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我们又接着去溆浦县的思蒙乡,去游赏国家湿地公园。 据说思蒙这个名字还是屈原起的。古时候,这个地方香草遍地,丝茅葳蕤,当地人就把这个地方叫丝茅。屈原到了这里后,与当地人交流,得到了他们的热情帮助,还向当地的农民学习山歌,了解民风习俗。屈原根据当地的山歌和习俗,反复琢磨了《离骚》和《涉江》的句式和用词。他觉得这里是一个静心养性的地方,可以启思发蒙。于是,就把丝茅改成了思蒙。 我们驱车路上,道路左侧是沅水的支流溆水,溆水苍茫,一碧如洗。随着道路不断延伸,溆水变得浑浊起来,流速加快,水声隔着山谷竹石传来,如鸣佩环。道路渐深,从平地入隧道,走进山里。尤其走到一处山坳,前方是一望无际的蓝天白云,远处群山掩映,溆水悠悠,视野一片阔朗。道路两边有绿油油的稻田,有结满了毛球的栗子树,有野蛮生长的玉米地,有鸡鸭猫狗之属悠闲嬉戏,有时看见一个老人闲闲地在院子里晒着玉米,有时等待一群鸭子神态悠闲地通过道路,远离了城市的喧嚣烦恼,感觉到了武陵人的桃源。 道路右边有一座白塔,气势恢宏,我们相约回程再来拜谒,仍往思蒙而去。 车行不远,就到了目的地。所谓的湿地公园原来是坐游船游览溆水。码头对面是一座坍塌的石桥,浑浊的泥沙就从这里流入溆水。工作人员介绍,这里原本水流清澈,只因最近修桥才导致江水浑浊。 清水和浊水对于观光者而言,还是有很大的心理落差的。思蒙一地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两岸山峰如刀削斧砍,山的底部有河水冲刷数层的痕迹,山的正中有被水流冲出的沟壑,本是难得一见的奇景,但江水浑浊,没有倒影掩映,水流又急,少了游江的悠闲韵味。其实桂林的山也不过如此,但胜在漓江水碧清澄绿,水流平缓,山水交相辉映,把原来八分的山水衬出了十二分的美感。 我们这次不巧遇上了江水浑浊的时候,但转念一想,水的清浊在于人心。杜甫诗云“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水之清浊,在乎人心善恶。修桥虽然让溆水暂时浑浊,但却是为更多人欣赏更美的风景。在山与出山分寸之间的奥妙玄机,很难为外人道。人人得见江水清,我独睹得江水浊,这不也是一种难得的际遇吗? 水的清浊在于人心,而观景的心境也在于人心。人到中年,要是胸中没有半点沟壑,只见得善良美丽,容不下山穷水恶,那反而是我的不是了。整理心情,看两岸群山兀立,偶见一只白鹭从山水间掠过,敛翅从容,清亮端庄,心中又多了一分惊喜。人生最美是清欢,把希望降低,得到的都是欢喜。把负面情绪付诸流水,眼前只有舒朗开阔。 船行一山,船员说山上有一桃源洞,有兴趣的可上山探访。我们便舍船上山,踏上寻幽的曲径。山行不远,左边有一小树,居然是罕见的花梨木,树龄不长,也没有什么奇香异样,只是它这样肆无忌惮地长在路边,倒让我看出它的随意和自我尊重来。树木有价,人心无价,人与自然不正应该是这种关系吗? 再往前走,有一条三岔口,一只白鹅雄赳赳地拦住我们上山的道路,那姿态,仿佛它的军衔不是一般的士官,至少是个上校。鹅上校也不怕人,立定在那,感觉它说出“此路是我开”的话也不奇怪。看它的气势,万一它真的说出来了,我是不敢叫板,要么乖乖的奉上盘缠,要么连滚带爬逃回船上去。 告别鹅上校,再行数百米就到了桃源洞。这是一个天然的大豁口,感觉是地壳运动把半截山给震了下去,留下了一个圆拱。从洞口往下看,是山外边的青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曲折的山路通向山的深处。站在洞口,山风从洞里穿过,感觉浑身舒爽通透,有说不出的惬意,我只想留在洞里,让清凉的风一直吹,吹到时空的尽头。如果洞里面稍微平一点,就是一个天造地设的帐篷,在这里,风雨不侵,红尘不扰,即使是静坐,给时间一个小小的暂停,也是生命难得的放空。如果这就是武陵人的桃源洞,我就静静地伫立在洞口,既不出世,也不入世,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自在逍遥烟雨一生。 船上汽笛响起,把我从野人的梦境中拉回现实。再次看见浑浊的溆水,我知道我既不是泛舟的屈子,也不是避难的秦人,不过是这浊世江湖一舟,沧海一粟,俗得不能再俗的俗人而已。 从原路返回,我们依约来到白塔下,白塔为六角七层,叫做“护邑塔”。护邑塔背山面水,据说是镇压《山海经》里的“烛龙”的,甚有灵验,但不知何故大门紧闭,无法登临观赏。塔边护栏上遍刻溆浦先贤,屈原、马援等人赞诗存焉。从护邑塔往外望,苍茫溆水尽收眼底,这孕育了中华文化的江水,也曾被烛龙掀起波涛吗?风平浪静的底下又曾翻起多少涌动的暗流?白塔不语,江水有声,如今流动的江水早已不是二千年前屈子看过的水,只无端地在时间的山脚冲刷了一遍又一遍。 塔以“护邑”为名,还是表达乡民对家乡的爱戴与虔诚。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屈子等先贤若有灵,一定会如同白塔一样庇佑思蒙,庇佑溆浦,庇佑中华。 塔下的我们,不能等待先贤的庇佑,不能躲进避秦的桃源,只能承担起时代的责任,把苦难遭遇和奋斗精神扛在肩上,负重前行。 我仿佛听见屈子嘶哑着喉咙说——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
|
来自: 昵称4X6owk9e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