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奥莫河谷:非洲原始部落的最后家园,人类蒙昧与文明的露天博物馆

 颐源书屋 2022-01-23

不足半年时间,我再次来到埃塞俄比亚,只为要在恰当的时间去一个恰当的地方。

素有“非洲屋脊”之称的埃塞俄比亚,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在它的西南端有一座戈罗肯山,发源于此山南麓的奥莫河绵延近千公里,向南注入与肯尼亚交界的图尔卡纳湖。 奥莫河谷孕育了地球上最早的人类文明,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四百多万年以前。埃塞俄比亚民族众多,数量超过80个,但最具非洲特色和原始魅力的部落,大多分布于奥莫河谷的周边。该国南部两个最大、最具野性的奥莫国家公园以及马果国家公园正好被奥莫河切分在了河岸的两侧。这里,就是我想要去的地方。

文章图片1

古老的奥莫河谷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

我们选择了自驾形式,于2015年1月17日从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出发,途径阿巴明奇、金卡、吐米、孔索、阿瓦莎等地,由旅居埃塞的资深导游王晓东先生亲自驾车,历时9天9夜,度过了一段不寻常的岁月。

文章图片2

途经一处河谷,远处高山是东非大裂谷的边缘

树木遮天蔽日,群羊尘烟滚滚,我们经常会在似路非路的坡谷之间过往穿梭。

文章图片3

群羊走过掀起滚滚尘烟

坎坷的道路鲜见车辆,却时常被成队的牛羊占据,俨然成了一个流动的牧场。

文章图片4

牛群和羊群一望无尽,汽车且行且停

埃塞俄比亚被誉为东非的“水塔”,因为几条重要的河流都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但是每当旱季来临,河流干涸,植被枯黄,居民及牲畜不得不面临严重缺水的状况,世世代代靠天吃饭的习俗没有得到丝毫的改观。

文章图片5

路过的河流很多,但多数都已经或即将断流

文章图片6

裸露的河床上,人们与牲畜还在抢夺那仅存的一点点污水

文章图片7

取水大军浩浩荡荡排成了长龙

文章图片8

孩子们的主要乐趣可能都埋藏在跋涉取水的路途之中

遇到一种非常美丽的花,当地人叫它“沙漠玫瑰”。它的根茎粗大似酒瓶,枝干很有沧桑感,花朵形似喇叭,红中透粉,粉中有白,无比鲜艳。

文章图片9

满眼苍黄之中突然闪现一簇艳红,你的心境会不会豁然开朗?

文章图片10

沙漠玫瑰其实并不生长在沙漠,它与玫瑰也毫无关系

文章图片11

看它的叶子也许你会想起什么?对,它是夹竹桃的近亲

有一种被称作白蚁的昆虫生命力极强,分布在温暖的赤道南北45度之间,被誉为动物界的建筑大师,它们的最令人称奇之处就是能建造体型高大、形状奇特的蚁巢。虽然以前在许多国家见识过白蚁的巢穴,但是都不及此次在路上看到的更令人震撼。

文章图片12

这些白蚁蚁巢就像一个个精灵烟囱在茫茫荒原上拔地而起

文章图片13

不知是蚁巢依偎在树旁,还是树干依靠着蚁巢的支撑?

文章图片14

给它起了个更沧桑的名字——“吴哥窟”

黄土、蚁巢、绿树、沙漠玫瑰,还有那位手拿步枪的小帅哥,下面是一幅内容丰富的画面:

文章图片15

摄影教材上说要多做减法,可是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取舍

遇见了一个最高大的蚁巢,用我的身材对比一下,至少有五六米高吧?

文章图片16

这座蚁巢真的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路上还看到一种奇特的现象,一些很高大的、伞状的树,它的树冠上挂满了许多长形的圆柱体筒子。跟当地人一打听,原来是人造的蜂巢。一些野蜂会栖息在里面,久而久之产出蜂蜜,采蜂人就会定期来取蜜,看似一本万利的好事。据说这些蜂巢分属于不同的采蜂人,你挂一个,我也挂一个,自己记着自己的,互不相干。至于野蜂喜欢哪里,在哪安家,那就靠你的运气了。

