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北齐长城资源存量最多的区——昌平区长城资源概貌

 古稀老人赵 2022-01-23

近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印发。大家对北京的长城了解多少呢?我们陆续推出北京六区长城资源介绍,带大家一起了解北京520.77千米长城。

昌平区位于北京西北部,毗邻北京中心城区,为平原与山地过渡地带。区内北部、西部是山地,中部、东南部是平原,山地与平原界线分明,其中山地面积约60%,平原约40%。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西北部山区以居庸关所处关沟为界,西是太行山山脉,东北军都山,属燕山山脉,太行与燕山两大山脉的交会构成了关沟雄奇险峻特殊地质剖面,也成就了依自然天险而成的居庸著名关口,是2000余年来北京的北门户。区内温榆河,古称温水,源发军都山麓,是北京五大水系中唯一发源于北京境内的河流。

文章图片1

昌平区山水格局分析图

早在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祖先在南口镇雪山村等地繁衍生息。秦朝设军都县。西汉设昌平县,取昌盛平安之意,得名至今已有2000多年,是北京地区置县历史最为悠久的区县之一。明代定都北京后,将皇陵选址于昌平天寿山下,成为明朝的京畿重镇。

昌平区也是全北京市16个区中唯一一个同时有长城、大运河、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的地区,其中长城文化带分布范围最广。

文章图片2

昌平区三条文化带分布示意图

01

昌平区长城资源总况

目前,经国家文物局认定的昌平区长城资源可以用“215”概括:两段北齐长城、一道明长城、五座关堡

两段北齐长城分别为马刨泉北齐长城和大岭沟北齐长城,总长31.69千米,约占北京北齐长城总长度的67.8%;另外延寿镇辛庄村北有2座北齐烽火台遗存,是北京六区中现知的北齐长城中最长的区

一道明长城,被大家称为高楼长城,全长只有2400米,长城资源认定中包含14段墙体、14座敌台、1座马面、3座烽火台,1座相关遗存。

五座关堡分别为上关城、居庸关城、南口城、白羊城、长峪城。其中南口城、居庸关城、上关城与延庆八达岭关城、岔道城共同构成40里关沟的五道纵深关口。白羊城和长峪城属同一防御体系,扼守昌平西部的白羊沟。

文章图片3

昌平区长城分布及重要段落示意图

02

昌平区北齐长城

马刨泉北齐长城全长23.5千米,是北京长度最长、最为连续、形制保存最完整的北齐长城遗址。从地理位置看属于天保七年(556年)所筑北齐内线长城的一段。在马刨泉村东南,高芹路旁北西岭上可以看到一道蜿蜒于山脊的石墙,走向清晰可辨,这道石墙在清光绪《昌平州志》就有记载。石墙虽然发现很早,但对其修建年代却一直没有明确。直到2010年全国长城资源调查时,通过小范围考古发掘,发现了北朝的“五行大布”“常平五铢”钱币、指捏纹板瓦、铁器、瓷碗片及陶瓦后,才确认为北齐长城遗存。

此段长城基本为南北走向,沿今禾子涧路东侧山体上贯穿昌平区流村镇域内的禾子涧村、老峪沟村、马刨泉村。北端起自与明高楼长城的交会处,与明长城分开,转向东南。依山体直至昌平门头沟区界,横亘于昌平区西部。另外此段长城有四处戍所,戍所与长城墙体相连,戍所内土地平整,周围环以石材干垒石墙,与“十里一戍”的文献记载相吻合。马刨泉北齐长城是研究北齐长城最重要的实例。

大岭沟北齐长城位于十三陵镇域内,正好位于明代长城的空缺位置。总体呈东北至西南走势,途经大岭沟村、边墙子村(已搬迁)、锥子石村、立石沟村等几个村落,全长10.05千米。它的东北端与延庆解字石明长城相连,西南端与八达岭长城相接。大岭沟北齐长城不是很连贯,保存相对较好最为连续的位于大岭沟村东侧的山体上。

从地理位置看大岭沟北齐长城属于北齐外线东段长城。这段长城筑于天统元年(565年),向东由古北口再至辽宁省绥中县万家乡墙子里村附近入海。此段长城是2010年全国长城资源调查时新发现的,后确定为北齐长城。

文章图片4

马刨泉长城

03

昌平区明长城

昌平区明长城南端为一座敌台,是昌平区最高点,海拔1439米,因此得名为“高楼”。高楼长城由东北向西南与河北怀来县交界,两端接怀来县黄台子长城1段、2段,其北端东南方向有马刨泉北齐长城。高楼长城属昌镇横岭路白羊口统辖,嘉靖三十年(1551)初建,嘉靖四十四年(1565)增修,而其间的空心敌台则为隆庆三年(1569)至万历元年(1573)渐次修建的。

