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老师讲《论语》:《为政》第二十三章

 昵称4X6owk9e 2022-01-23

第二篇《为政》第二十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学干禄的子张又出场了,他这次问的没有那么现实,问得比较玄远,他问“十世可知也?”“世”有几种解释,有说30年为一世的,也有的把“世”解释为朝代的。总而言之,子张问的是未来几百年世道会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

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孔子的这一段话,有两个重要的内容。第一个内容就是文化内核是不变的。无论是商朝继承夏朝,还是周朝继承商朝,中华的文化是不会断绝的。孔子说的是礼仪制度,朱熹的解释是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听到三纲五常,我们现在很多读书人都会皱起眉头。觉得这是封建余孽,毒草,早就应该打倒了。但是我们所说的三纲五常,它是条件性的。君为臣纲,条件就是君仁臣忠;父为子纲,条件就是父慈子孝;夫为妻纲,条件就是夫义妻顺。我们看到孔子的为政的原则,他苛求的对象永远都是执政者,不管是鲁哀公问政还是季康子问政,他都是要求执政者自己要做到慈孝,做到仁德。如果君主不仁德就破坏了君为臣纲的基础;如果父亲不仁慈就破坏了父为子纲的基础;如果丈夫不仁义就破坏了夫为妻纲的基础。还有仁义礼智信,这是做人的原则,也是处事的原则。不仅是人与人之间要遵守,即使是现在大国博弈,国家与国家之间同样也要遵守。我们现在不使用三纲五常的讲法,但是很多理念仍然根植在我们的文化和血液中。比如说在企业老总说的话,听还是不听?这就是新时代的君为臣纲。在双休日你老爸给你额外布置的作业,做还是不做?报名的补习班上还是不上?这就是新时代的父为子纲。在家里和你老婆吵架,你老婆说的话听还是不听?这就是新时代的夫为妻纲。文化这种东西,就像一个人的性格很难被改变,只能慢慢调整。比如说,这次新冠肺炎病毒首先爆发是在东方,但是高潮已经到了西方。很多朋友问为什么西方不会照抄中国的作业?不学习中国防疫有用的经验?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国外不抄,而是文化的原因。在东方文化里,为了集体牺牲个体,隐忍、团结都是值得提倡的,生命高于一切。而在西方文化里更注重个性,注重保障每一个个体的权益,在他们眼里“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

还有一种说法叫五伦十义。所谓五伦,就是五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父子、君臣、兄弟、夫妇、朋友,这些关系是不会变的。十义就是在这五伦关系中,我们要承担什么样的义务,分别是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兄友弟恭。这个比三纲五常更广泛一些,已经涵盖了所有的社会关系了。

不管是三纲五常还是五伦十义,我觉得都比较具象,孔子讲的礼,应该更广泛,它的内容应该是我们整个中华文化最优秀的那一部分。今天2月初,日本爱知县向友好城市江苏无锡捐赠了4500个口罩。后来日本疫情爆发,爱知县本身医疗物资捉襟见肘,不得已的情况下,爱知县长向无锡市发出了这样的要求,如果你们有多的话,请退还一点点给我们。无锡市高新区得知此事后,3月又转赠给日本爱知县5万个口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患难见真情。在我们的文化里,与其说看重的是利益,不如说更看重的是情谊。目前我国的疫情基本控制住,各大企业复工复产,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制造业的中国,口罩以及防疫物资的生产已经能够满足国内的需求。现在中国派出大量的医疗人员以及相应的防疫物质,援助给那些曾帮助我们的国家以及我们的友好国家。这就是中国文化。

孔子的这段话里除了文化内核是不变的之外,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文化是一直在变化的。在商朝继承夏朝,周朝继承商朝的过程中,孔子都使用到“损益”两个字。“损”是减少,“益”是增加。即使他一辈子是周礼的推崇者,孔子也不反对变化,而且承认并认可变化的存在。我们已经知道《周易》是孔子的教材之一。《周易》最大的原则就是:唯有变化是不变的。所以孔子很清楚变化的作用,了解变化的力量,遵循变化的规律。

孔子为政的理念是遵循文化的内核,因势利导推动文化的变革。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孔子本人为政的三都”。当时三桓的家臣势力大,通过控制三桓达到控制鲁国的政治的目的。为了打击基层的势力,孔子联合鲁定公及三桓实行“三都”的政策。当时的规定,贵族诸侯的城墙不得超过18尺,其目的是为了防范他们日后造反作为囤积军马、粮草的堡垒。但是,当时的鲁国“ 三桓”掌控国家大势,不理这条规定。孔子和鲁定公开始了“三都”行动,也就是推掉三桓家里多出18尺的部分。之所以三桓支持孔子的政策,是因为当时三桓对家臣尾大不掉也无可奈何。三桓分别筑有城邑作为统治中心。季孙氏筑城于费(今山东费县西北),孟孙氏筑城于郕(今山东宁阳东北),叔孙氏筑城于郈(今山东东平东南)。随着三桓的强大,三桓的家臣逐渐掌权,常依据城邑发动叛乱。鲁定公十一年(前498),子路任季孙氏的宰,实行“三都”。叔孙氏因家臣侯犯曾依据郈邑叛乱,将郈城隳毁。季孙氏将隳费城,公山不狃从费起兵袭击国都,被孔子派兵打败,于是费城又隳毁。后来郕邑宰公敛处父反对堕毁郕邑,孔子的弟子,孟孙氏的掌门人孟懿子阳奉阴违,他认为孔子的目的并不单纯,只是为了壮大国君的力量,而不是真心帮助他们对付家臣,所以三桓开始反对三都。孔子一开始联合三桓实行他的政治目标属于因势利导,可当三桓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的时候,孔子就没办法推行他的政治目标了。他们之间有暂时的利益,是对付家臣,但是核心的目标是对立的。孔子是想恢复王室的力量,三桓只想加大自己的力量。因为共同目标,导致郈邑和费邑城墙被毁;因为核心理念的不同,导致郕邑保留了下来。虽然最后孔子自己不得不出走,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他还是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就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永远会利用现有的条件去实现自己坚持的理念。

在做人上,把孔子的这两个内容结合起来,就是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是坚持自己;有所不为,是理解这个世界,理解别人的不同意见。坚持自己人活着才有意义;理解别人是要学会和这个世界和解。我们什么时候都要学会去理解别人,倾听别人的想法,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了解自己,坚守自己的理念。前面我讲过一句话,做人就是做品牌,那么不管品牌的形式是怎么样的变化,但是核心的理念应该是一以贯之的。

至于孔子的圣人之道,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