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期末考试后,“请班级第一名的家长发言”,这位从教20年老师的发言火了:家长有五层,你属于哪一层?

 gfergfer 2022-01-23

以下为正文:
作者:朗读君
来源:朗读君(ID:langdu120

“哎呀,小宇妈妈,你家孩子真是优秀,次次考第一,你到底是怎么教育的呀?“

“是啊,你还是老师,肯定比我们懂得多呀,你快说说嘛,也让我们取取经。”

“是的呀,大儿子都考清华了,小儿子也这么优秀,可得和我们说道说道。”

小宇妈妈被家长们围成一圈,这期末考试后的家长会可丝毫不亚于“学术研讨会”。

小宇妈妈一边道谢,一边说到:

“那我就以老师和家长的双重心态来和大家聊聊吧!

其实,我也是和孩子边磨合边总结,下面这个“345问”就是我的一些经验和想法,现在分享给大家,大家一起交流下”。

图片这3个问题

有几位家长能问心无愧?

有了娃之后,我也常常会迷茫,到底什么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什么又是我能给孩子的呢?

后来,我就想,其实带孩子就像咱们的事业一样,都是一步一个台阶,那么我想问一下各位家长:

1. 第一个问题:如果做家长是你的事业,你的这个事业现在走到哪个层次?

人民日报《教育改革要从家庭教育开始》文中提出,家长有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舍得给孩子花钱。

第二层次:舍得为孩子花时间。

第三层次:家长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

第四层次: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第五层次:父母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

每上一层,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都是极其不易的,都要家长更加用心的去了解和尊重孩子。

第一层:舍得给孩子花钱的家长,也学会给孩子富足的生活,却养不出和自己亲密的孩子;

第二层:舍得为孩子花时间的家长,会给孩子温暖和港湾,却养不出有长远发展的孩子;

第三层:会思考教育目标的家长,能指导孩子有一个清晰的方向,却常常觉得事与愿违;

第四层:提升和完善自己的家长,能以身作则,给孩子做一个很好的榜样,却不一定理解孩子。

第五层:鼓励孩子成为自己的家长,是把孩子当做独立个体的家长,用自己的肩膀给予孩子梦想的翅膀。

关于孩子的事,我都经常反问自己:

有真的尊重孩子的想法吗?

是真的为了他好吗?

自己有以身作则吗?

经常性的反思,让我和孩子的沟通更加顺畅,孩子愿意信任我,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上,孩子都乐于和我分享,也正是如此,孩子也愿意听我的想法,和我一起磨合。

各位家长们,大家现在又都在哪一层呢?是否有想过如何更上一层呢?

要想孩子好,就要打心底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真正去了解孩子的想法,给孩子更多的“主导权”,这毕竟是孩子的人生,而家长更多的是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和动力。

2. 第二个问题:你对孩子的“为你好”,是孩子真的想要的吗?

“为你好”,所以你什么都要听话,我们才是对的,你还小,什么都不懂;

“为你好”,所以才这么唠叨,就是怕你什么都做不好,我们才多说两句;

“为你好”,所以才什么也包办,还不是不想你累着,你还不愿意了;

“为你好”,所以才期望你能有好的发展,对你期望高,自然就对你要求高了;

“为你好”,所以才会恨铁不成钢,才会说些“难听”的话,才会对你责备;

“为你好”,所以你就要按照我规划好的道路走,为什么你偏要偏航?

“为你好”,所以我牺牲掉自己的时间陪你,你怎么就不领情呢?

“为你好,你只能学我想要你学的,只能喜欢我想要你喜欢的,其他都不行。

家长对孩子的爱看似是无条件,但每句“为你好”里满是条条框框,达不到就“减分”。

“为你好”的名义,让你变成我的“提线木偶”,才是残酷的事实。

久而久之,家长和孩子的隔阂越来越深,面对孩子的稍加“反抗”(表达自己的意愿),家长便开始“大发雷霆”,觉得孩子是“白眼狼”,和自己作对,但其实,家长有没有想过,自己“一厢情愿”,根本就没有问过孩子的想法。

对家长来说,一切都是“应该”,从不考虑孩子的“本该”。

但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并不是,也不该成为“独裁者”。

心理学家李雪曾讲过:给孩子最好的滋养,是确认孩子的感受。

家长要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就要真心的学会倾听,培养耐心,增强沟通。

当“为你好”变成“你说说看”,也许孩子会更愿意和家长有更深层次的沟通。

3. 第三个问题:你觉得开家长会只是“走个过场”吗?

