-01-23

最近读了两本运动员的传记,一本是林丹的《直到世界尽头》,一本是《姚明传》。林丹的这本是自传,应该是林丹口述之后,记者整理出来的稿子,另一本是记者杨毅给姚明写的传记,写到姚明退役为止。

我们一直讲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这两本传记就是很好的例子。林丹的自传是第一人称视角,所写的内容,是他自己经历的,看到想到的;而姚明的传记,是记者写的,是以旁观者的眼光,去看发生在姚明身上的事情。比如父母、队友、领导、俱乐部、媒体、球迷等等人的事情,不但体量比较大,内容比较丰富,从中引发的思考也更多。

我甚至觉得,这本《姚明传》不但是姚明个人的成长史,还可以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体育界改革开放的历史,特别是2000年到2010年这一段时间,中国人的思想真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运动队的管理者可以读一读。为什么王治郅、姚明这些运动员当初想要去美国打球,重重受阻,因为当时我们运动队眼里还是部门利益,还是小集体利益,没有全局眼光、战略眼光。站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角度看,这些运动员应该出去,出去打球对中国篮球运动,对全民体育,对对外开放的形象,对商业经济,都有正面的影响。当时设置阻碍,不太应该。

运动员可以读一读。看看姚明是怎么训练的。当然,林丹也练得很刻苦,但是他自传,好像也不太好意思表现自己,但是姚明这本传记,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新秀是怎么成为球队领袖的。姚明是有天赋的,但是他的父母一开始还不愿意他成为篮球运动员。姚明出道的时候,比不过王治郅。刚到美国的前几场比赛,成绩很糟。但是姚明努力,他训练刻苦,又善于思考。特别是他职业生涯的后半段,一直有伤病,而且都是大伤大病,但姚明是竭尽全力去克服,付出百分之一百甚至一百二十的努力。这是姚明同样受到美国球迷喜爱的原因。

再看姚明怎么成为球队领袖的。第一是自己训练刻苦,有示范作用;第二在关键时刻挑大梁,拼尽全力;第三为人谦虚,融入球队文化,把自己和球队的利益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一个团队需要这样的人物。在我们的班级里,也需要有这样的领袖一样的人物。我也反思这些年班主任工作,对于让班长成为学生领袖,做的工作还太少。

家长和教师可以读一读。姚明在火箭队的前后两个教练,风格迥异。范甘迪战术布置事无巨细,有基本战术5套,其中发展出来的变化有150多种,训练场上贴满胶布,队员该怎么走位一清二楚。阿德尔曼无为而治,不布置战术,不死抠细节,让队员尽情发挥。姚明喜欢范甘迪,这和姚明在中国受到文化熏陶,受到的教育分不开的。我们习惯于规定一切,安排一切,执行就是了。如果说范甘迪的治军方法有点像程不识,阿德尔曼就是李广,治军比较松懈,但是阿德尔曼善于调动队员的潜力,让队员自己去思考怎么打。这两种方式没有谁对谁错,而是在哪种情况下更为恰当。

不过,从小学到高中,我们还是习惯像范甘迪一样,控制一切,甚至有些大学也是这样。从小这么培养学生,学生的服从性好,但创造力肯定不足。怎样在保证学生纪律性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是值得思考的。

奥运在即,祝愿我们上海籍的运动员能赛出好成绩,也希望上海媒体能多多宣传我们的运动员,也希望上海体坛不断涌现领袖级的巨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