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老师说诗词:悯农(其二)

 昵称4X6owk9e 2022-01-23

悯农(其二)




悯农(其二)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题叫《悯农》,即“怜悯农民”,能够怜悯某一阶层的,一定是优于这个阶层的人。作者李绅,曾祖李敬玄做过中书令,可以说是名门之后,年幼时失去父亲,后通过母亲的教育,考中进士,步入仕途,最高做到了宰相。在诗人中,能做到宰相的很少,李绅是其中一个,可见他的政治能力。

“悯农”是一组诗,一共三首,其一我们也很熟悉,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三就很少为人知,是“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首句“锄禾日当午”,这一句曾在第五季诗词大会引起巨大争议,当时蒙曼老师解释为“农民在地里播种”,而广大网友认为应该是“在地里除草”。其实这一句理解就好,我小时候也曾到田里劳动过,在播种之前是需要翻土犁田的,在没有机械、缺少牛耕的情况下,农民也有自己用锄头翻地的。而网友们理解的“日当午”指向夏季,夏季说“播种”就不当其时了,只能是除草。所谓“春种夏耘”就是这个意思。两方面都有道理,真的就看自己理解了。其实,诗人想表达的是,在烈日当空的正午这么一个不适宜耕作的时间,农民还在劳作,说明农民对土地、对粮食、对劳作的热爱,体现了他们的辛苦。这才和诗题“悯”字能够构成联系。

第二句“汗滴禾下土”,也很好解。在最恶劣的环境——正午耕作,劳动强度可想而知,自然就挥汗如雨,汗落泥土。如果说首句是长镜头的话,次句就是近景特写。通过一个滴汗的细节,我们仿佛就看到了农民的辛苦程度。

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通过问答的形式表达诗人的感慨。前两句是描写,后两句则是议论,把那种无限的愤懑和深沉的同情通过这句对答表露出来。作者是个善于运镜的优秀导演,镜头从田间又转到餐桌,从过程调到结果,香喷喷的米饭此时不仅是成功的收获,更是对农民深沉的致敬。在镜头的切换中,我们看到了汗滴和饭粒的代换,看到了农民额间的沟壑和眼角的笑纹,在心底涌上了最朴素的力量。所以老人们经常会说“一粒粮食一滴汗”,这都是这种朴素情感的迸发。

《悯农》(其二)这首诗之所以深入人心,除了朴素的情感之外,写法上也是炉火纯青。描写平实,议论真挚,这才有了最朴实最打动人的力量。

小贴士:

李绅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是唐代第一个有意识地以“新题乐府”为标榜和传统的古题乐府区别开来的诗人。李绅又与李德裕、元稹号称“元和三俊”。

李绅对唐代长篇叙事诗的发展也有贡献,李绅与元稹、白居易等为叙事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元稹写的《莺莺传》名满天下,李绅同时写了《莺莺歌》。李绅因为身材矮小,工于写诗,当时人称为“短李”。 白居易有“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的诗句。

唐人范摅《云溪友议》中记载,李绅未发迹前,总是去李元将家中做客。当时李绅为了生活,常常主动和李元将打招呼,每次见了李元将都称呼“叔叔”。李绅在朝为官后,李元将再不敢以长辈自居,为了避免尴尬还主动自降一辈,在李绅面前自称为“弟”。但李绅对此竟然极不满意,数次刁难李元将,逼着李元将只好自称为“侄”。结果李绅仍然不接受李元将自称“侄”,而是继续逼着对方自降三辈,在他面前自称“孙子”,这才勉强接受。

有一个姓崔的巡官,和李绅是同科进士,有一次特地来拜访李绅,刚在旅馆住下,家仆与一个市民发生争斗。李绅得知是崔巡官的仆人,竟将那仆人和市民都砍了头。李绅还下令把崔巡官抓来,责怪他不来拜见。崔巡官连忙叩头谢罪,可李绅还是把他绑起来,重责二十杖。崔巡官被送到秣陵时,吓得面如死灰,甚至不敢大哭一声。

据说李绅在为官后“渐次豪奢”,一餐的耗费多达几百贯,他特别喜欢吃红烧鸡舌,每餐一盘,每吃一顿饭,就要耗费活鸡三百多只,院后宰杀的鸡堆积如山,全然没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简朴与敬畏。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