家长会是“家校共育”的一个桥梁,便于家长和老师沟通探讨,但很多家长却没有很好的意识到这点,只是来“走个过场”,甚至有的家长,完全缺席家长会,其实这是在浪费机会,家长看似缺席的是家长会,其实缺席的是孩子的成长。

也有的家长,虽然来了,却毫无收获,既不和老师沟通,回家也不和孩子沟通,孩子原地踏步。

其实,来家长会也是一门学问,以下几点做好,才能切实的帮助孩子,达到家长会的目的。

(1) 按时参加,积极与老师询问孩子在校真实情况,了解更多孩子的学习日常,如果实在无法参加,则要和老师说明原因,也可以线上询问老师,了解孩子情况。 

(2)在去家长会之前,家长要先将孩子考试和学习问题整理一下,到会后,与老师有针对性的聊聊,这样才能更有收获,不浪费家长会的机会。

(3)在老师讲解分析的时候,家长要认真听记,思考自己孩子的情况,如何与老师合作让孩子更好。

(4) 会后,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才是重点,家长可以先和孩子进行一番沟通,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再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孩子达成一致,利于计划的实行,助力孩子的学习。

图片这4条建议

有哪一条是家长的痛点?

下面这4条建议,都是咱们日常生活中老生常谈的几点,不知道各位家长做得怎么样呢?

1. 三种教育理论,家长要牢记

(1)最近发展区理论:要看到孩子的进步

教育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

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换句话说,教学要更加看重孩子的进步和成长,与孩子自己比较,而不是和别的比较。

家长要学会着眼于孩子的“发展点”,也就是进步之处,多鼓励孩子,不要责怪孩子,要给孩子成长的时间,鼓励孩子脚踏实地的前进。

(2)压力与绩效理论:不要揠苗助长

图片

心理学中压力与绩效理论的“倒U曲线”说明:

适度的压力能提升工作绩效,压力过大,绩效降低。

也就是说,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以免孩子难以承受,继而崩溃。

先了解和分析孩子的切实情况,再结合具体的学习目标,帮孩子制定可达到的计划,如果计划过高,孩子总是达不到,还会挫败孩子的自信心,可能让孩子一蹶不振。

(3)教育的先天论和后天论:尊重教育发展的客观性

孩子并不会按照家长想象的发展,一方面是因为孩子是独立个体,一方面也是因为教育发展本身就有自己的规律。

如果不尊重教育发展的客观性,强行干预孩子的正常发展,只会有害无益。

教育理论,能帮助家长更加客观理智的看待孩子的成长,在尊重客观规律的情况下,把握自己能把握的事情,才是家长最该做的事情。

2. 三种教育方法,家长可多试

(1) 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遇到事情,先处理孩子的情绪,再处理具体的事情,才是有效的做法。

先安抚孩子的情绪,而不是一味责怪孩子,让孩子情绪失控,家长也会更加无奈生气。

很多孩子哭的时候,其实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只是想通过哭来掩盖自己的害怕,这时,家长可以拍拍孩子,告诉孩子,没关系的,先平静下来,而不是用吼叫解决问题。

家长一定要切记:

教育孩子,一定要先安抚孩子的情绪,切不可”火上浇油“。

(2)教育孩子时机要选对

“知道了,这是你说的第一千零一遍了,我都会背了。”

“哎呀,每天都是这几句,好好学习,我知道了!“

很多父母会发现,自己明明天天“耳提面命”,对孩子“谆谆教诲”,孩子却“左耳进右耳出”,还嫌自己唠叨。

这是由于很多父母没选对教育孩子的“时机”