隆庆元年(1567),俺答部、朵颜三卫不断犯边,塞北局势告急,整顿边防刻不容缓。朝廷对北方防御的忧心日益加剧,不得不在隆庆元年(1567),将在东南沿海抗倭的谭纶、戚继光先后召入京城,次年(1568) 朝廷对京畿防务人员进行较大调整,谭纶任左侍郎兼任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昌、保军务;戚继光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务,后兼蓟州总兵;杨四畏以都指挥佥事,任昌平镇总兵。高楼长城敌台始建于隆庆三年,可以说是戚继光北上总理三镇练兵事务后,在其大力兴建“空心敌台”长城防御设施建设思想指导下,由昌平总兵杨四畏组织落实修建的较早一批空心敌台。

文章图片5

明代“高楼”长城

居庸关的名称大家都非常熟悉,但“居庸关”的变迁却至今都不是太清晰。记载表明春秋时燕国即利用关沟一带的险要山川设有“居庸塞”以控扼山口,西汉时期《淮南子》记载有:“天下九塞,居庸其一焉。”早期“居庸关”与今日我们所见到的明代居庸关是否为同一地点始终没有清晰的答案。

在居庸关与八达岭之间有一道关口叫上关,上关北距八达岭4.8千米,南距居庸关3千米。有记载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命徐达建关城,在元居庸关旧址垒石为城。永乐二年(1404)重修,宣德三年(1428),工部侍郎许廓在原关城的基础上,修筑上关关城和关城水门,因此有人提出上关城在元代时即为“居庸关”。上关城所处地势极为陡峭,加之现代道路建设的影响,关注的人较少。近两年将开展的上关城考古及维修工程或许会给我们一个不同的解释。

文章图片6

近代上关城历史照片(来源网络)

文章图片7

2020年拍上关城地势

南口城位于昌平区南口镇南口村,北距居庸关6.1千米,是关沟南端第一道关卡。元代曾于此置司戍守,明永乐二年(1404)建成。此后明、清均有重修。南口城明代属昌镇居庸路统辖。

白羊城位于昌平区西部白羊沟白羊口,关城布置在两山夹一沟之地,墙体依山势而建,平面呈不规则形。白羊城为明代军堡,元代于此设卡置司,明景泰元年(1450)重建城堡,即今白羊城。白羊城明代属昌镇横岭路统辖。

文章图片8

2020年拍白羊城地势

长峪城位于流村镇长峪城村中。长峪城分为南北新旧二城,相距三百米,旧城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关城同样是布置在两山夹一沟之地,墙体依山势而建,平面呈不规则形。新城具体建造年代不详,晚于旧城,依西侧山体而建,坐西朝东,平面呈方形。长峪城明代属昌镇横岭路统辖。

文章图片9

长峪城新、旧两城地势

昌平区另外还有一些长城资源,在以往关注不够。

一是昌平区长城设防同样考虑了纵深防线,即沿长城墙体设有“外口”和“里口”。资料显示,沿昌平区山前地带东西方向有古隘口50余处,其中31处并不与长城相接,而是向内延伸,设于山前与平原相交之处,即“里口”,如灰岭口、贤庄口、锥石口、雁门口、德胜口、虎峪口、南门口、晏磨峪口、水峪口、谭峪口、黑淅涧口、大枯将口、白羊口、马刨泉口、溜石港口、新开口、高崖口、小水口等。这些“里口”或有驻兵,或有守兵,或有防御墙体,构成了一条长城内侧的防线,凸显出居庸关的战略布局特点,以及昌平长城对于京城守护的重要作用。目前存有与古代“里口”相关的村落19座,仅保留有地名的5处。

二是长城与十三陵防御关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十三陵选址于天寿山南,正是天寿山、大峪山、翠屏山、蟒山 、凤山 、龙山、卧虎山等山峰围合着十三陵小盆地。为了明陵的安全,从永乐年间开始即对周边山口设置城墙、敌台等军防设施,这些设施中的一部分也是长城军防体系的一部分。明代在十三陵周边设有十个关口,分别为老君堂口、灰岭口、贤庄口、锥石口、雁子口、德胜口、西山口、榨子口 、中山口、东山口。《四镇三关志》记载,德胜口、锥石口、贤庄口、灰岭口均在居庸路下。嘉靖时期,灰岭口因“不独为山陵之枕藉 , 抑亦京师之藩蔽也 , 关系最重”,而对敌楼、旧城改建加强,守军也由10人逐渐增加到了百名。今日,这些重要的关口,多少都还有一些遗迹可寻。

04

结语

昌平区拥有完整连续的北齐长城资源,是不可多得的北齐长城遗迹。关沟自古便是华北平原与蒙古草原之间重要的交通要道,这里不仅有军事的攻守,也有文人墨客、商贾行旅往来其间,人文景观众多,更有“关沟七十二景”的美誉,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昌平区政府组织完成了区一级的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居庸路组团(昌平区)详细规划,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