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养生主》保命全生养亲尽年的养生妙道,几个借喻瞬间明了

 玄无极 2022-01-23

庄子的《养生主》这一章,主旨就是讲养生之道的。庄子在开篇,就用感叹句,给大家做了提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若是以有限的生命,去满足自己无限欲望的追求,那人生就危险了”。就此,庄子提出了一个养生的总目标: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这对于我们今人来讲,也都是有价值和参考意义的。

为了让大家明白养生的规律,庄子用了几个借喻的寓言来给大家阐明养生的真义。其中,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安时处顺、薪火相传成为我们后世的成语。也给我们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庄子在本章中所列举的几个寓言,都是有内涵真义的,若能从中领悟,自然就知道庄子所谈的养生真谛是什么了。从理法角度讲,庄子在本章中所讲的是心法。你若不能从中感悟,那么就会一头雾水。若能反复研读,从中体悟庄子寓言中的背后意涵,那就能很快明了庄子所言养生的真谛是什么了。

有时候语言作为载体,所表达的真正事物和生命规律的东西,是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所以,庄子无法用最直白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想要表述的真义。故而,借助借喻的形式,给我们启发。

下面我们就感悟一下,看看庄子的寓言所表达的是什么吧。

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白话释义: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对于客观世界,我们用常态思维的六识去认知,无疑是舍本求末,永远也认识不完的。我们以有限的生命,追随无限的认知,满足自己的欲望,生命的成长与发展就危险了!自己一生为追求这种常态六识层面的认知,只会让自己的生命处在危险中而已!

行为上去做善事,不求名利,不做罪恶的事情,避免自己受到刑罚,免遭杀身之祸。遵循并实践这种规律,就可以保全身命,可以保全自己的一生平安,可以奉养自己的双亲,可以让自己尽享天年而终。

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响然,奏刀騞(huo)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盍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髋,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白话释义:庖丁受邀为文惠王宰牛,只见他在宰牛的时候,用手触摸、肩膀依靠、两足所踩,膝盖顶倚,在迅速动作中,听见皮骨相离的声音,刀把骨头分裂开的声音,没有不合于中正之音,合乎在桑林中跳舞的节奏的,这就是合乎韵律最美妙的音乐合奏了。

文惠王非常惊叹地说:哎呀,太好了!你的这种解剖牛的技术,是怎么做到如此的神妙呢?庖丁扔下手中的刀,对文惠王说道:“臣所喜好的就是修道,把道的规律用在了这种技艺中而已。

最开始的解剖牛的时候,我眼中所见的就是一个整个的牛;经过修炼,三年之后,我把整个牛都看得透明了,眼中已经没有了整个外形的牛了;到了今天,臣可以用自己的心神跟所要解剖的牛相合,可以不用眼睛去看了,我的感官都停止了运行,只用我的心神去催动意念指挥自己的行为。

遵循天道自然的规律,刀削大的间隙,导入大骨头之间的关节,因为牛身体的结构就是这样的,我用巧妙的技术,游刃于肉隙之间,何况大骨头之间的关节呢”

原文: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而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白话释义:优秀的庖厨一年更换一次刀,因为刀刃都割坏了;一般的庖厨一个月就更换一次刀,因为刀都被其砍折了;现在臣的刀用了十九年了,所解剖的牛有数千头了,但刀刃就好像磨刀石新磨出来的一样。

在解剖牛的时候,牛的肌肉骨头都是有间隙和关节的,我的刀刃很薄没有多少厚度的,以薄刃的刀进入有间隙和关节的肌肉和骨节之间,就好像在广大的空间里游走而又有很大的余地一样。所以,我用了十九年的刀就好像新磨的一样锋利。

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原文: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此段阐明精神自由的重要)

白话释义:公文轩见到右师的时候,惊讶地说道:“这是什么样的人啊!怎么是一个独足行走的人呢?这是天生的?还是人为造成的呢?右师回答说:我这是天生的,不是人为造成的。是天生就这样独足的,就跟人的相貌是上天赋予的一样。由此可知,人都是有天赋的,非人力所能为的。”

在沼泽地里的雉鸟走十步就啄食,走百步就饮水,它不愿意被豢养在樊笼之中,神气虽然强盛,但活得并不自在快乐。

原文: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白话释义:老聃去世的时候,秦失去吊唁,在里面哭了三声就出来了。老聃的弟子问道:“秦先生,您是我老师的朋友吗?”秦失回答说:“我是的。然而,吊唁用这种形式就可以了吗?”