第一,教育孩子的时机分为“固定”和“突发”。

“固定”是指,每月每周选定一天,和孩子沟通,让孩子养成反思的习惯。

“突发”是指,面对孩子的突发事件,抓住问题和孩子谈,这时孩子心里比较复杂,知道自己理亏,也能听得进去家长的教育,不会产生很强的抵触心理。

第二,教育孩子要分场合,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有的家长老是把“你看你们家孩子真优秀,看看我们家那个,这不好,那也差。”挂在嘴边。

其实,这样的表述早就伤到了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既委屈又难过,更会变得自卑和敏感,无法接受别人的“正常建议”。

第三,理清事情,不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贴标签是家长最爱做的事,只要孩子稍有某种表现,家长立马标签上身。

其实这样的做法,百害而无一益,只会恶化亲子关系。

家长要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真实的情况后,再针对性的教育孩子,不要随意对孩子下定义。

(3)饭桌上的“亲密”沟通

西方心理学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他们发现孩子的词汇量和父母在家庭交流,尤其是在餐桌上交流的词汇量直接正相关。

虽然古语有云:“食不语,寝不言”,但对现代人来说,“饭桌”早就变成了“有效沟通”的一大场所。

其实,也只有吃饭的时候,家人是“无一缺席”的,也只有这时,大家都处在一个比较轻松自在的氛围,反而可以以随便聊聊的心态,来多了解孩子的想法。

这样场合的沟通,反而比“正式约谈”更有效,更能让孩子表达更多真实的感受。

家长可以和孩子随意谈起学校的生活、朋友,孩子都会更愿意诉说,也利于家长对孩子的了解。

3. 三个家庭场景,家长多思考

(1)第一个场景:家庭和谐美满

“今天表现真棒,等周末,爸爸妈妈带你去游乐园,好好陪你玩一天。”

“最近在学习上怎么样呀?有什么觉得吃力的地方吗?需要爸爸妈妈的帮助吗?”

“上次一起看的书,你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分享下彼此的感受吧!“

快乐自在的环境,用心对待的父母,天真烂漫的孩子,便是孩子最大的幸福。

(2)第二个场景 :家长缺位不管

“以后记住了,有你爸没我,你看他有没有管过你一天。”

“什么都是我在付出,你妈多懒,什么也懒得做,你以后可别管她。”

“这个家,就靠我撑着,你以后听话点,不然我也不要你了。”

还没好好的感受,父母都在的快乐,就要被教育疏离自己的父母,孩子该何去何从?

(3)第三个场景:家长争吵不止

“你看看,这个家,都怪你,没什么本事,谁都比你强。”

“行行行,就你行,家里可就你出力,我做什么,你都看不见。”

蜷在一旁的孩子,捂起耳朵的孩子,泪流不止的孩子,为何要在如花年纪承受这些痛呢?

三个场景,三类家庭,三种人生。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

“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

只有家庭和谐,家长以身作则,孩子才能发展得好。

4. 三个家校原则,家长多配合

(1) 互相尊重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家长和老师是同行者,是共同托起孩子的两座大山。

很多家长对老师毫无尊重可言,甚至会因为各种小事,在孩子面前,对老师有“不恰当”言论评价。

这样的会让孩子对老师没了尊重和感激之情,会蔑视课堂,不认真听讲,到头来成绩一团糟,家长又会埋怨老师,却不会细想自己的问题。

家长和老师只有互相尊重,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2)互相理解

腰疼、喉咙哑、心累,每个老师也都是“剥了层皮”的在教育孩子,他们也常常因为学生,顾不上自己的孩子。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可以理解,但不要把这份责任只强加给老师,而是要和老师互相理解。

只有老师和家长互相理解,才能更好的合作,为了孩子的明天一起努力。

(3)互相配合

孩子有很多活动都是需要家长配合的,但有的家长,却一股脑的抗拒,觉得只要是学习和学校的事,就是和自己无关紧要的事,完全不配合老师的要求。

其实,这样做伤害最大的不是老师,而是自家孩子的发展。

老师没法和家长正常沟通,配合,如何推进课程的教学,助力孩子的成长?

