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虎兕相争(秦始皇传4)

 昵称4X6owk9e 2022-01-23

嬴政平定嫪毐之乱后,下一个目标就是吕不韦。

嬴政之所以要对付吕不韦,理由有三:

第一、嫪毐兵变,吕不韦必须负责。嫪毐叛乱,和吕不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嫪毐是如何进宫的,谁让他进宫的,进宫之后又是怎么一步一步做大的,这些问题只要一深究,就会牵扯到吕不韦。当时赵姬尚在,以宫闱秘事惩处吕不韦不合适,但仅凭和嫪毐有牵连这一点就可以认定吕不韦不忠。

第二、天子没有仲父,更容不得分权。嬴政历经母亲的背叛,杀死“后爸”嫪毐,摔死二个“弟弟”,把母亲逐出宫去,已经不再相信任何人了。这个世界连母亲都是靠不住的,这个“仲父”吕不韦又怎么可以信任?在亲政之前,吕不韦专权也就罢了,如今嬴政凭借着平定嫪毐之乱获得的政治资本,已经无法再容忍吕不韦尾大不掉了。事实上,历朝历代辅政大臣和少年君主都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张居正辅政十年,为大明鞠躬尽瘁,但死后被神宗抄家,剥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张居正还险些被开棺鞭尸,家属或饿死或流放。我们熟知的康熙与鳌拜也是另一起例子。辅政大臣在人主幼年时管理朝政,保证国家机器顺利进行,本是好事,但少年君主慢慢长大,青春期产生叛逆之心,辅政大臣必然进行规劝。就这样,主臣之间矛盾越来越深。一旦少年君主执政,第一个对付的就是威胁君权的辅政大臣。

第三、嬴氏天下容不得《吕氏春秋》。吕不韦两年前编了一本《吕氏春秋》,这本书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剥夺知识产权的例子。这本二十万字的书都是吕不韦的门客写的,吕不韦大言不惭把著作权抢在了自己手里。这本书号称“一字千金”,当时一个字也不能改。因为这本书集中了诸子百家的学说,历朝历代都把它归为“杂家”。但吕不韦编这本书不仅仅是为了扬名后世,而是有实实在在的政治目的的。他想用这本书表明和宣告自己的治国方略。吕不韦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吕不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这本书不是不好,而是太好了。他描绘了一幅未来的蓝图,本来吕不韦指望和嬴政一起建设新的国家,但嬴政不是一般人,他不愿意走别人规划好的路,因为在离乱的环境中长大,因为家庭因素,他天生不愿意被人控制。关键的问题是,《吕氏春秋》有很多思想和嬴政的治国方略不对路。这叫路线之争,是没有妥协的余地的。比如说《吕氏春秋》认为,“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治事。”认为主上要知道任贤,臣子要老于治事。这句话是非常深的道理,但嬴政却会认为这是吕不韦要架空秦王,加强相权的表现。再比如,《吕氏春秋》认为“人主孝则名章荣,下服听,天下誉;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临难死;士民孝则耕芸疾,守战固,不罢北。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吕不韦要以孝治天下,而嬴政杀其“假父”,摔杀“二弟”,放逐亲母,与孝相差万里,会认为吕不韦暗有所指。无论是道家的尊三代,还是儒家的尊周公,都是推崇古人,而嬴政要建立的是一个以法家为主的新型国家,最讨厌就是厚古薄今。所以吕不韦要以《吕氏春秋》为蓝本构建一个依照自然之道而行的世界时,嬴政是非常反感的。正如当邓公要改革开放的时候,也没法接受“两个凡是”的紧箍咒,这就是问题的核心,路线之争,没有妥协,一定会出现虎兕相争的局面。

不难看出,在嬴政心里,吕不韦的存在就是一个威胁。于是,嬴政就要对吕不韦下手了。本来依嬴政的性子,在平定嫪毐之乱后,顺势就要把吕不韦处死,《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王欲诛相国,为其奉先王功大,及宾客辩士为游说者众,王不忍致法。”之所以没有马上下手,是因为吕不韦树大根深,朝中为他说话的人还不少,所以嬴政暂且放过了他。

