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老师讲《论语》:《为政》第十五章

 昵称4X6owk9e 2022-01-23

第二篇《为政》第十五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一句是至理名言,很多人耳熟能详,但它的精微之处却未必理解。“罔”是迷惑、糊涂。“殆”是疑惑、危险。这一句,我们一般会这么翻译“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这样理解有没有问题呢?我觉得是有的。这种理解放大了“罔”和“殆”的结果,但对“学”与“思”的理解就不够全面。

我们都知道这一章是讲学与思的关系,也知道学与思要结合起来。但是首先的命题就是要把“学”和“思”是什么搞清楚,简单地把“学”对应成学习,“思”对应成思考,是有一点简单化的,没有看清楚这两个字深层次的东西。

我把它们分成两个层次来理解。第一个层次是外部与内在的关系。“学”是向外学,从外部获取知识和能量。“思”是向内求,是自我意识,自我的生命体验的积累总结。我们最熟悉的一种学习状态是上课,或者听专家讲座。当然现在学习的形式很多,网络学习,读书都是学习很好的学习方式。其实学最重要的一点,是有除自己之外的第二者的存在。不管这个人是在讲台上,是在网络的对面,还是写这本书的人,一定是有第二者,在和我们进行思想和精神的沟通。比如,现在在读这篇文章的你,就在和我进行着交流。思考,却只是个人行为,不管是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还是神游天地之外,都是个体在自己的时空里进行沟通交流。只有学与思结合,外部与内在相结合,才能达到理念与实践的的统一。

《阅微草堂笔记》里记载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个沧州人刘羽冲,他偶然得过一部古兵书,苦读了一年左右,自己感觉可以统领十万军兵冲锋陷阵了。正巧当时乡里出现土匪,刘羽冲就自己训练乡兵与土匪们打仗,然而全队溃败,自己也差点被土匪捉去;又偶然得到一部古代水利书,苦读了一年左右,自己认为可以有能力使千里荒地成为肥沃之地,绘画了地图去州官那里游说进言,州官也是个好事者,就让他用一个村落来尝试改造,水渠刚造好,洪水来了,顺着水渠灌进来,全村的人几乎差点被淹成了鱼。他从此以后抑郁不乐,总是独自在庭阶前散步,一边走一边摇着头自言自语说:“古人怎么能欺骗我呢!”每天喃喃自语千百遍,不久就抑郁而死。

这个人就是典型的学而不思的代表。虽然好学,不根据形势,因势利导,而是全搬照抄,当然是不行的。现在中国每年有1000万以上的人参加高考,有好几百万学士、硕士、博士生毕业,应该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很多。但是我们的科学技术在某些领域还远远落后。这和中国人只学不思的学习方式是很有关系的。我们更看重的是外部经验。这些年卖得最好的书是成长励志书。某些成功企业家个人奋斗史,思想历程,被千万年轻学子趋之若鹜。成功学几乎成为了一门显学,但是真正成功的却很少,真正挣钱的是那些贩卖成功学的人。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大家都在股市里投资,真正挣到钱的是贩卖如何炒股的人,真正稳赚不赔的是券商。一句话,人家的成长历程不可复制。自己内心根本没有站住,有的人对自己都不了解,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就去学别人的经验,最后只能是邯郸学步,止增笑耳。

第二个层次是差异性与统一性的关系。学习注重的是差异性,可以是补强自己的专业,也可以是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管是哪样,都是用自己以往的知识与现行的与外界的知识进行印证、对照、交换。而思考注重的是统一性、一贯性,当自己的理念已经成熟的时候,只会对自己的理念进行补充、微调,从而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只有学与思相结合,差异性与统一性相结合,才能与这个世界的和谐相处。

《警世通言》里有这么一个故事,讲的时我们熟悉的两个人;苏东坡和王安石。有一次,苏东坡去王安石家拜访,王安石不在。苏东坡看见书桌上有一首王安石写了一半的诗稿,只有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认为菊花从来都是枯萎在枝头上的,不会落得满地都是。他觉得王安石可能是老糊涂了,没有生活常识。于是他直接拿起笔,在这句诗后面续了一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题完诗之后,苏东坡扬长而去。回家后的王安石看到苏东坡的续诗,有些生气,觉得这家伙太狂妄了,也没多说,找了个借口,把苏东坡贬去了黄州,担任当地团练副使。苏东坡郁闷地在黄州生活了将近一年,又到了九九重阳,苏东坡惊讶地发现,秋风乍起,黄州的菊花纷纷凋落,满地金黄,和自己之前的认知完全不同。苏东坡这才意识到原来是自己错了,这才明白王安石把自己贬到黄州的目的。

苏东坡是很有学问的,他有生活经验,但是对外部世界的学习还是不够全面。可见思而不学也是不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知识的构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不断的学习与思考,两者相互促进,才能够保证自己不被时代的潮流抛弃。

中国的外交智慧,有一个重要原则是“求同存异”,求同,坚持自己的理念;存异,是尊重彼此的文化与理念。其实就是学与思的关系在外交上的反应。一边坚持自己的原则,一边国外的理念,进行交换与碰撞,以期达到和平、和谐的目的,这就是中国人的智慧。

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补充,二者缺一不可。学与思相结合,是掌握知识过程中是必由之路。我们读书的时候,经常是快速浏览,观其大略而已,这当然也行,但是往往少了自我的参与,少了思考的过程。王夫之读史书有个特别的方法,经常在读到一半的时候,就把书关上,自己去思考这个人物、朝代的兴衰成败,想通了再接着读,这是一个很好的读书方法。毛泽东读书,经常在书的页眉、页脚、旁边空白处写大量的批注,这就就是思考的过程。

孔子在这里除了告诉我们学与思相结合的读书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要有自我的意识,有批判的精神。上一章讲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周而不比,有独立的、坚定的世界观,但是并不强求所有人都能跟上他的脚步。而小人往往会把他的价值观强加给你。孔子在本章讲学与思的关系,其实是告诉我们要学会批判性的吸收别人的知识和理念。

朋友的座右铭是“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我觉得这应该是所有读书人都要有的精神,其实也是士大夫所要有的精神。在求学阶段,能够坚持正道,努力学习。到了“三十而立”,世界观基本稳固的时候,要学会以独立的精神去和这个世界沟通,批判性地接收有价值的东西,为我所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