只有老师和家长相互配合,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上才能都好。

图片这4句感悟

有多少家长能感同身受?

有句话说:

“正确的态度,延伸出正确的方法,从而取得正确行动效应。这,就是态度的力量。

我们播种给孩子什么样的态度,孩子就会收获怎样的生命高度和深度。”

换句话说,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影响颇深,如果家长们觉得孩子糟糕的时候,应该多反省反省自己。

下面四句话,有多少家长能细细思考,认真反省呢?

1、天天埋怨的家长,乌云密布的家庭,孩子怎么长成“向日葵”?

家长每天处理很多琐事,情绪难免低落,但回到家的时候,如果还是一直怨天尤人,会让孩子也在不自觉中变得垂头丧气。

每天面对唉声叹气的家长,孩子又怎么可能活泼开朗呢?

家长可以在回家开门之前,提醒自己,现在的身份是家长,回到家里,就要保持一个好心情。

2、摒弃学习的家长,目不识丁的家庭,孩子怎么变成“百科书”? 

很多人说,现在的教育就是“拼爹”,这句话虽然残酷,却很真实。

试想,家长都对学习这件事不屑一顾,也厌恶学习,孩子怎么会能爱上学习,怎么能学得好呢?

家长每看的一本书,每学的一个技能,都会引起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也爱上阅读,爱上学习。

3、一边正在教育,一边拉过护住,孩子到底听谁的?

很多家长内部还没达到一致,“各自为政”,在教育孩子上理念不同,导致孩子最后不知道听谁的,干脆谁的也不听,久而久之,家长慢慢失去“威严”,孩子更加“任性妄为”。

家长要先达成一致,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目的是一样的,才能合力教育孩子。

4、“爸爸妈妈”的称谓是一辈子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辈子的!

有的父母今天心情好,就想着对孩子温声细语,娓娓道来,明天心情差,就对孩子恶语相向。

孩子面对情绪化的父母,只会变得越来越敏感,不敢表达,也不敢相信父母的“爱”。

孩子从学会叫“爸爸、妈妈”开始,这份爱意就不会停止,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生的。

家长要想孩子有长足的发展,就要坚持对孩子的教育,不可“一时兴起”。

图片这一份坚持

有多少家庭能真的做到?

其实,咱们家长也都是“知易行难”,这些道理咱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都有所体验。

但是实行起来,却总是困难重重,遇事可谓是“情不知所起,只想先发火”。

教育孩子这件事,说一千道一万,最重要的其实还是坚持,但这份坚持,有多少家长能做到呢?

托尔斯泰说过:“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关键是如何教育。”

而现实中,比如何教育更难的是家长的坚持,坚持对自己有所要求,坚持对孩子有的放矢。

不是“一时兴起”,不是“过目即忘”,不是“打后反思”,而是真正的去思考和要求自己。

教育孩子是一生的事,是会影响孩子一生,只有家长切实地坚持,才会有所成效。

方法固然重要,没有实行,没有坚持,就会是空中楼阁,不堪一击。

咱们家长要打心底觉得,教育孩子是一件伟大的事业,是我们的责任,不仅要爱,更要坚持。

只有持久有效的“爱”才是引导孩子正确航行的帆。

涂磊说:

“我很钦佩一种父母,在孩子年幼时,能够给予强烈的亲密;当孩子成人后,又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必须完成的任务。”

很多时候,父母并不是不够爱孩子,而是没能在适当的时机做适当的事,导致和孩子的关系恶化。

点个“在看”,并“分享”给更多人,希望各位家长都能向第五层家长冲刺,成为心有爱、懂方法、能坚持的家长!做一个更有“智慧”的家长!

作者:朗读君,来源:朗读君(ID:langdu120),每日分享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各科学习资料和家长教育心得。转载请联系微信号(zsy_538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