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老师讲《论语》:《为政》第十章

 昵称4X6owk9e 2022-01-23

第二篇《为政》第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

在第一篇《学而》的最后一章孔子讲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告诉我们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他以这样的结束,阐述了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之道。本章孔子就讲述了他的识人之道告诉我们怎么样去了解别人

所以所做的事情,“视其所以”需要观察这个人所做的事情。通过他所做的事情来初步的了解这个人。我们平时和别人接触,最开始是“源于颜值”。有时候看到一个人会莫名的喜欢。我夫人刚去学校读书的时候,看到一个高个子女生感觉特别亲切,好像有姐姐的感觉。因为我夫人个子比较娇小,她需要有一个被保护的感觉,于是就主动地和她交朋友,这也是她一直维持到现在的朋友。有些人我们看上去就会觉得很亲切,很投缘。有些人他所做的一件事情,你会和你的价值观进行比较。如果你在心里说做的漂亮,可能他就是你想交往的那个人。如果你在心里说,这都做的是什么玩意儿?那这个人你很难跟他交朋友。这一步我们叫“敬于才华”。所谓的“敬于才华”,就是从我们看他所做的事情开始。

一个人所做的事情这能体现出他的价值观,所以我们看一个人先看他做什么事情。卫国人吴起拜曾子为师,和曾子学习孔子的学问。吴起特别好学,有一天,他接到消息,自己的母亲去世了。好学的吴起把手臂咬伤了,对准卫国的方向哭了几声,说我没有学成我是不会回国的,就继续跟曾子学习。曾子没有表扬他这种学习态度,而是说我提倡孝道这么多年,你的母亲死了,你都不回去奔丧。怎么能算是我的弟子呢?于是把吴起给开除了。通过吴起做的这个事情,曾子看出来吴起无论如何不能成为孔门的学生,这是基本价值观的不同。曾子孔门这一脉注重的是内在的道德“为政以德”,而吴起一心追求的是成功学。为了成功可以杀妻求将,所以最后他成为了成功的军事家。这叫“道不同不相与谋”。

“所由”指所走过的道路。一个人身上的烙印就是他过往打造的结果。他走过的路,做的事情正在影响甚至会一直影响这个人的处事方式。在看一个人做什么事之后,我们要了解他为什么会做这样的选择。

汪精卫出生于书香门第。幼时也是熟读儒家经典,中过秀才。后来赴日留学,追随孙中山。长期担任孙中山的秘书和党报主笔。回国后,他决心刺杀摄政王载沣。刺杀失败后留下的就义诗轰动一时,脍炙人口:“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年少有为,名动京华,一时汪精卫成了全中国的少年偶像。如果这个时候清政府把汪精卫杀了,那么历史上会留下一个年轻革命者的英雄形象。

刺杀摄政王这件事成就了汪精卫,同时也改变了他。当时的形势很复杂,一心求死的汪精卫没有死,被清政府肃亲王感化,最终无罪释放。死里逃生的汪精卫更加珍惜生命。虽然还是个革命者,但是加大了他的妥协性。他在北方袁世凯和南方孙中山之间充当润滑剂,促成了南北和议。孙中山逝世之时,汪精卫担任孙中山的秘书,也是孙中山遗嘱的主笔。孙中山逝世之后,他一跃成为了国民党的领导人。后来在党内和蒋介石的斗争失败,选择了担任日伪政府的领袖,成为了全国第一大汉奸。当年脍炙人口的就义诗也成了他人生的一大讽刺,别人改成了“当年慷慨歌燕市,曾羡从容做楚囚。恨不引刀成一快,终愧不负少年头”。

因为性格原因,曾经“慷慨歌燕市”的汪精卫,最终没有变成他想象的样子。一个人的人生是完整的。我们不能只看其中的一段。所以孔子告诉我们,不仅要看他做了什么事,还要去了解他成为这样的人的原因。这就是第三步“合于性格”。

“所安”指所安的心境。“察其所安”指考察他安心干什么,也就是他坚守的价值观,他将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颜回为什么能够做到“不违如愚”?就是因为他有坚定的信仰。

有个英雄生前所在的连队每晚例行点名。当点到他的名字时,全连官兵用最有力的回答,表达着英雄的存在。

几十年来,每天晚上,战士们都要在小操场集合,点名并点评一天的训练生活。连队指导员第一个点他的名字,全连数十名士兵共同回答的“到”声划破夜空。到了睡觉的时候,会有班里的战友,为他打开床铺;第二天早上,战友会把这个床铺整理好。整理他的铺位,对于战士来说是一种荣耀,一般都是班里优秀的战士和班长才能做这件事。

这名英雄叫黄继光,他的母亲邓芳芝是在赶集的时候得知黄继光牺牲的消息的。她给全体志愿军写信说“……我记起了光儿离家时说的话:'妈妈,这回我志愿到前线去,要保卫我们翻身的胜利果实,保卫祖国和世界的和平。我一定时时记着妈妈的话,多杀美国鬼子!’现在,光儿是做到了他自己说过的话了。他为了多数人过幸福日子,牺牲自己,他有志气。”

黄继光和千千万万个志愿军战士一样,只有一个朴素的情感,就是要保卫胜利的果实,保卫祖国,维护和平。内心有信仰的人才是真正勇敢的人,才是真正可敬的人,才是真正心安的人。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到底要不要有信仰?从某个角度来说,我觉得是要的。信仰我们要坚守的道路,告诉我们的人生往哪里走,能够让我们记得,叫我们相信。就能够指引我们达到要去的地方。这就是后面两步“久于善良”、“终于人品”。

再来讲讲孔子讲的这三个动词,三个字由浅入深。第一个“视”是初步的认知。第二个是“观”,是进一步的了解。第三个是“察”,是深入的观察。通过对一个人的行为、动机以及信仰进行由浅入深的了解,无论是谁都会各位像照x光片一样出现我们面前。

孔子通过识人的三种方法,可以很清楚的判断一个人。所以他说“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就是这个人没有办法隐瞒什么。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解决“不知人”的问题。

孔子在这一章为什么讲识人方法?因为前面颜回做了一个“不违如愚”的标杆,很多人就会去照着他去做,但是有的人只学了他的皮囊外相,没有学到他的内核,出现“伪饰”这种现象。孔子就是告诉这些人,无论你做的怎么样逼真,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只有内心笃定,从信仰出发,有良好的动机,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才能够做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能够担负起家国重担的人。

我们经常可以在各种各样的学习会上,听到专家学者介绍方法。现在我们知道方法重要,但是内心坚定更重要。坚持和信念比方法要重要的多。到达目标可能有千万条路,与其羡慕别人的道路和到达之后的舒心,不如在自己的道路上一直走一直走,相信这条路可以到。这样,你本身就成为了一个标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