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寒假,做到这些小事,逐渐养成一个半自推娃

 傻丫头oq9h5f23 2022-01-23
图片

♡  逃妈的话  ♡

寒假到了,不少爸爸妈妈又开始羡慕“别人家”的“自推娃”了吧。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虽然在说“自推”,但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也许孩子养成习惯,第一步并不是一张密密麻麻的“计划表”,而是些别的更简单的东西呢?

授权转载自公众号

童行书院(ID:tongxingplan)

童行书院是为3-12岁孩子提供系统性通识教育的课外学院,致力于成为儿童通识教育的引领者。

别人家的孩子VS自家的孩子

人到中年,朋友之间聊天,“孩子”是高频话题。我的一个闺蜜,她家姑娘是典型的“人家的娃”——爱画画,爱乐器,学习自主性强,每个学期都是班级先进;自家的娃,每次陪写作业,都担心会爆发父女n次大战,练琴得要“胡萝卜+大棒”……每次聊起,我总在期盼,我家孩子会不会有一天也能成为“全自推”的报恩娃呢——直到我开始读《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被里面的观点深深打动,并和孩子爸爸一起尝试做出改变,半个假期之后,我们收获了孩子上小学以来最和谐舒服的亲子关系,意外而又欣喜地迎来了一个“半自推娃”。

你和孩子有牢固的依恋关系吗?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的核心观点重构了我对养育和亲子关系的认知,从而也指引我做出了一些改变和新尝试:

 观点:  孩子不会因为父母生养了自己,就自愿服从父母的管教,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即:孩子能感受到跟父母之间存在某种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是自己认可的,即——依恋关系。

小时候和我爸“拌嘴”,有时他无力反驳我的时候就会问“你是爸爸,还是我是爸爸?”我会回:“你是爸爸也不代表你都是对的!”现在回想起来,即使才上小学的我,就已经认为父母的身份并不代表我一定要服从他们,尤其是我觉得自己更有道理的时候——所以对于我们的孩子,我们真的不能想当然的认为父母的身份可以让孩子衷心地认可我们的管教。那么,什么才可以让孩子更乐意聆听和采纳我们的管教和指引呢?本书给出的建议是“依恋关系”——

 观点:  孩子的依恋表现在:相信抚育者,相信他有能力照顾自己,愿意与他亲近;有了这样的依恋,孩子们才有勇气去闯荡世界、直面挫折,并逐步成熟。

有了和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就有了安全感,孩子们始终知道:无论在外面受到了什么样的打击、委屈或否定,回到家里,父母永远能理解、包容、信任和关爱自己。等到积蓄足够的能量之后,孩子就有勇气离开父母,再次出发。

有部热播的电视剧《你是我的荣耀》,女主角乔晶晶是顶流明星,身处纷纷扰扰的名利场,独自在上海打拼,却有清晰的事业追求,成熟独立又自信。在她的身后是这样一个家庭,过年时一大家子一起守岁、打牌,年轻的兄弟姐妹一道进山林挖笋;回到爷爷奶奶在的老家,也是备受呵护——互相关爱,温馨和谐,简直就是大多数人的“dream family”——这个家,给乔晶晶提供了最稳固的依恋关系和最坚实的后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晶晶拍摄过程中,戏中的两大女主的男友先后来探班的时候,小助理担心空手而来的晶晶男朋友会被带着豪华厨师团队的“对手”比下去,焦急地想办法撑场面,然而晶晶是这样说的:

图片
图片

 观点:  对父母依恋的孩子,会乐意接收父母的照顾和引导,看重父母所看重的一切,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愿意为了父母努力。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类似经历:恋爱中的我们,会在意另一半所看重的事情,我们可能会因为男朋友喜欢足球篮球而开始看英超、NBA,努力记忆各种球星名字;可能会为了情人节能给女朋友买一份她向往已久的礼物而对自己“能省则省”——我们努力想要对对方好,想要引起对方的注意和认可,这就是依恋关系的作用。

我们的孩子在独立和成熟以前也是这样,如果他们对我们有强烈的依恋,父母就能够成为孩子努力的动力——我们当然希望孩子能明白,他们所有的努力不是为了父母而是自己。

但是在孩子幼龄阶段,暂时还无法有这样的体悟的时候,对父母的依恋关系就会让他们为了想要达到父母的期望,获得父母的认可而努力。

 观点:  父母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它就在那里,和孩子的表现是“好”还是“坏”无关。孩子可以发脾气、任性、抱怨、不听话或者举止粗鲁,但父母却要让孩子感觉自己是一直被爱着的。父母必须掌握一种方法,既可以告诉孩子什么是不好的行为,又让孩子依然能感觉到爱,要让孩子敢于在家长面前表现出自己的不安和最讨人厌的性格,同时又不会失去父母无条件的爱。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回想起在孩子没有达到我的期望时对她说过的话:

“这个教了那么多遍你怎么还不会?”

“不把XXX做好就不许XXX!”