一年后,嬴政在逐步清除吕不韦势力后,又听从茅焦的建议,从贡阳宫迎回了赵姬,顺势罢免了吕不韦的相国职务,让吕不韦回到封地洛阳。这两件事同步进行,说明在嬴政心里,对赵姬和吕不韦之事是知情的,甚至是介意的。太后既然回到了咸阳,哪怕是做给天下人看,吕不韦也必须离开。嬴政的这种心态,不是简单地怕赵姬和吕不韦在一起,而是从内心对他们以及他们的行为感到厌恶。

我想,嬴政是一个有感情洁癖的人。在用人上,他还是比较宽容大度的。后来李信攻楚损失秦军二十万军队,嬴政照样继续任用。但是在感情上,面对背叛,他很难宽恕。

吕不韦罢相后,回到封地洛阳。吕不韦习惯了那种富豪的生活。任何时候,改变生活方式都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六国的使者与吕府的车马往来不断,六国是想让吕不韦东向为各国提供帮助。仅凭吕不韦的资历,甚至仅仅是他的三千门客都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我们现在人口众多,对三千人的概念不是很感冒。但在当时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三千人就已经很多了,而且在这三千食客里能人异士不少,很多鸡鸣狗盗之徒,有很多人擅长收集情报。要知道,在所谓的日本战国时期,还经常出现几十人、几百人拿刀互砍,进攻一个城市的局面,所以三千能人异士是股很大的力量。

而在吕不韦心里,多少对嬴政还有些念想。他这是对嬴政酸溜溜地宣告:你不用我,但我还是很有行情的,六国随便哪一国都需要我。

其实,吕不韦没有要离开秦国的想法,他要走的话在罢相之后就走了。他当初没有主动退下来就是恋栈,如今不想离开秦国也是恋栈。他在秦国苦心经营了十多年,上上下下关系盘根错结,在他心里,他希望嬴政能够回心转意把他请回去。

结果,吕不韦又一次失算了。吕不韦担任秦相十多年,掌握了秦国重要的机密,不好好闭门思过,韬光养晦,反而弄得大张旗鼓,满城风雨。嬴政确实关注到吕不韦的情况,本来嬴政是想让吕不韦回封地好好反省的,但他与六国联系不断,嬴政对吕不韦感到非常愤怒。

于是,嬴政给吕不韦写了一封信:“你对秦国有何功劳?秦国封你在河南,食邑十万户。你和秦王有什么血缘关系,却号称仲父?你和家属都一概迁到蜀地去居住!”

嬴政这封信结束了吕不韦最后的幻想,他东山再起的梦就此破灭。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当政治生命终结的时候,自身的生命也即将终结。《人民的名义》里祁同伟东窗事发,政治生命宣告结束的时候,他选择是饮弹自尽。吕不韦不愿意离开繁华的洛阳,也不愿意去偏僻的蜀地。他害怕自己被嬴政一步步逼迫,自己所拥有的最后全部失去,于是选择了最后一条路,就喝下酖酒自杀而死。

归根到底,吕不韦和嬴政其实是一类人。都是为了政治而生的人。吕不韦听从内心的指引,弃商从政,成为了当时最顶尖的职业经理人,他的《吕氏春秋》拥有成熟的施政理念,他在最合适的舞台上成功地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嬴政则是一个偏执的CEO,从小失去父爱,又遭受母爱的背叛,在他的血液里,对父亲的爱即是建立强大的秦国。他像一个红了眼的赌徒,在感情的世界里输光了赌本,在他的生命里只剩下了事业。我觉得我从乔布斯身上看到了嬴政在现代的投影,乔布斯幼年的亲身父母遗弃,从小就被收养。全靠自己的打拼创出一番事业,性格执拗,认定的事情九死不悔。实际上,他也曾被背叛过,被自己创立的公司扫地出门,但很多时候,他做的事情都是超前的,也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如果说,这一类人之所以不被人理解,也许正是因为他们和他们的理念领先于这个时代。那种有魅力的人,即使是犯错误也是一种美,也是可以被原谅的。

嬴政和吕不韦就像殊死一战的两名剑客,除了宝剑一无所有。吕不韦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倒下了,嬴政还将继续执拗地前行,却寻找生命中下一个对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