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老师讲国学——义结金兰

 昵称4X6owk9e 2022-01-23

三十多年前,身为小学生的我和小伙伴小张、小廖在放学回家的一条小路上撮土为香,三拜九叩,结为异性兄弟。如今三十多年过去,小张依旧是朋友,小廖已经没有联系了。

其实这就是结义的最终归宿。小学生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所谓的结义只是简单的模仿。如果成年以后的我腆着脸去找政府机关的小廖,求他看在三十年前结义的份上,帮我儿子找个好工作,那就是我不懂事了。

话又说回来了,结义这种事情是个历史现象,应该只发生在我们这一代。也许有人在大学寝室有过类似行为,但一般没有仪式感。

小时候,我们是听评书长大的。中午十二点半,单田芳先生或田连元先生在广播里讲《杨家将》、《三侠五义》,英雄好汉义结金兰,从此肝胆相照,永不相负。这样的热血场景激励和憧憬着我们少年的心。

等到长大了看金庸的小说,看到萧峰、虚竹、段誉结拜那一段,看得我热血沸腾。

……他拉着段誉之手,说道:“兄弟,你我生死与共,不枉了结义一场,死也罢,活也罢,大家痛痛快快地喝他一场。”

段誉为他豪气所激,接过一只皮袋,说道:“不错,正要和大哥喝一场酒。”

少林群僧中突然走出一名灰衣僧人,朗声说道:“大哥,三弟,你们喝酒,怎么不来叫我?”正是虚竹。他在人丛之中,见到萧峰一上山来,登即英气逼人,群雄黯然无光,不由得大为心折;又见段誉顾念结义之情,甘与共死,当日自己在缥缈峰上与段誉结拜之时,曾将萧峰也结拜在内,大丈夫一言既出,生死不渝,想起与段誉大醉灵鹫宫的豪情胜慨,登时将什么安危生死、清规戒律,一概置之脑后。

萧峰从未见过虚竹,忽听他称自己为“大哥”,不禁一呆。

段誉抢上去拉着虚竹的手,转身向萧峰道:“大哥,这也是我的结义哥哥。他出家时法名虚竹,还俗后叫虚竹子。咱二人结拜之时,将你也结拜在内了。二哥,快来拜见大哥。”虚竹当即上前,跪下嗑头,说道:“大哥在上,小弟叩见。”

萧峰微微一笑,心想:“兄弟做事有点呆气,他和人结拜,竟将我也结拜在内。我死在顷刻,情势凶险无比,但这人不怕艰危,挺身而出,足见是个重义轻生的大丈夫、好汉子。萧峰和这种人相结为兄弟,却也不枉了。”当即跪倒,说道:“兄弟,萧某得能结交你这等英雄好汉,欢喜得紧。”两个相对拜了八拜,竟然在天下英雄之前,义结金兰……

萧峰当时被丁春秋、慕容复、游坦之三大高手围攻,后面还有数百名中原武林人士重重包围之下,段誉为了结义之情上前相帮,虚竹也挺身而出。三人在少室山上,危难之际,众目睽睽之下结拜为兄弟,视天下英雄于无物。这种纯粹的义气相投、重义轻生的行为怎不让人血脉贲张!

评书故事里最常见的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还有瓦岗寨贾柳店四十六友结义。清朝“天地会”标榜“梁山的根本、桃园的义气、瓦岗的威风”。 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写道:

……骆冰又问:“众兄弟敬的是什么?”余鱼同道:“一敬桃园结义刘关张,二敬瓦岗寨上众儿郎,三敬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将。”二人一问一答,乃是红花会的大切口……

可见,在江湖人士敬重、流传最广的结义就是这两次。但这两次结义又有明显的差别。人们经常说“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这是为什么?桃园三结义最后关羽走麦城被斩首,张飞被部下杀死首级也被带到东吴,刘备七十万大军大败亏输身死白帝城。瓦岗寨四十六友最后魏征、秦琼、程咬金辅佐李世民建立不世之功,位列国公。从成败上来说,桃园三结义不如瓦岗寨四十六友。但桃园三结义三人从结义开始就设定了匡扶汉室的理念,三人从河北一直到四川,风风雨雨不离不弃,把当初的桃园誓言贯彻到死。瓦岗寨四十六友从结义开始就没有共同的政治目标和理想,到后来甚至各为其主,利益高于义气。单雄信救秦琼,救程咬金,放罗成,为了兄弟家里有几十口人都被杀了。最后各为其主被罗成设下埋伏锁五龙,单雄信孤身踹唐营,中计被俘,最后在众兄弟面前被处死。