文章图片17

这些类似筒子的蜂巢就像是大树结满的巨型果实

文章图片18

走近看一看,足足挂了三十多个蜂巢

一路上还可以看到一些不同的野生动物,虽然不及肯尼亚、博茨瓦纳等国家那样的规模和震撼程度,但时不时有新的发现,也算是刺激不断、惊喜连连吧。

文章图片19

傻傻的索马里鸵鸟

文章图片20

机警的东非狒狒

文章图片21

惹人喜爱的黑白疣猴

文章图片22

凶猛的秃鹳

另一方面,崎岖的山路也着实考验着我们的车况、我们的承受能力、还有我们的意志力。虽然我们预先配置了两只备胎,一路上还是爆胎9次,遭遇不测的程度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想。最惊险的一幕是在一连爆了3个轮胎后,我们深更半夜困于河谷深处,无手机信号,远处传来土狼的哭嚎,近处有土著人的火把在闪烁。无奈之中,我们让同行的唯一女士藏身于树丛之中,而等来的却是携带AK47步枪的走私团伙,吓得我们浑身直冒冷汗。好在没有发生打劫,最终有惊无险,于次日凌晨搭便车到达附近的小镇。至此,6只轮胎全部“光荣负伤”......

文章图片23

拆卸、更换轮胎已经是我们每天的“必修课”

时常会遇到围观的人群,多数人好奇观望,很少能得到帮助,却有忙中添乱的小孩在窥视我们的财物。

文章图片24

帮不上忙的我会在旁边观察和把守,以防不测

文章图片25

更多的时候是被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小贩们“围追堵截”

一路上可提供住宿的地方有限,而称得上干净舒适的酒店基本都为外国人投资开设。但大多数环境优美、特色鲜明、服务上乘。

文章图片26

在吐米村下榻的Tumi Lodge自然村生态酒店

阿巴明奇天堂酒店的露台正面是查莫湖和阿巴亚湖之间的高山,被誉为“天堂之桥”,下面有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是天然的大氧吧。

文章图片27

两位欧洲游客在观景

文章图片28
文章图片29

简洁、舒适、很有特色的卧房及卧具(以上二幅)

第一天临近傍晚的时候,我们到达阿巴明奇的清查村。因为是周六,刚好赶上每周一次的大集市,置身其中很享受,也能一饱眼福。

文章图片30

熙熙攘攘的村民被五颜六色的服饰装扮着,难得一见的场面

文章图片31

蔬菜的品种很单一,只是些洋葱、西红柿、土豆之类

文章图片32

调料和香料的种类倒很丰富

文章图片33

这里也是老朋友聚会的地方

之后,我们走进多尔兹族部落。

多尔兹族

文章图片34

散落在山谷中的多尔兹民居

走进一户人家。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炊烟从草房上面袅袅升起,却不见烟囱,烟是穿过草棚顶部,飘向天空的。据说这样可以有效杀死棚壁中的虫子,从而延长草屋的寿命。

文章图片35

炊烟从草房顶部升起

在这里,我们观看了多尔兹人日常食物“高卓饼”的制作过程,认识了一种被称作“假香蕉”的植物。何为假香蕉?顾名思义,长得与香蕉很相像,却不结香蕉果实。

文章图片36

认识一下只长叶茎不结果实的假香蕉树

假香蕉的根、茎、叶可以刮出白色的粉末状固体,然后将这些粉末揉成面团的形状放到用叶子铺好的地洞里发酵,当达到一定的酸臭度后,将适量的面团取出,再用香蕉叶包好,放到铁板上烤制,最后蘸特制的酱料食用,这就是当地人的著名食物——“高卓饼”。

文章图片37

将发酵好的面团从地洞里取出

文章图片38

揉切成饼

文章图片39

用香蕉叶包好

接待我们的女主人是一位勤劳、美丽、多情的少妇。她有两个孩子,与婆婆在家操持家务。短短的半个小时为我们忙前忙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章图片40

美丽的女主人在用最原始的方式烤制“高卓饼”

文章图片41

女主人妩媚的眼神里透着好奇,是想探寻我们东方人的秘密?

文章图片42

孩子们

之后探访的民居是著名的孔索村。孔索人以善于开凿梯田而闻名,“孔索文化景观”作为独特的人类文明现象,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文章图片43

石头围垒的房屋是孔索人有别于其他部落族群的特征之一

文章图片44

孔索人的民居

文章图片45

屋内家徒四壁,这是大多数孔索人的基本生活状态

文章图片46

孩子们永远是我们最热情、最忠实的观众

文章图片47

背负家庭负担的少年从小就要学会劳动的技法

下面这个地方说出来可能你不相信,这里居然是一处酒吧,人们手里拿的和地上摆放的葫芦就是盛满自制啤酒的酒杯。

文章图片48

孔索人在喝啤酒

经过两日的连续行车,我们终于到达奥莫河谷的深处,这里有一个叫吐米的小镇,我们以此为歇脚点,前往周边的部落探访。

摩尔西族

摩尔西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唇盘族。少女在长到十多岁时,便会将下唇穿透,然后在开口中置入一个小圆盘,随着年龄的增长,圆盘的直径逐渐加大,最大的直径达到25cm。族人们都以盘大为美,待嫁的姑娘会按盘的大小论身价,为其父母争得更多的彩礼。