“这么简单的几个音,你怎么一直记不住”

“这个指法不对,重来!”

还有质疑、不耐的语气和眼神,甚至有一次还对她大吼了;每当这个时候,孩子要么哇哇大哭,要么沉默地缩在一边,她的内心是否会忐忑:

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

我是不是一个笨小孩!

妈妈骂我一定是我的错!

更惭愧的是,之后,孩子依旧不计前嫌地一天喊几十次“妈妈”,依旧把爸爸妈妈放在心里的第一第二位,依旧会在妈妈要出差的前一个晚上依依不舍——孩子们的爱才是真正无条件的。

而我,不论心里是否满怀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我的“生气”,我的“威胁”,似乎总在表达“你只有达到要求了,我才能爱你”,这该是多么伤她的心——阅读全书的过程中,每每想到这些我都会不自主地流下眼泪,即使是现在在电脑前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

 观点: “建立关系“在前,”纠正行为“在后。

孩子们的行为背后,是“感受”、是“观点”、是“期待”;在和孩子相处中,“就事论事”之前,首先要确保当下孩子和我们之间是有“依恋关系”的,他们愿意倾听并思考我们说的话。以前,我们家小朋友在面对不会做的题目时,有时会拒绝继续往下写作业,然后上演的对话典型风格是这样的——

爸爸:“这个作业明天要交的,赶紧写!”

孩子:“我不会!”

爸爸:“我教你。”

孩子:“那你教啊!”

一通讲解之后,如果还是不会——

爸爸:“你刚才有没有认真听啊?”

孩子:“我听了啊,我就是不懂啊!”同一时间眼泪开始往下掉……

整个过程,知道的是亲闺女,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阶级敌人,在这样的氛围下,孩子感受不到家长的爱,只有紧张、委屈、挫败甚至愤怒,又怎么可能写得好作业呢?

之后我开始反思,在孩子拒绝作业、拒绝思考的行为背后,我们做家长的只是一味的催促和责备,却没有去了解过,她面对“不会”这件事情时,她内心的真实感受是什么,她白天的课堂学习是什么情况,在学校里开心吗,她和这门课程的授课老师的情感链接如何——这些都会影响到她写回家作业的意愿。

家长容易不自觉地把亲子间的“依恋关系”,把太多的知识和技能的习得,想得“理所当然”和“轻而易举”,却忘了孩提时期的自己,在接触新事物时也有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渐进过程,忘记了我们也曾经在心里或者当面质疑父母“凭什么都要听你们的”,忘记了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我们对他们的要求和期待的合理性。

一些改变

我和先生讨论了我从书中得到的一些启发,然后我们尝试着做了一些改变:

心无旁骛地“单纯陪玩、陪聊”

以前我总试图“寓教于乐”,希望边玩边帮助娃建立这样那样的能力——被这样的KPI绑架,有时玩着玩着就会不自觉地批评指责孩子,孩子也感受不到玩耍应该有的快乐。

这个暑假,我抛弃了这些KPI,“没心没肺”地和孩子玩:我们把家里大大小小的桶组合成架子鼓,敲一曲慷慨激昂的《好汉歌》;我们玩各种桌游,一起打羽毛球、学溜冰;我们一起为动画片编番外故事,还买齐了动画角色的模型自导自演;我们一起读各种绘本,有时揶揄绘本中的弗兰伯先生“总是非常倒霉“,也会感叹”如果妈妈那时候有《神奇校车》这么好玩的绘本,也不至于学不好物理了”……

图片

我和孩子的架子鼓

图片

参与动画片番外故事演出的“演员们”

给予更多身体上的情感表达

遇到孩子的事情的时候,我试着把自己也想象成一个孩子,尽可能让自己“感同身受”孩子当下的心情,无论是开心时、难受时、我俩吵架后(是的,即使道理都知道,我依旧还是会和小朋友闹情绪),我们都会彼此拥抱,发自内心地告诉孩子:“妈妈真的好爱你哦!”;睡前,我们也一定要紧紧相拥一会儿,有时还附带蹭蹭鼻子^-^

图片
图片

这部动画《小老虎丹尼尔》非常好的示范了如何与孩子建立依恋关系,最近获得了我家小朋友的“复宠”

给予孩子信任和一定的自由

暑假作业我们是这么操作的,每天晚上约定好第二天需要完成的作业,只要在晚上5点半之前完成即可,玩耍和写作业时间的先后顺序由孩子自己安排。

孩子闹情绪的时候,先尝试“看清”情绪

背后的“观点”“期待”和“渴望”

说两个小故事:

故事一:困乏的妈妈和想要休息10分钟的孩子

一天,原本说好晚饭之后学习英语,结果孩子突然来了兴致要画画,画完已经8点,等终于拿出了英语书,孩子又说想休息10分钟,此时收拾了一天家务的我已经有些困乏,只想赶紧把计划好的内容给学了,心里的火腾地就起来了,终究还是耐下性子问:“你休息的时间想做什么呢?”“我想试试新裙子。”——十分钟前,爸爸从快递站取回了期盼已久的公主裙。