瓦岗寨这种结义,后世只承认半柱香。单雄信和兄弟们绝交断义,与徐茂公割袍断义,喝程咬金的断交酒。这种断义,又称为“拔香头子”。

所谓“拔香头子”,先要烧《金兰谱》,那什么是《金兰谱》呢?我们经常看见小说里写道“义结金兰”,“交换兰帖”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经常说结义,叫义结金兰。这源于《易经·系辞》“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本意是两人关系紧密,牢固融洽,后来便成了结拜兄弟的代称。从“金兰”的意思其实我们就可以看出结义首先就要有共同的目标,这才可能意气相投。

结义要求两人或数人之间或情投意合,或为了共同的利益,想要进一步结为异姓兄弟,一般要求单数,超过七人就很少了,像贾柳店四十六友基本不可能。尤其忌四人或六人。通常结拜为什么拒绝四六数字呢?主要是旧时医学不发达,初生婴儿易染破伤风(别名四六风),一般忌讳四六数字。义结金兰,又称“换贴”、“磕头弟兄”或“拜把子”,结拜时通常都要交换《金兰谱》。

《金兰谱》最开始只是“焚香告祖”,并不作为互相交换的凭证。明清以后,在文人官吏之间渐渐形成一套十分讲究的祭祀换帖仪式,结拜时(通常会请阴阳先生选定良辰吉日),每人都要填写一份《金兰谱》,男用大红册页,女用粉红色册页。

《金兰谱》通常会将结拜人数、每人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结拜时间、誓言及祖上三代姓名等有关事项填写清楚,然后用红布或红纸折成信封大小数折,封面写《兰谱》或《金兰谱》。《金兰谱》写完后就要举行结拜仪式,通常会在天地牌位前,备上香烛、供品,并将提前填写好的金兰谱亦随其供在香案上,依年龄大小,依次焚香叩拜,其中年长者领读金兰谱上誓言。拜毕,共同饮酒(初为用鸡血滴入酒中,以示血盟,亦有在读誓言时饮酒者)聚餐,彼此以兄弟相称,彼此父母都称呼为“干父”、“干妈”。宴饮后,集体再叩拜,撤香案,分金兰谱。

义结金兰一开始只在民间流行,后来慢慢发展到士大夫阶层。为了加强政治联盟,士大夫之间会进行秘密的结义。为什么要秘密进行?帝制专权是最忌讳士大夫结党的,结义这种更巩固的政治同盟就更要禁止了。例如都担任过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和徐世昌,就是结义兄弟。

正是因为有了读书人的加入,金兰谱有了文雅的称呼和统一的制式,金兰谱也越来越精美,越来越仪式化。

结义还被民间帮会所吸收,前面讲的天地会有结义,青帮、洪帮也有结义,结义成了帮会扩张势力、建立圈子文化的重要手段。这种结义行为也逐渐丧失了结义的初衷,成为了增进帮会内部团结的粘化剂。

结义,有着儒家文化的内核,“异姓兄弟”其实还是把朋友强化为家庭关系。刘备说“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也还是在强化家庭伦理。《金兰谱》上写家庭情况实际上是将最隐私的部分交付给别人,这是一种信任,也是家族观念的体现。当初生产力不发达,需要抱团取暖,抵御不可抗拒的风险,结义有着必要的社会基础。

从桃园到贾柳店,我发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之所以稳固,是有统一的理想,有明确的领导核心,结义人数不宜过多。统一的理想建筑在个人利益至上,明确的领导带领兄弟往前走,人数多则不利于团结。如果当初井冈山的革命队伍算是结义的话,有统一的理想:实现共产主义,建设新中国;有明确的领导核心:毛泽东、朱德、彭德怀;人数也刚刚好:毛泽东秋收起义;朱德湘南起义,彭德怀平江起义。这一拨算是中国革命的原始股,最后打出了崭新的中国。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算是成功的结义。

当然,结义是历史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人际关系的疏离,没有人真正信任别人,结义最终将会消亡。和义结金兰最接近的,只怕是结婚证了。互换结婚证可以算是交换金兰谱吧,但这个时代婚姻都不靠谱,民政局的大印什么也保证不了。相信没有官方机构认证的民间契约,相信杯弓蛇影的义气,只怕很少了吧?

这个时代的结义,还是想想就好,或是看看金庸小说自我感动就好,当不了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