文章图片49

这是姊妹仨,年长的有唇盘,年轻一些的却没有

拍照都要收费,按人数,快门每响一次计算一次;价格一律为每人次10比尔(约合3元人民币)。

文章图片50

组合照

说实话,在唇盘族部落拍照很不舒服,因为她们紧盯着你手里的钞票,死板板地站在那里等待你的挑选,脸上却没有一丝的笑容,拍照的全过程始终是愁眉苦脸的样子。一旦选中,她就会数你的快门次数,然后跟你讨价还价,很难捕捉到生活化的、自然的场景。

文章图片51

她的盘子较大,估计直径最少有20cm

我好奇地问陪同我们的王导,她们嘴巴下面的大盘子影不影响吃饭?回答是,吃饭的时候会把盘子摘下来。哈哈,原来这个盘子就像女人们佩戴的耳环项链一样,仅仅是一个装饰而已,可以随时取下。

文章图片52

想让她笑一下,可惜怎么启发都没能做到

我理解她们的生活处境,本来拍照收费无可厚非;但是她们拿钱后并不配合,而且都不会笑,有时拍到眨眼或姿态、光线不理想,要求补拍时,她们也会再次要钱,在这里仅仅待了几十分钟便悻悻离去。

文章图片53

装扮蛮有特点,头上顶了个大牛角,项链是用螺蛳串成的

我们看到她们卸下盘子的下唇像似有弹性的牛皮筋一样挂在嘴边,下门齿由于没有嘴唇的保护早已脱落。

文章图片54

细看一下她摘掉盘子的模样

唇盘族小男孩身上都画成像似斑马的花纹,不知是习俗,还是仅仅为了让游人拍照?

文章图片55
文章图片56

“两只小斑马”(以上二幅)

唇盘族目前的人口数量不足一万,年轻的一代已经较少延续这种奇异的风俗习惯,可能再过若干年就看不到唇盘了。

卡洛族

生活在奥莫河畔。男子喜欢配枪,生性好战;女子喜欢用斑点涂绘脸及身上的各个部位。平时不分男女都习惯裸露上身。卡洛族大约1400人,主要居住在三个村落,已濒临灭族。

文章图片57

这是一个必选的著名场景,她们身后便是赖以生存的奥莫河

卡洛族男子个个健壮、彪悍,为避免外族的侵犯,他们日夜守护着家园,因为他们深知自己已经没有退路。

文章图片58

健壮、彪悍的卡洛族男子

文章图片59

恪尽职守的族长

班纳族

与以跳牛仪式著称的哈莫尔族(另文有详细介绍)的装饰以及生活习惯有许多近似之处,外人很难分辨。他们很注重一些小饰件的佩戴,女人在编成小辫的假发上涂抹红泥和牛油,身上常穿挂牛皮或羊皮。

文章图片60

四女子装饰各有不同,基本展示了班纳族妇女的风貌

以下两位都是标准的班纳族美女,她俩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脖子上挂了一个套锁,显示其在家庭处于主导地位。

文章图片61
文章图片62

两位班纳族女子(以上二幅)

文章图片63

许多妇女在头上扣了一只瓢,可能有多种用途吧?

文章图片64

这个男孩的饰挂充满了女性的爱抚,是情人送的吗?

阿里族

路边偶遇,不算是有特点的部落,所以没有专门去拜访。

文章图片65

能看出她们的装扮与现代人已经没有什么两样了

阿尔伯莱族

经过一个阿尔伯莱族小村庄,驻车征得同意后,选拍了几组。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被拍照,也知道如何收费,不过他们都很朴实,很配合,也不斤斤计较。

文章图片66
文章图片67

两个家庭都是老夫少妻,是巧合还是固有习俗?(以上二幅)

文章图片68

用纱布遮阳是阿尔伯莱族女孩的一个习惯

文章图片69

小哥俩儿

作为人类文明摇篮的奥莫河谷,是非洲文化传统保存最为完好的地区,也是非洲原始部落最后的避难所和家园。一般短期的埃塞俄比亚旅游是无法到达奥莫河谷的,况且一年中,由于交通的原因只有旱季可以前往,因此目前来过这里的外国游客还是少之又少的。另外,原始宗教和复仇传统仍在部族内部传承,部落之间经常会发生局部的纠纷甚至仇杀。在我们到达的几日之前就发生过一次流血冲突,据说是摩尔西族与阿里族之间发生致死两人的枪击事件,因此这一地区也是旅游慎行的危险区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