我想,与其让她“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如多等10分钟。小姑娘屁颠屁颠地穿上新裙子,搭配好头饰、首饰,还把我赶开,自己cosplay了5分钟仙女后,心满意足地回到了写字台前,连续学习了40分钟。

故事二:“P20-22“引发的委屈

某天晚上,爸爸照例要批改孩子当天完成的暑假作业,发现20-22页的作业,中间的21页只字未写,爸爸很生气地质问孩子为什么没写,孩子说以为“20-22”代表的是“20和22页”。爸爸不信,因为之前孩子也用这种“x-x页”的形式记录过作业,并没有出现漏做,结果小朋友就哇哇大哭起来——我没有在“案发现场“,这些是事后外婆转述的。

晚上视频电话,我特地和孩子聊了这件事情,问她为什么哭,她说觉得委屈(情绪),因为她真的以为自己已经完成作业了(观点),以为爸爸到家看了之后会表扬她(期待),因为她希望让爸爸知道自己是爱学习的好孩子(渴望)

之后我和爸爸也做了探讨,爸爸在和孩子对话的过程中,其实有了先入为主的偏见——“孩子是明知要做而没做”,因此整个对话与其说是沟通,不如说是质疑和质问——孩子敏感的心灵当然能感受到。

我和爸爸讨论的结果是,孩子一直是善良诚实的,作为父母,我们首先选择无条件信任她,后来再遇到类似的场景时,爸爸会先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了解情况,再进行沟通,父女之间再没有吵过架,现在爸爸在孩子心中的排名长期占据第一,哈哈。

意外迎来一个“半自推”娃

大人在改变的同时,孩子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

  • 首先,当然是更开心了。每天听见孩子爽朗的笑声,连带着我和先生的心情都变美好了

  • 更敢于向爸爸妈妈表达内心感受了

说来惭愧,以前我和孩子之间关于学校的对话,画风大概是这样的——

我:“今天在学校还好吗?”

孩子:“还好。”

我:“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吗?”

孩子:“没有。”

对话结束……

而事实上,外婆会把孩子和她说的学校里发生的一些事情,转述给我,有开心的,有委屈的,我想可能之前的我没有让孩子感受到“告诉妈妈学校里的事情是安全的,我是可以被理解的”。所幸为时未晚,现在,孩子终于愿意敞开心扉,跟我们唠生活中的各种开心、生气、害怕和委屈了。

  • 更愿意聆听爸爸妈妈的话,思考爸爸妈妈提的要求了。

我们会给孩子提一些生活和学习习惯的改进建议,有些会让她觉得不自在不舒服,比如写字的时候保持眼睛和桌面的距离,在家不能打赤脚。以前她会马上拒绝,或者生气地把我们赶开,现在就算是她不乐意,也会先听我们说原因,自己想一想,觉得有道理,也会改正过来。

  • 更有责任感,更自驱。

前面说过,暑假我们没给孩子排详细的时间表,刚开始她每天要睡到十点之后,下午两三点开始写作业,一般中间还会有一次休息(一般就是吃东西+玩耍)。暑假刚开始,外婆要提醒两三次之后,孩子才会想起写作业。

有几次,中间休息时间“失控“,以至于到晚饭前,作业都没能完成。每当这时,我或者爸爸会在晚饭后,带着她继续完成白天的作业内容,同时告诉她,为什么我们希望她在晚饭前能够把作业都完成。

接下来,孩子依旧每天睡到自然醒,下午开始写作业,踩着饭点前完成作业。我也动摇过,想着要不要给孩子更细致的时间安排,细想之后,决定还是“让子弹在飞一会儿”(这里涉及到孩子自驱力养成的三要素,以后有机会可以再另开一篇文章分享)

直到后来又有一次,因为没按时完成作业,孩子自己急得哭了;而我和爸爸还是像之前一样,在晚饭后带着她完成了作业——那一次后,我内心更确定了,孩子的责任感已经有了,只要静静等待她自己调整就可以了。

暑假过半后,她每天八点半起床,到下午三四点,主动开始写作业,五点半前完成全部内容。周五的“无作业日”,她还会主动要求加一些她喜欢的作业内容——就这样,我们告别了写作业三催四请、鸡飞狗跳的景象,意外迎来了一个“半自推”孩子,也收获了上小学以来最和谐的亲子关系O(∩_∩)O。

图片

学习之外,生活上小朋友更加愿意承担家务了,这是孩子从采买到洗切到烹煮一气呵成的一份作品

【童行书院(ID:tongxingplan)】由世界科幻雨果奖得主郝景芳发起,涵盖科学、人文、艺术、思维4大学习领域,为3-12岁儿童提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通识启蒙课程,通过探索型跨学科融合学习,让儿童思维宽广,思考深入(think big, think deep)。

图片

在看/留言 对于亲子关系, 你有哪些经验之谈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