秦失又说道:“是的,刚开始我以为老聃就跟一般人是一样的,但今天感觉却不是这样。我进到里面吊唁的时候,有老人哭,就好像自己的孩子去世一样;有少年哭,就好像自己的母亲去世一样。他们之所以汇聚在这里,必然会有不愿意吊唁而吊唁,不愿意哭泣而哭泣的情况。

这是违背天理悖逆真情,忘记自己所受的本性行为,古人管这种行为叫做违背自然规律所受的刑罚。在合适的时间点,老聃应时而生;在合适的时间点,老聃随顺而去。安时而处顺,悲哀的音乐也不会入心入耳,古人把这个称之为接触了天然的束缚。”

原文: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白话释义:蜡脂给烛薪燃烧尽了,但火还在延续着,并不知道自己会终结。

现实思悟:归结起来讲,庄子在本章中所阐明的养生主旨很简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神、意、气、形合一,也就是说要做到形神高度统一,以神御形,以神御气、以神合物,天人合一。这主要体现在庖丁解牛这则寓言所阐明的义理之中。

2、身心安和,可不受形体的局限,只要心灵和肉体保持和谐的状态,哪怕先天残疾也能健康而活,并且活出生命的自在自得状态。这主要体现在公文轩见右师的寓言中。而在我们现实社会,美国的那个没有四肢的尼克·胡哲,就是这样的生命状态。

3、人是活在精神愉悦的心灵状态中的,心灵和肉体是一个整体,若受到了局限,必然会影响精神和心理状态。必然会影响身心健康。这个意涵主要体现在沼泽中雉鸟的寓言里。

4、生和死是如一的,生为死之因,死为生之果。同理,死也是生之因,生也是死之果。故而生死是一而不是二。生和死其实只不过是人的生命主体在安时处顺,随缘应缘的时空大挪移而已。

5、人的精神和内在的那个生命本体是不死的,死的只是我们的肉体,但我们活着,就要为我们的这个精神和内在生命本体去不断地增量,强化和升华。这个意涵,主要体现在最后的蜡烛燃烧,薪火相传的寓言里。

我们活着,给生命主体做增量,就是要不断地增加正向能量的同时,也要减少消耗。增量是增福德,同时也是增功德。这都是养生的重要内容。所以儒家有言:大德者必得其寿。就是告诉我们,有德的人才会健康长寿。

以上五点,是庄子在《养生主》中,通过寓言故事给我们的启发。虽然没有具体的养生方法。但这却是高级的心法。只有深悟其中的真义,我们才能内化到生命中,形成自觉的行为。

所以,养生最高的境界是从心、神、性、情、灵的层面开始养。我们把这几样修好了,生命的肉体自然就会安时处顺,跟着得到养护,生命的健康自然就能得到保障。

且看我们现实社会,有多少人表面上身体很好,但内心世界却乱七八糟,把整个人变成了身心分离的心理病人,甚至活在精神分裂当中,这样的人身心无法相安,自然无法获得健康的生命了。

庄子早在两千三百多年前,就给我们超时空的提醒,要做到身心安和,才能获得健康,首先要精神健康、心理健康,然后才能获得肉体健康。如今,我们读到了庄子的这篇《养生主》,那你的生命健康是不是可以自己做主了呢?

愿我们都能通过深悟此篇文章,能够真正地成为生命健康的自主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